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初中地理课堂语言的简洁之美

2020-05-12缪文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初中地理

缪文杰

摘要: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介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追求语言的简约美,在导入、过渡、小结和结语等环节中优化教学语言,简化教学指令,让学生借助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复杂的地理学科认知活动,从而提升初中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语言  简洁有效

语言是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第一媒介。当下,教师对语言不可谓不重视。但物极必反,过度重视语言,则可能影响其他教学媒介的作用。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很多教师对课堂上一言一句甚至一词都进行琢磨到,这究竟对一节真实的课堂是否有必要,依然没有定论。课堂教学语言不在于豪华,而在于实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优秀的教师是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不优秀的教师是用学生听不懂的语言逼迫学生学习。”可见,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出发,课堂语言也要从学生出发,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展开教学,言简意赅,从而做到大道至简。爱因斯坦就曾经致力于要用最简单的公式来阐述宇宙中的规律,最终他也实现了这个愿望,得出了非常简洁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公式:E=mC2。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也应从中得出启示,在课堂教学中,从导入、过渡、小结和结合语四个环节上做文章,不断“洗课”,以实用和高效为最终目标,将语言精加工,发挥语言的促学作用。

一、导入语: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导入的作用重在情境和问题的创设,有效的导入需要引人入胜,让学生在导入的作用下主动自觉地走进课堂知识的迷宫。为此,导入语言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生注意力引渡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一般来说,导入语不仅要讲究“情、趣、疑”,而且要注重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导入占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有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窘境。为此,教师要从语言入手,将导入的语言艺术化,让学生借教师语言的“东风”,搭上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快艇”。

例如,在设计“世界的气候”这一节内容的导入时,如果教师借用视频或相关材料导入,则既耗时,又无法足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上课时,尝试借助两组卡通动物的对话来导入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对话如下:

第一组 骆驼说:“我家一年到头都是热天。”猩猩说:“我家同样如此啊!”问: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一样吗?

第二组 骆驼说:“我家常年降水稀少。”企鹅说:“对,咱家也是。”问:他们的生活地方是一样吗?

在一串角色对话中切入课堂的主题: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学生很快抓住了问题的重心,因为导入语言干净利落,直指课堂主题,且言简意赅,学生易懂,课堂导入水到渠成。

二、过渡语:简洁流畅,衔接自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过渡语的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之车顺利开往下一站,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精彩的过渡语既是教师用心、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有效的过渡语可以让学生在长时间思考之后“缓口气”,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听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在过渡环节上语言显得生硬、断层,教学活动与活动间转换显得突兀和别扭。这一方面是课堂设计的深层问题,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过渡语言。过渡语的设计要“短平块”,要体现上下学习活动间的连贯性和承接性。“短”即语言要精练,短则一个词,长则一两句话。“平”即过渡语的设计要体现上下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让学习活动的衔接丝丝入扣。“快”即过渡语要让学生快速实现学习转换,从而能体现上下学习活动间内在照应性和顺接性。因此,过渡语的设计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日本”这一节的内容时,根据本節内容的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笔者在由日本工业转入日本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个国家的国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同样,一个国家的国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这一句话虽短,但前后有顺承关系,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同样,学生也在这一句过渡语的启示下实现了迁移学习。可见,良好的过渡语要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实现迁移学习,彰显课堂中人的思维的自然过渡。

三、小结语:简明扼要,字字巩珠

小结语是课堂的必备环节,也是教师检测课堂效果的必要手段,因此,小结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人们常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的小结语能让学生清晰地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让知识结构化地镶嵌在自己的认知网上,而不是散点状无处生根。初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小结语时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惜字如金,而不要长篇累牍,让学生能在教师简明的小结语中对所学内容 “复盘”。

例如,在总结上、下弦月的变化规律时,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天,月面朝西,就概括为“上上西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天,月面朝东,就概括为“下下东东”。“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只需八个字、两个词组,学生就把这条容易混淆的月相变化规律就记住了。可见,教师在小结课堂时,要提前备课,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古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地理教师在小结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语言的巧、妙、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师的小结过“耳”不忘。为此,教师要多读书,深研地理教材,将地理学科知识、学科规律编成对话、歌谣或顺口溜,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成为学科专家,成为知识的魔法师,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先和学生一道分步画图,让学生不断熟悉绘制步骤,结束后,教师运用概括简洁的语言总结如下: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五注名。学生听后意犹未尽,既培养了学科情意,又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接下来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概括精炼,深化主题

结束语就如神笔马良的最后一笔,只要轻轻一点,整堂课就紧凑、鲜活起来。结束语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热情,运用教学机智,给课堂以点睛之笔,让课堂锦上添花,为“好课堂”的校本化建构添彩。

例如,在教学“美国”第一课时的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束语: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他国的优秀人才如获至宝,倍加珍惜;对科技的重视空前绝后,对教育的重视同样如此。美国的工业相当发达,高科技尖端领域的研发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农业布局也较为合理。与其他国家相比,今天美国之所以发达,既有美国历史的特殊原因,也有美国的先见之明。因此,当下,我们要认清现实,既要向美国学习,又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把我国的历史、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要奋力追赶,向他人学习,学习先进科技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将育人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知识学习,丰富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家国情怀,从而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源媛.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设计[J].基础英语教育,2017(1):26-27.

[3]孙伟光.运用语言艺术,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浅谈初中地理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 2012(6):120-121.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初中地理
语言艺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