APP下载

如何通过整本书对比阅读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2020-05-15陈少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对比阅读呼兰河传

陈少凡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本文以《米格尔街》《呼兰河传》的对比阅读为例,探索了如何通过对比阅读,更好地落实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米格尔街》 《呼兰河传》 整本书阅读 对比阅读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指出“比较”是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今天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绝大多数一线老师在书目选择上比较随意,这一本书与下一本书之间缺乏合理、必要的联系。为此,笔者特意选择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为先后阅读的两本书目,尝试着通过对比阅读来提高整本书阅读质量,传授小说文体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一、从小说的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层面,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因此,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指向的应该是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在实践之中,笔者将探究的层面更多地集中在小说的写作手法上,要求学生赏析小说的“匠心”所在。

比如,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两本小说在形式上都采取了第一人称“我”的孩童视角,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视角来进行创作?用这样的视角进行写作时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这个问题直接呼应了小说的文体特征。在研读中,学生敏锐地发现,孩童视角天然地带有天真、纯洁的心理特质,其对世界、对生活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想象。但这样的视角却与两部小说所描绘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无论是米格尔街人生活的绝望窒息,还是呼兰河人精神的冷漠疏离,在孩子的视角看来都是平平无奇、习以为常的。天真的孩子感受不到现实的冷酷,而悲哀的生活却给予了不谙世事的孩子无情的嘲讽。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种叙述视角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文本的交互印证中也就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叙事视角所带来的艺术张力。

二、从小说的写作内容上进行比较

两部小说都是作者对于自己生长的那一片乡土的描绘。但其所描写的乡土生活却大相径庭,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若从这一点上把握,则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小说主题意蕴的理解,同时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以一种更加丰富、更加包容的心态来观照世界。

比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这两块土地上的生活?”不少学生认为,无论是米格尔街还是呼兰河城,其生活状态都是令人感到“绝望”的。前者的“绝望”表现在生活态度上:米格尔街上的人虽出身贫民窟,但对生活却仍有着热烈的期盼,如伊莱亚斯始终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来打破自己所在的阶层,他也尽其所能地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生活;华兹华斯先生对诗与艺术有着别样的体会,他教会“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从此世界在“我”眼里变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了米格尔街人生活虽然贫苦沉沦,但大体上却是积极乐观的。而“绝望”就表现在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始终未能得到酬报,他们为改变人生所做的努力到最后全失败了。这种反差让人备感无力,“绝望”由此而生。

那么,《呼蘭河传》的“绝望”和米格尔街上的“绝望”是否一致呢?再次对文本进行分析,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呼兰河上的“绝望”,更侧重的是在呼兰河人的精神状态上。如《小团圆媳妇》一节强调了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并通过这样的一个悲剧,向我们深刻地展现了人们扭曲的价值判断标准所带来的惨痛结果,突出了这样价值标准下人们生活的可怖;又如小说对呼兰河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整个呼兰河城似乎永远处于混沌的冬天环境之下,暗示了人心的冷漠与疏离;用“泥坑”这个意象写出了呼兰河城的人像毫无意识的机器一般日复一日地生活。这本小说的“绝望”,揭露的是当时社会下或暴露或隐藏的麻木冷漠的国民性,更近似于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从小说的语言风格上进行比较

选择这两部小说来进行比较阅读的考虑之一,即在于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小说文本语言都极具特点,十分适合用来做语言风格的分析比较。借此,也有助于学生品味独特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分析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呼兰河传》的语言本身就比较特别。作为一篇小说,它非但不追求曲折起伏的情节发展,反而以诗化的语言来贯穿全文。这种诗化的语言表达,就使得小说中的“我”总是用一种局外人的眼光来体察呼兰河的城与人,虽然只有平淡如水的细致描述,却依旧能让读者感受到涌动在其下的隽永深情。如前三章对呼兰河城的描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作者细致入微地进行描摹,再辅以诗歌般深沉的慨叹:“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读者自然而然地会被其文字所感动,进而生发出强烈的情感体验。

而《米格尔街》的语言,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读者阅读《米格尔街》时,更多地感受到一种戏谑、调侃。整部小说基本以对话为主,叙述者几乎不跳出来发表意见。人物的形象只通过惟妙惟肖的对话表现出来。如《母性本能》一文开头处,在叙述劳拉生了八个孩子时,作者是这样说的:“我猜劳拉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这倒没什么奇怪的。……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这才要命!正是劳拉给我上的第一堂生物课……”小说用一种诙谐的、戏谑的、调侃的口吻来写不寻常的、令人感到震惊的事,淡化了劳拉人生经历的荒谬感,她始终未曾把生孩子当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写出了劳拉的乐观、开心、快活。而结尾处,则用了哈特的一句话来收束文章:“他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游啊游,直到累得游不动为止。”小说结尾处的语言深沉、理性、冷静,和一开始的诙谐、俏皮、轻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呼应了小说对劳拉形象的刻画,也使文章的结尾更加意味深长。

总之,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对比阅读,小说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不再是无序的、随意的,而是以富有逻辑的序列来组织。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得阅读的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本文系福建省石狮市普通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课题项目《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SGT183-09)

猜你喜欢

对比阅读呼兰河传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的使用分析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