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三原则

2020-05-11李华斐

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李华斐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应把握初步感知、文化浸润、循序渐进等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韵律、形象和情感之美,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内容选材及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循序渐进化原则。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步感知;文化浸润;循序渐进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各阶段教材的基本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册均有3~4首古诗词,六年级下册更选编了10首古诗词的背诵篇目。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也选编了75篇古诗词为推荐背诵篇目。小学生因年龄、知识、能力等限制,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只能初步涉及,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总体说来应当把握“初步感知”“文化浸润”“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初步感知原则

一是初步感受古诗词韵律之美。诗歌是音乐的艺术,古诗词也不例外。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词一般都朗朗上口,甚至很多也可用于咏唱。通过诵读吟唱,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词的旋律节奏特点。初步感知方式灵活多样,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之间相互听读,教师教读,教师范读,听名家诵读,欣赏诗词歌曲视频等。如四年级上册第20课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管是古代的阳关三叠曲,还是现代改编的阳关三叠,又或者是“经典咏流传”中的演绎,无一不伴随着和谐的旋律感。而词和曲,更是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唱的。词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入选,如四年级下册中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五年级上册中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五年级下册中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通过这些引导小学生诵读吟唱,对韵律之美有初步的感受。

二是初步感受古诗词形象与情感之美。诗歌也是形象的艺术,多描绘出极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在小学阶段不需要深入,只需要小学生发挥出儿童的想象力去想象即可。一年级下册第13课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引导学生想象或描述出画面: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过走边唱,忽然间他发现一只鸣叫着的蝉,他想捉住它,因为怕惊扰了它就立即闭口不唱了。画面有过程,有细节,很有形象之美,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儿童。

三是初步感受古诗词语言之美。诗歌也是语言的艺术,往往用很精练的词句就表达得十分形象生动。在小学阶段不需要深入讲解语言写法技巧,只需要稍微引导小学生感受这种特征即可。如四年级下册中唐代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山比作“青螺”,一白一青,色彩形象鲜明,写出了湖水和山的特点。

二、文化浸润原则

古诗词教学中,“应把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充分分析、探索古诗词所传递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繼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因为是面对小学生,教学时只略微涉及即可,让这种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在其心里。而长时间的反复浸润,传统文化也自然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而逐渐成为他们综合素养的一部分。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文化浸润,一是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如三年级下册中唐代林杰《乞巧》一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涉及传统文化知识是“乞巧”节及牛郎织女的传说。乞巧节又称七夕节、七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后来又附以牛郎织女传说而更加广为流传。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往往有其独特的习俗活动,上文所说的七巧节就是这样。如三年级上册王维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一例。“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重阳节,在这一天,古人有“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色。三是可让学生在感受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借吟诵石灰表达自己的“清白”,同样,学生感受石灰在千万次锤打、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后更加“清白”的学习过程中,这种不惧困难艰险的精神品质也会自然逐渐浸润到学生心里。

三、循序渐进原则

虽然小学古诗词教学都较多强调“初步”二字,但并非完全原地踏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7岁左右,六年级学生则12岁左右,两者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成长差异,这在教材古诗词选材上就体现出明显差异来。如一年级上册李白《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五言绝句完全可以用“简单”二字概括:文字“简单”,有利于一年级识字教学;意象“简单”,是生活中常见事物,一年级儿童大都知道甚至熟悉;内容“简单”,诗人看到床前的月光而举头望月,进而低头思念故乡;情感“简单”,即诗中最后三字“思故乡”。低年级所选诗歌大致接近这种类型,从各个方面来说都适合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而到小学高年级所选诗歌则相对更“丰富”一些,如六年级所选唐代杜甫诗歌《春夜喜雨》,明代于谦《石灰吟》等。

与诗歌选材相适应,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如在李白《静夜思》教学时,只需要一年级学生识字,大致了解诗意,能背诵即可。而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时要求则更高。如《石灰吟》一诗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石灰”的形象品质,还要明白这是以“石灰”写人,也体现诗人自己的思想精神等。正是这样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学生阅读理解古诗词的知识和能力才会更好地循序渐进地增长。

总之,小学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当结合古诗词特点,结合小学生心理,结合课标要求,结合教师教学风格等,让学生从初步感知开始,循序渐进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进而爱上古诗词并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

[2]张磊.古诗词教学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着眼点[J].教学与管理,2019(14):41-42.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写字教学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