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写作学科发展与教学创新

2020-05-11周春雨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江师范学院方言

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新时代写作学科发展与教学创新”论坛暨湖北省写作学会2019年年会在汉江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湖北省写作学会和汉江师范学院主办,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来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中华文学杂志社等科研院所、高校和文创企业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周进芳教授主持会议,汉江师范学院副校长陈俊教授致欢迎辞。

会议以“新时代写作学科发展与教学创新”为主题,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写作教学创新、写作与新媒体、写作与人工智能、创意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等五个子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术交流与讨论,为推动写作学科理论发展和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路径。

一、新时代写作学科理论探讨

湖北写作学会会长毛正天教授致开幕词并作专题发言。他在发言中回顾了写作学科发展的历程,认为写作学自创生以来一直艰难行进,可喜的是新时代逐渐回归到学科发展规律自身,随着学科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当下中国写作学研究生态生机勃勃,预示着写作学繁盛时代的到来。同时,他也指出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写作学科理论体系待优化,创意写作、非虚构写作等理论形态如何参与学科建设、写作教学创新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毛正天教授的主题发言《大写作视野下应用文写作语言特质透视》高屋建瓴,视野开阔,谈到写作与人的关系,他把写作当作人的一种本质活动,认为写作之大,大至原初,大致终极。文章提出要树立“大写作”观念,认为写作学研究学者要打开视野,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大众传媒时代,信息化、全媒体化趋势下,原有写作方式、文体模式、出版机制等均被解构,只有文体互渗,边界淡化,写作学理论才会实现圆融而阔大。同时,应用文在语言表述上要深入探索精益求精,应把握精确与模糊的互动转化,实现数量与意量的辩证追求,促进硬语和软文结合。

江汉大学庄桂成教授谈到方言写作的意义及限度,他指出作家在写作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方言是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和最底层的蕴涵,是由该地域人群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孕育而成的,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的成员体察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以及群体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运用方言写作可以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减少语言在由方言向共同语过渡之时所损耗的客观生活原生态因子,使语言保持着一种鲜活的状态。但是,在方言写作中,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阅读障碍问题和文章粗鄙化问题。他認为在方言写作中,要注意保持方言词汇和句式使用的数量和难度适当,在对话中充分使用方言,在叙述中限制使用方言,遗弃方言中非必要的粗鄙之词,努力做到雅俗有度,发挥方言优势,进一步拓展文学表达空间。

汉江师范学院赵崇壁副教授在专题发言环节谈到写作中的重复叙事的空间逻辑。他认为重复叙事的空间逻辑是指横向研究重复的表意逻辑,可描述为时间凝定的前提下因空间的变化而引发的重复效力。空间重复可分化为三种逻辑形式:聚合、互补、复调。聚合是重复之间的向心力,意在将毫不相干的能指表象聚集在一起,形成张力结构;复调是重复之间的离心力,它是相同的能指表象因叙述立场的差异性而引发所指的发散性,形成悖论式结构;互补是重复之间的同心力,意指在所指同一的前提下,重复能指之间的交互构成,以期完善所指形式,形成替补式结构。

二、新时代写作教学创新思考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精神的时代,我们写作所处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是写作教学所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江汉大学何冬梅副教授提出要以“课程思政”激发应用写作课堂教学活力,润物无声,同频共振。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深刻把握“思政课程”的生成逻辑及应用写作的教学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将思维能力、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细化到培养目标当中;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大思政”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改革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式案例为依托,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形成应用写作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格局。

黄冈师范学院沈嘉达教授认为微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征,其微小的形式和微言大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长点和一种新的写作可能性,相较于传统作文的全方位要求,微写作侧重的是“专项”训练,在切入点寻找、新材料运用、修辞手法应用等方面对写作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他指出浅阅读催生浅思维,写作软件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人的思维观念,写作教学有必要及时调整应对网络形势变化。但微写作不等于“段子”写作,大学引入微写作教学并不是要培养段子手,不能以简单的社会批评、坊间巧语替代微写作。微写作作为一种新的“业态”,显示出了一定的生命力;微写作目前作为大学写作教学的补充形态,有望形成“新常态”。

江汉大学梁洁老师提出新媒体视域下的移动媒体写作是集文字、图像、表情、音频和视频于一体,构建了一种人机交互、沟通感观的新写作。新写作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与听觉感知、促进了写作简化,并呈现出短平快的特征。移动新媒体的便利性吸引了数量庞大的作者和读者,成为与传统文学并立的新形态,随着新技术不停的越界与扩容,给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及写作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学科性质与传统的研究方法都难以守成,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检验,助推新媒体写作发展。江汉大学但红光副教授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写作教学如何顺势而为的问题。他认为除了写作天赋之外,训练时间有限、教材模式化等多方面原因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写作水平提升,而以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写作,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新的写作态势,新时代的写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新媒体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贴近现实进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且有价值的自我表达,在参与新媒体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三、新时代写作实践经验阐述

新时代文化产业繁荣兴盛,自媒体蓬勃发展,写作的民主化与大众化日益普及,写作主体自我表达意识不断膨胀,新的写作姿态与写作形态不断涌现,有必要进一步关注与发掘文学写作在新时代的新功能,拓展新的学术视野。

华中科技大学欧阳明教授阐释了解释性报道的写作重点,认为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意义或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一篇解释性报道的关键在于写作主体对于新闻事实的解释是否合理、有根据、有新意且有说服力,并举例分析指出一些解释性报道作者对新闻原因认识肤浅,受访者选取不佳。他认为报道主体应当树立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取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厘清复杂的新闻事实,全景透视报道对象,实现由开阔览察纵深。

江汉大学朱晓青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诗文创作理论的研究成果,她指出黄庭坚以宗经为基础,立身为本,精研经典,追摹先贤,写文作诗讲法度,讲究语词锻炼,其写作理论为初学者指点门径,有轨可循,影响深远,也为当下寫作教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立身与作文,体仁义之道,作超拔之文;向上一路,学习经典;讲究法度,熔炼前人语汇,推陈出新;理得辞顺,自然成文。汉江师范学院周春雨老师结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对创意写作的启示,谈到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发展传统写作理论基础上形成,与同时期发轫于西方的创意写作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叶圣陶在实践中教学生有真意作文、热心课堂训练和课后的交流指导、与学生一起写作等一些做法为当下的创意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次论坛设置了诗歌专场,数位湖北业界诗人与写作学界的理论研究者进行现场对话,成为此次会议的别样风景。诗人谭维帖、李勇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欧阳明、江来结合自身的写作实践交流了对于诗歌创作理论的理解。诗人们明确的诗歌创作理念和对新叙事语法的自觉追求受到沈嘉达教授的高度肯定。他非常认可诗人们把诗歌当作“精神之盐”和“精神寺庙”,鼓励他们保持创作热情,推动湖北诗歌获得新的发展。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郝文华教授表示,本次论坛会议发言内容丰富,既关注写作的文学性,也注意写作的社会服务性,与会专家学者就年会主题进行热烈地讨论交流,对推动湖北省写作学科的发展和写作教学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意义。新时代的写作者,唯有高举创新的大旗,保持清晰的观察与客观的心态,聚焦现实题材,记录时代巨变,才会迸发出更强大的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创造潜力。

作者简介:周春雨,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责任编辑  庄春梅)

猜你喜欢

汉江师范学院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writtenandspokenEnglish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selling Service Availablefor University Students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千里之外
汉江
我行我秀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