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以一“动”,努力激活小学语文的本真教学

2020-05-11李巧萍

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主小学语文

李巧萍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及其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征,其中蕴含不同类型、丰富多元的“动”的因素。正因如此,我们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把握一个喜闻乐见的“动”字,努力活化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激活语文学科的本真和意义。这既是自主性教学的基本要义,也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和根本要求。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立足于“课前如何动”“课中如何动”“课后如何动”等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活性课堂;自主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句话意在表明“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新课程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才能让小学生“乐动”并“善动”起来呢?笔者认为,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而且具有相应的被引导性和可塑造性。正因如此,我们应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把语文学科的“自有活性”与学生的“内在活力”有效激发出来并且相互拉近,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益。

一、立足预习环节,让小学生在课前自主乐“动”起来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事,都应有一个充分的心理预备和行为准备,只有这样,才会在主体实践中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就语文教学来说,做足并做好课前预习这一“诗外工夫”,较好地实现教学窗口的“有效前移”,既有利于开展节约高效的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苏教版六下《负荆请罪》为例,这是一出历史小话剧,它来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将相和”故事。这一传唱千古的经典故事,其来龙去脉主要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部分。因为基础教材中对于前两个部分没有予以说明,所以课堂教学之前,非常有必要让小学生在自主预习环节中,通过书刊资料、多媒体搜寻等多种途径,着重弄清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小)话剧”知识的基本认知;二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历史故事概况。在此基础上,就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再如,在《七律·长征》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激励并要求小学生通过自有方式,尽量多了解一些关于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知识及几大著名战役。这些课前预习目标和预习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情趣,培养他们的良好预习习惯,而且有利于他们通过“提前介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流活动,同时做到言之有物。

二、把握主体环节,让小学生在课堂自主乐“动”起来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不仅是我们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和“制高点”。在这一主体活动环节,我们应更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老师的有效主导下更好地“律动起来”——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一方面实现学习资源的相互共享,一方面从中攫取最大的学习合力。

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为了检查课前预习的活动效果,也为了逐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首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孪生兄弟”?(2)为什么说火星与地球是一对“孪生兄弟”呢?(3)目前这对“孪生兄弟”在哪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什么?接着师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解读,让全班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开展小组内的相互讨论活动。在此期间,笔者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指导思想,进行动态化巡视和啟发式点拨,最后在集体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共享、总结与提炼。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欢快气氛。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课堂伊始,笔者首先让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然后由代表汇报课前预习情况,并且提出预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难题,如:“‘沉醉不知归路中的‘醉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常记,难道作者后来很少再发生如此有趣的事吗?”师生共同梳理并解决这些“难题”,这种课堂活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抓住延伸环节,让小学生在课后自主乐“动”起来

学校教育是一项多元化、立体式的综合性实践工程。就小学语文课来说,基础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是“例子”作品,绝不是“唯一”依据。同样如此,课堂教学是课程活动的主要形式,却绝不是“唯一”形式。正因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延伸和拓展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动”起来。

比如,教学《海伦·凯勒》后,要求并组织小学生在课后阅读作者的自传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此让小学生更加切实地感悟女主人公“渴求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情感,从中自觉接受“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濡染和熏陶;在教学《变色龙》《金蝉脱壳》等后,激励小学生课后进一步收集并阅读“动物及其生命”方面的相关书刊,充分激发他们的自然情趣和自然保护意识;在教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诗词后,布置小学生课后继续搜读关于“童真童趣”的古诗词作品,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古诗词学习情趣,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滚动学习”效益。再如,学习《嫦娥奔月》后,可让小学生“补写”“嫦娥在飞天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也可扩大阅读我国的民间神话故事。学习《月光启蒙》后,让小学生多搜集一些民谣、歌谣、童谣等。在此基础上,开展“讲故事、唱童谣”等比赛活动,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活动效应。诸如这些喜闻乐见的拓展性学习,有利于把小学生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

总之,“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让小学生自主快乐地“动”起来,这不仅是语文活动中的应有之义,而且非常契合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只要把这两种“动”相互拉近并且和谐统一起来,就会逐步赢得“善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国军.“水离人的办法才是最高明的”[J].小学语文教学,2015(05).

[2]王登殿.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J].科学中国人,2014(18).

猜你喜欢

自主小学语文
物理教学“四忌”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