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价值追求与考试制度

2020-05-09闫八一

神州·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业考核道德

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形势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教育指导思想作了重申,其依据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价值的定位已经变得不够精准。长期以来把实现教育主体知识的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情感的认知而非践行当作是普通教育三维一体的目标,也被视其为考核教育工作的硬性指标。知识改变命运是社会普遍遵循的信条(虽然有不少人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理想与实现在转化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并不会因此而严重的影响到家长送子女接受教育的决心)不断推动着教育规模的扩张。不少地区在教学实践中,把知识等同能力甚至是直接与分数挂靠是教育界不可否认的。考试的确是检验学习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相对可靠的易于操作的评价措施,特别是在特定教育理论指导下精心设计的考试有较大的合理性。但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所形成的一种过于依赖考试来评估接受教育者的学业水平,甚至几乎成为绝大多数教育机构采取的唯一衡量标准值得反思和迫切需要纠正。知识传播的背后,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需要教育考核改革来引导,否则社会道德反面典型会屡屡在意外之中被强化甚至被颠覆而给学生正确伦理道德观念的确立带来很大的困难。

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的过于沉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学生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甚少,缺乏必要的爱的亲身体验,这直接的导致家庭教育中的孝悌思想的养成教育出现问题而遭到社会的不少指责。道德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普遍性的仁爱之心,更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教育目标(美德是人生快乐之本,是最为宝贵的品质,同时也是最难得和最需要培养的领域)。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之中,对知识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掩盖或者取代了实践能力和道德情感教育的存在和必要。实践和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是各国在教育发展中都曾遇到过的瓶颈问题(从近些年发生的系列惨痛的社会事件的教训看来)在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培育显得尤为紧迫。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项教育不仅仅看做是政治课堂的责任,虽然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情感价值目标长期被摆在了较重要位置,但是没有有效的被教学环节所贯彻,在学业成绩的考察中更是无能为力。学习能否最终为教育者带来现实的财富与德育环节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工作者需要想方设法的争取学校做到把更多的自由时间交给学生以让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力量。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功利心理变异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的地位下降和重要性被普遍轻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把实践能力和道德操守的教学任务牢固的安置在教育对象的考察过程中,更加努力的的探索一套与之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更为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

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行之必有效,行之必有充分的保障。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从严谨教学环节一直穿透到课后的自由训练环节,对师生来讲是强大而无形的“紧箍咒”,也是社会各界争论得最激烈也是最为不满的地方。考试的基本方法延续了几千年,其中有不少人指责过、抨击过;当然也让不少人曾经辉煌过和痛苦过。从中受益者极力推崇它,而无数受害者只能将痛楚深深埋在心头。因为当前的高考中考几乎只有一个录取标准和基本上一辈子一次的考试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诱发教育工作在不少地区向畸形發展(师资力量及学校规模的马太效应,花钱雇高分学生考试夺取本地市的考试状元为学校树立品牌或直接在入学时给成绩优秀学生家里一大笔钱把种子选手收入囊中)。而一旦入学,学习过程人为的限制在被誉为"象牙塔"的理想化的封闭环境之中(校园一般与外界隔绝以减少对学习的干扰),而成为长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受教育者。他们的学习内容与个人爱好及社会需要人为的割裂开来,急功近利造就了不少的高材低能。按照科学的角度讲高材必须高能,否则被认定为高才生就属于不合理。通过考试进行学业水平评定容易实现公平公正、考核操作的成本比较低廉,考核的操作简单易行。然而单纯的采取考试的方法进行测评很难精准而全面的反映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不得不忧虑是目前的高考中考体系无法真正有效督促学校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艺术、道德素养的培育工作。即使是运用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不少教师为了减少工作负担目标评价体系往往设计过于简单直观、刻板。企图用一个便于操作的措施来达到一劳永逸,值得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深思。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成绩期待过高,过分的肯定了分数的作用。企图通过教育这一个环节来赢得人生的幸福,这种简单粗暴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急需要调整。摆在人们面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会让人们生成这样的一种错觉: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思想品德素养自然而然的就应该高尚,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至少从实际生活看来当前的高考制度还不能把一个道德素质极高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子送进大学或高中。发展教育事业就必须对教育本身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教育不是形象工程但必须要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国民教育的进步更需要通过批判来驱使人们的思考和改进的尝试,教育需要有面对和预测危机的勇气。不能仅因为一个学生学业的优秀与否或一所学校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前途或学校的等级,在一个稍有辨别能力的人看了这样做实在有点荒唐。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即使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估学业水平的高低,或通过一次大型的考试来作为录取标准是不够公平公正和人性化。这就需要国家在入学录取方面工作上有更多开创性的新途径和严谨科学的考察方法,比如把考试细化到让学生之间进行道德互评、把体育艺术和社会活动能力水平至少列入到学业考核指标中,认为个人创新能力确实强的学生应该允许申报加分进入大学或高中......积极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多维考察体系,大胆借鉴国外在人才选拔中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中国的高水平的人才考核体系,这必将是中国教育走向强盛的必经之路和中国教育期待的最大的亮点。

作者简介:闫八一,男,湖北黄冈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经济法本科,科技哲学硕士,现就职于临川二中。

猜你喜欢

学业考核道德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跟踪导练(五)(2)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道德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