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研究

2020-05-06陈名煜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小学数学

陈名煜

【摘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速度不断加快,此种背景下,教师正在积极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方法,以求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分析了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了“以学定教”的课堂构建方法,希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稳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将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还未在教学中寻求到新出路。“以案定教”以及“以教定教”的教学形式仍然被应用。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师与学生

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别较大,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一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加之教师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导致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从来都是作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在课堂中立即体现,教师无法捕捉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差异。

2.“因材施教”缺失

当下我国小学教育“因材施教”缺失,此类问题不仅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的通病。在教育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及,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笨拙”,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却存在成绩上的差异,以及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这本就互相矛盾。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注意力都不相同,所以有的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意思,但是有的学生却无法理解。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一味追求教学成绩与效率,只要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理解,就可以跳过。

3.课堂设计

通过对数学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设计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没有对课堂进行合理设计,课程开始之后直接进行知识点讲解。(2)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后,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以上两种教学形式为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整个课堂大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解,偶尔能够穿插一些提问,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教学互动。此种情况下,教师想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难以实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研究

所谓的“以学定教”方法是立足于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特点,从实际教学情况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可以在教学中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完成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

1.重视学情,设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教学方法得以应用与实践的根本所在,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认知以及现有知识之上。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积极的准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完成学生学情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教学形式的选择,这样教学“教”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例如,在对“圆”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圆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学生认识圆、了解圆之后,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提出圆的半径与直径关系问题。学生积极发言: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并且直径是半径的二倍。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知识理解起点之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方法,加深知识点的认识与记忆程度。有的学生直接用直尺进行测量,有的学生将图形进行折叠,课堂教学气氛被充分带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最终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验证了知识点,将未知问题转化为探索形式进行思辨,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上述教学方法与传统数学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不是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行验证知识,在动手过程中完成动脑,知识点的记忆就可以顺理成章。

2.尊重思维,发散思维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没有形成定式,往往会产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在课堂中预留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不断联想,最终完成数学思维的构建,这也是“以学定教”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点对学习内容进行想象、构建与表达,这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生机与高效率。

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上述方法达成教学目的。首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小明和同学昨天采了120朵花,今天采了130朵花,问小明和同学两天一共采了多少朵花。之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在学生计算完成之后,请同学给出一个答案,其他同学进行对照。随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案例进行问题设计,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分别设计出如下问题:昨天家里买肉花费123元,买青菜花费110元,问一共花费多少钱;小李上午完成20道练习题,下午完成30道练习题,问一共完成多少道练习题等。加入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理解,最终目的并不是判断学生的对错,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理解问题。

3.因材施教,层次教学

以学定教的方法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情况而言,教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针对性教学计划,或者为了其中一个学生调整课堂。所以,建议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所谓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并非对学生进行“好与坏”分类,而是从学生接受能力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例如,校园中有牵牛花80朵,月季花50朵,问牵牛花比月季花多百分之几。解法1:先计算出牵牛花比月季花多多少朵,然后再用多出的朵数除以月季花的总数量。此种为基本解题方法,需要所有学生全部了解。解法2:计算出牵牛花数量占月季花数量的百分之几,然后应用求得的百分数减去月季花的百分之几。此种方法较为抽象,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两种方法全部理解并且可以应用,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了解并且应用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理解即可。

4.自主探究,开放空间

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通常会对学习的知识进行铺垫,虽然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但是会限制学生思维,降低学生探究空间。因此,应该合理预留空间,让学生在学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探究。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准备10cm×20cm的长方形纸片,并且将其内部分为1平方厘米方块,让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并讨论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之后抓住时机问:“长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大部分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与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乘宽。”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讨论与汇报时气氛热烈。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清晰划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为教学的引领者与辅助者,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及需求,通过不同教学形式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小学数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