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学欣赏与学生素质优化的一点研究

2020-05-06徐淑群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化文学作品素质

徐淑群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24-02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此话表明了文学对人的素质的滋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文学欣赏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消费,是读者与作品的相互交流,也是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和再度创造。在欣赏的过程中,无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同和喜爱程度怎样,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的。因而,假如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他们多种素质的优化必定会大有裨益的。

我们提出的“素质”,指的是一种由后天习得并逐步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在日常言行情态中表现出来的特性。自然流露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均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素质之高低优劣,因为言行是心灵意识的外化,素质也只有通过外化的行为方式才能得以体现。当然,影响人的素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要全面展开分析和论述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本文拟着重讨论一下文学欣赏与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关系。

素质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显的”两大板块,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内外受益,同步优化。所谓“内外受益”,是指以文学欣赏为手段,学习和接收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有益信息,通过消化吸收而内化自己的思想、理论、学识、品德等,然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多种行为外化显示,较完整地体现自己的整体素质,就这样先由外(文学作品)而内(学识、品德等),再由内(学识、品德等)而外(行为方式),最后内外融合,优化为欣赏者的素质。

为什么通过文学欣赏能提高和优化素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文学作品的性质和构成说起。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中,像《山海经》、《搜神记》、《荷马史诗》、《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那样写神话故事,写天外仙境,写美丽传说,写地狱魔鬼,写起死回生,写非人英雄还是写像绝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品那样写平凡之人,叙平常之事,抒寻常之情,都是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有的与生活贴近一点,有的离生活疏远一点;有的现实一些,有的理想化一些;有的直露一点,有的曲折一些;有的扬美,有的显恶;有的客观真实多一些,有的主观虚构强一些。诸如此类,均表明文学源自生活,体现生活,也常常将生活作理想化的反映,即以文学的形式和手法赞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和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恶,设想和描绘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或许可以这样说,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文学,文学是经过深加工的生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叙写的故事情节,刻画的心理神态、描绘的风俗民情、展示的湖光山色、设置的都市场景、向往的理想生活,无一不是作家在大量搜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遵循文学创作的法则,结合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事情的思考,筛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再反复修改、润色,最后定稿付样。虽然作家们的观念意识不一样,创作的态度和目的不尽相同,艺术水平学识功底也存在着种种差距,产生的作品自然会有优秀、良好、一般、甚至平庸之分,但只要是认真地用心去写的作品,给人教益肯定是不少的。

首先,阅读和欣赏这样的作品,不但情绪会受感染,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也受到熏陶,虽然思想意识的变化,不可能像风至树摇,云开日出,雨过天晴那样,因果联系是明显而快速的,但“变”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阅读好作品,好似与许多品德高尚的优秀人物促膝谈心,切蹉交流,并聆听教诲,蒙受指教。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新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与大脑内所储存的信息相互作用,彼此交融,同化顺应,并重新排列组合,又形成新的观念意识和认知结构,从而使思想素质产生一定的变化。

其次,欣赏文学作品中对丰富读者常识也是显而易见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茫茫空间,悠悠时间,从可感可触的自然景物到难以捉摸的心灵世界,从司空见惯的衣食住行到高深莫测的尖端科技,从开诚布公的人际交往到云谲波诡的政治争斗,从融融乐乐的亲情友谊到刀光剑影的厮杀拼搏,从峨冠博带的高人雅士到道貌岸然的卑鄙小人,从遍地洪荒的原始远古到千奇百怪的美好未来,从众说纷纭的历史沿革到热闹非凡的逼真现实,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广博的知识,令读者目不暇接,废寝忘食。

此外,欣赏时还可以从人物的话语、作者的议论等方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倒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对作诗的看法,其实就是极精彩的文学理论和美学评论;《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统帅和有关指挥员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布陈设防等,也是相当杰出的军事理论;《青春之歌》是林道静从一个不懂得革命为何物的纯情少女最后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现自己的理想的理论;《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所经历的知识悲剧、生活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等五个阶段,表达作者歌德的启蒙主义式的人道主义思想理论;《复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良心“复活”,传达了托尔斯泰式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理论,所有这些,令我们为之心动,为之情移,为之神驰。

上面主要谈了欣赏文学作品对青少年学生“内在的”素质的若干积极作用,下面再简单地讲一讲文学与人的“外显的”素质的关系。顾名思义,“外显的”素质指的是有形可观,有声可闻的外表特征,包括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等。囿于篇幅,拙文只想就其中的“言”和“行”谈点肤浅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的“言”,这里仅指口头语言,不包括书面语言。言和行均为人们内在素质某种程度外化,但似乎“言”比“行”外化的机会更多,更能体现人的个性和特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这里指人物语言)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有的雅,有的俗;有的粗糙,有的精致;有的直率,有的婉转;有的得体,有的犯忌;有的丝丝入扣,有的南辕北辙;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干瘪乏味;有的一语中的,有的辞不达意;有的口若悬河、巧舌如簧,有的语无伦次、捉襟见肘。倘若经常置身于这样的语境之中,经过有目的地比较,鉴别和选择,学习和接受适合自己的优秀语文,充实、改造自己的语言,并由“内化”(学习接受)逐渐转向“外化”,自觉地尝试着运用于日常学習、工作和生活的交际言谈中。开始时或许会很不妥帖,甚至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搬硬套的别扭现象,但只要能够坚持不懈,不断反复,持之以恒,时间一长,不少文学语言就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材料,能够在交际中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左右逢源了,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要比生活典型得多,理想得多。所以作品里优秀人物的“德”“行”“往”与生活中的普通人有一段距离,总比我们大家高尚,完美和可爱,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物形象会让我们牵肠挂肚,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何不少青少年喜欢效仿某些人物举止的谜底所在。像诸葛亮的羽扇纶巾,足智多谋,孙悟空的忠诚机灵,本领高强,李逵的敢作敢当,疾恶如仇,朱老总的忠实坚定,能干狭义,江雪琴的沉稳冷静,临危不惧,杨子荣的机智勇敢,克敌制胜,浮士德的执着进取,百折不挠,爱斯梅拉达的热情善良、自尊果敢,圣地亚哥的坚毅顽强,拼命硬干,这些人物的举动不一定都适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但他们那富有个性的举动给每个读者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如果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能做到择善而从,学习借鉴,那肯定会对行为素质的改变和完善产生不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5期

猜你喜欢

外化文学作品素质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