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技术基础”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13赵晨光白玉张丽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雨课堂新工科

赵晨光 白玉 张丽丽

摘 要 “新工科”建设对现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本文针对电类专业基础课程"软件技术基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着眼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进行初步的探索应用,力求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设计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流程,并通过案例驱动、自主评价等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改进和评测,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 雨课堂 软件技术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新工科大环境下,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对"工程"意识的加强显得更为重要。传统教学存在"重术轻技"和"去工程化"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极为不利,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智慧课堂的构建、普及,高等教育也逐渐由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发展为依赖于科技的现代混合式教学。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教学互动、数据反馈等措施,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个性化,为实现新时代下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个性化、互动化、智能化成为可能。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而学时却非常有限。利用“雨课堂”的新媒体手段, 对”软件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改革。

1智慧课堂实践价值

1.1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角色切换

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老师,教师必须有积极性才能搞好教学,而教学改革也对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兴起,教师也要紧跟信息化发展的前沿技术,学习并应有先进的教学方式,营造高效课堂模式。

通过应用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与时俱进,可以很好的丰富其教学内容,符合时代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制作课前或课上资料时,不仅可以添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还可以添加慕课视频以及网络视频,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学内容带有探索性,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增强课件的带入感,老师的角色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和合作者。

1.2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加强

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与相关课程的融合与渗透这些问题。针对软件技术基础实践性强的特点,借助雨课堂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把需要预习的内容借助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以视频、电子教材等形式推送给学生,提前预习,例如讲到:“栈的应用”,可以把“迷宫问题”以趣味游戏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预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与栈这一数据结构相结合,探索可行的实现方法。这不仅节省了课上时间,还能够完成知识的拓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中需要预习的内容有三种:一是基础的理论内容,以要点、提纲为主,通过文字材料或者图片动画等形式推送给学生提前预习,并设置提醒功能,督促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二是实践性强的练习内容,通过推送相关慕课或网络视频来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算法、实验,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设计实现,锻炼学生软件编程、设计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相关知识,学有所用;三是对于课上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把搜集的资料提前发布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有足够时间去思考,以便于课上的积极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1.3凸显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多元化

新型工程类本科教育需要树立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坚持课内与课外兼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世界,促进了更广范围内的公平教学,符合时代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使用弹幕以及投票等功能,能够促进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手机来回答,答案会以匿名的弹幕形式显示在课堂大屏幕上,这样一方面减缓了学生担心答案错误的顾虑,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答题积极性,之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弹幕互动,使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师生互动,营造了一个优质的学习氛围。

2实施途径

2.1预习铺垫、引发兴趣

向学生发布导学视频、课件以及相关学习资料,设置预习任务、趣味问答,视频回馈等环节,通过多种手段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组成学习小组参与在线讨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为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入手,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学生从知识与训练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扭转了以往教与学呆板、孤立、僵硬的局面,新媒体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强化了媒介渠道的便利性。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动态更加个性化(下转第25页)(上接第3页)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介空间,预习时每个知识单元均设定若干中心问题与讨论任务,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课堂教学时长的限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活动参与者的互动性。

2.2注重实践、强化创新

通过使用网络课堂的途径,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老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内的知识和技能,并对相关前沿技术有所涉猎,利于获得多方面的能力。为了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建立虚拟讨论群组,学生针对讨论的话题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操作系统“分区管理模式”时,学生讨论如何编程模拟实现固定分区和可变分区,如何选取分区的分配与回收策略。讨论结束,请全班学生共同找出解决方案,提出实现思路。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梯度评价、全程把控

智慧课堂教学形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平时学习, 学生的出勤率唾手可得,节约了上课点名时间;配备课堂限时习题等功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合理控制授课进度,并且还有完整的数据进行补充,雨课堂远程监测系统实时更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同步学习、师生问答互动、限时测试的全部信息,保证了学习情况的全程追踪,有利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效果形成客观的评价,客观评价更为合理、全面,基于完备的大数据形成梯度评价体系,精准掌握学情,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3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顺应新工科建设的趋势,教学模式、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网络化、碎片化、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雨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实践证明基于智慧教室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了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但由于本次实践是高校智慧课堂的初步探索,仍旧存在许多问题,譬如新工科不仅要求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改革,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类课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本课程希望通过学生分组协作的形式,借助“雨课堂”这一平台,进一步开展课程相关以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 石寅霞,乔爱玲.基于智慧教室的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8(10).

[2] 李鹏飞.从慕课走向智慧课堂——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高校课程模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3] 刘建霞.基于“雨课堂”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45).

猜你喜欢

雨课堂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雨课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