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的“4D”式体验

2020-05-06张迪妮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低年段体验数学课堂

张迪妮

【摘要】在教学中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根据低年段儿童数学学习时乐于探究的心理,融入主体体验,增加探究机会,使数学课堂既能蕴含理性美感,又能充分展现儿童智慧,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并增强学习成就感。

【关键词】低年段 数学课堂 主体 体验

“体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就像观看电影,为了追求视觉体验,影片从平面感2D发展成立体感3D;又为了追求身心体验,立体感3D继续发展成空间感4D……在数字流媒体环境下,“4D式学习体验”是一种数学学习的途径。

我们知道,探究、合作与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本文以“9加几”的课堂教学为例,展现“4D式学习体验”的真发生,突破传统数学课堂的桎梏。

一、追本溯源,找到真起点

课件出示完,学生们便迅速捕捉到有用数学的信息。“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们早已跃跃欲试,讲臺下还有些等不及的,早已喊着9+4=13。“欸?你怎么知道是13的?有不同意见吗?”只见学生们眼神笃定地摇摇头,看来备课时低估了学生们学习的起点。“老师心里在打鼓,你们突然报出个13,对吗?老师也拿不准,我脑子里可打了个问号。”随即,笔者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为了测试大家是不是都能算出13,笔者随机喊了几名同学“小A,你会吗?说说看。”“老师,我在家的时候爸爸教我算过9+4=13,所以我就算出来了。”“噢,真不错,看来你一定很喜欢数学,已经算过还记住了。可是,老师还是不太懂,这答案为什么是13呢?”……看来学生们还不是很理解这其中的算理,可算找到了突破口。只见学生们听笔者这么一说便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私下讨论着,有的皱着眉,还有几个胆大活泼的,正喊着“老师,我可以算给你看”……

为了“帮助我”, 学生们正绞尽脑汁用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方式向教师解释和证明9+4=13。于是,借着这段“空子”,探究的需要便产生了。

二、合作探究,人人有体验

看到学生们皱眉思索的样子,教师给了他们一个小指引:“咱们班都是乐于助人又善于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我们说呀,结果还不是最重要的,在刚才的验证过程中,你遇到困难了吗?”学生们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遇到困难,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如果你自己不能完全解决,也可以和同桌或小伙伴说说想法、做法,一起解决难题。”经过前面的疾思苦想,学生们一听便眉头松懈,眼前一亮,压抑的气氛在学生吁的一声吐气后转变为热烈的讨论。看着两个两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小手还在书本上、纸上、课桌上“挥斥方遒”,这可爱求知的小模样,看着真是欢喜。突然,笔者看到有些学生拿出了小棒、圆片等操作了起来,看来是联想起我们学习“10加几”时的经验了,可真不错!提出表扬和鼓励后,笔者提醒其他学生:“如果有需要,你可以拿出学具试一试。”只见大多数学生都拿出了学具,就连那些已经探究出方法的小组,也重新拿出小棒或者圆片开始“再寻蹊径”。

果真,“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欢快的笑语后,此时学生们林立的手!

三、儿童主体,站在课中央

“同学们,讨论得怎么样了?”在充分思考和合作探究后,便是急于展现自己的时候,“老师,我们组先来……” “我来……”此刻,教师得给他们一个舞台。于是,按照我们之前约定好的方式,小组两人都到讲台前来展示,一个展示方法,一个语言阐述,合作得刚刚好。“同学们,仔细听!如果你们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再举手说,好吗?”讲台交给他们后,“落得清闲”的教师在一旁看他们的“出演”,结果舞台效果相当好,这一位位“小老师”可谓是有模有样!“我们组是画出来的……”第一组展示了画心形表示桃,并圈出10个再计算的方式。教师请学生们评价,有几个小女生还夸赞喜欢他们画“爱心”的方式,看来数学学习也能罗曼蒂克。于是,笔者又问:“你们能看懂吗?老师有一个问题,圈出来干什么?”学生们笑着道凑成十。“凑成十干什么呢?”“好做”“凑成十简单……”笔者会心一笑,看来学生们的数学感觉还是不错的。有了这种良好的体验,便先把这个问题放下,等他们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方向后再解决也不迟。于是,请第二组展示,“我们组是摆圆片的,左边摆9个,右边摆3个,再移动这个(将右边的一个圆片移动到左边9个),你们同意吗?”真不错,还懂得问问其他组的意见。“同意”“方法好,和我们的一样”“凑成十以后很好算”。又得到了这个体会,这时笔者便顺势一问:“为什么凑成十好算?”笔者满怀期待地看着他们,有的学生开始埋头思考。突然,冒出一个肉乎乎的小手,连带着小小的身体像雨后春笋般跃跃欲试,“凑成十以后,就可以算10加几,10加几就是十几……”笔者内心的欣喜难以抑制:“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随后,掌声如海水般涌动开来。这个学生满脸喜悦地落座,还收获着大家伙儿赞许的目光。请上下一组:“我们组是摆小棒的……凑成十以后捆起来,就算出了13。”捆!这组很善于思考啊,竟然想到了捆起来,看来对“凑十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笔者正准备表扬他们的“捆”,转念一想,其他学生能知道“捆”吗,怕是凑到一起就结束了吧。于是,笔者请底下的其他人开始评价他们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凑十”的好处,但还没有切中“要害”。“同学们,这组也是用的摆学具,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方式的独特之处,和摆圆片比,除了移,他们似乎多了一步?”“老师,他们还捆了……”“我知道,捆起来就能立刻看出是10,一捆就是10……”“捆起来就能一下子看出是13!”

……

多么善于发现知识的眼睛,多么聪慧的小脑袋。当教师把讲台和展台交给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闪闪迸发;当他们用稚嫩的语言慢慢表达想法和评价他人时,看到的是思想的源泉汩汩流动。有太多的惊喜是我期待的,而他们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回馈!

如果这堂课是一部影片,那么阅读书本,亦步亦趋地跟着书走的教学便是“2D观影”,用于满足知识掌握,产生基本体验;如果是动画展示,移动盒子外的一个桃到盒内,增强表象理解的教学,则是“3D观影”,还产生了视觉和兴趣享受,获得部分有趣的体验;如果能在不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还满足了学习享受,同时又带有肢体触觉的浸入式学习,大概就是主题突出、效果逼真、冲击性强的“4D观影”,这才是学生们最渴望的需要。

对于新鲜懵懂的稚童,数学再不是成人看来的单纯理性指向的学科,它是需要逻辑与思考的,还得有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控。数学燃烧着理性思维的火,绽放着感性体验的花。作为一线教师,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笔者将继续探索“4D”教学,助力数学课堂,令目标更明确细化,令设计更科学优化,让学生们真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低年段体验数学课堂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低年段儿童“唱读”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低年段书法课激趣法宝之甲骨文
低年段阅读教学激趣策略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