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用药规律

2020-05-06肖开心于红红田维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药食同源陈皮

陈 茜 肖开心 陈 瑞 于红红 俞 琦 田维毅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一种以动脉中膜增厚而致血管狭窄的疾病,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60%以上[1],其高发病率及致残率给患者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负担。CAS病程较长,长期服用抗栓、降脂等西药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而研究表明[2-4],中药具有降脂、抗炎及抑制斑块增生等作用,可有效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对近20年临床治疗CAS的文献进行筛选,对中药治疗CAS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及日常生活中防治CAS提供理论指导。

1 数据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数据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方剂2000~2019年的期刊。

1.2 纳入标准 ①选择有关中医或中西医内服治疗CA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无对照的有明确疗效病例系列研究的文献;②有完整方药组成的文献。

1.3 排除标准 ①同一作者或团队重复发表的文章,只取一篇;②除内服外使用其他辅助治疗方式如针灸、拔罐等;③无完整方药组成或使用单味药类文章④经验总结性文章;⑤综述性文章;

1.4 检索策略 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题,筛选CNKI 2000~2019年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以检索式主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摘要为“中医”或“中药”或“方剂”或“方药”或“组方”在词栏中对2000~2019年文献进行检索。

1.5 数据标准化 根据《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5]和《中药大辞典》[6]将收集的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生地”规范为“生地黄”,“枸杞”规范为“枸杞子”等。若一味药多种归经者,予多种归经统计。

1.6 数据统计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5]和《中药大辞典》[6]将收集的中药以种类、药性、药味及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累积和分析,以中医临床治疗CAS的文献和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基础,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临床治疗CAS的文献的总体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对每味药物进行频次及累计频次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CAS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出1054篇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人工摘录144篇文献,将文献中方药组成录入EXCEL中,剔除重复文献,总计141首方剂。结果总计187味中药(累积频次1331),药食同源类中药42味(累积频次353)。按1.6归纳分析涉及共161味中药(累积频次1271),39味药食同源类中药(累积频次342)。治疗CAS的中药多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见图1。

2.2 用药频次 如表1所示,纳入141个治疗CAS的处方,涉及161味中药,使用≥6次共54味(总频次1271次),排在前十位分别是丹参、半夏、川芎、黄芪、水蛭、茯苓、山楂、陈皮、泽泻、当归。如表2所示,涉及药食同源类中药39味,使用≥6次共17味(总频次342次),排在前十位分别是茯苓、山楂、陈皮、当归、甘草、葛根、桃仁、山药、决明子、姜黄。

表1 前20位常用药药名分类频次及在使用频率

表2 前20位药食同源类药名分类频次及使用频率

2.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次分析 依据《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5]和《中药大辞典》[6]分类标准,对治疗CAS的全部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和归经进行统计,见图2。从药性看,全部中药以寒温平为主,药食同源类中药以温平为主;从药味看,两者均以甘苦辛为主;从归经看,全部中药以肺脾肝经为主,药食同源类中药以肺脾经为主,治疗CAS的中药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

2.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用于发现处方中药物功效的相关性,发现药物之间的搭配模式。关联规则最低置信度设为50%,最低支持度设为 15%,处方中全部药物的相关性列举7项,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为半夏-陈皮(支持度39.29),半夏-丹参(支持度39.29),半夏-茯苓(支持度39.29),见表3;关联规则最低置信度设为30%,最低支持度设为5%,处方中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相关性列举7项,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为陈皮-茯苓(支持度27.14),茯苓-山楂(支持度27.14),茯苓-甘草(支持度27.14),见表4。从关联网络图可见半夏、川芎、丹参、茯苓、陈皮之间的联系最密切,见图3。选择全中药出现频次最高的丹参及药食同源类频次较高的山楂、当归,设置最低支持度为 5.0,计算频繁项集,从关联图可以看出丹参多与半夏、川芎、茯苓配伍使用;当归多与川芎、黄芪、赤芍配伍使用;山楂多与丹参、半夏、陈皮配伍使用,见图3。

表3 处方中全部药物的相关性分析

表4 处方中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本文统计的161味治疗CAS的中药,性味多寒温平、甘苦辛,归经以肺脾肝为主,多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等。药食同源类中药39味,性味多为温平、甘苦辛,归肺脾经为主。CAS在中医学中并无统一的病名,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如头晕、头痛、目昏、言语不清等,将其归属于“中风”“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由于其血行不畅,瘀血凝于血管壁,阻痹气血运行,影响血脉而发病[7],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迁移、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个环节产生作用,临床疗效确切[8]。结合CAS临床表现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脉,病机多为“元气亏虚,脉络瘀滞”,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长期的疾病使得患者正气亏虚,补虚药黄芪、当归、人参等均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黄芪、当归均能抑制巨噬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且对泡沫细胞有降解作用[9-10]。CAS病理因素多虚痰湿瘀[11],虚实夹杂。因此用活血化瘀补虚配清热解毒燥湿,佐以甘苦辛之味缓急止痛、活血行气、清泄降燥,标本兼治。

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半夏-陈皮,半夏-丹参,半夏-茯苓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药对。有研究指出CAS可属于中医“痰证”“瘀证”范畴[12],半夏功用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为治湿痰、寒痰要药,陈皮健脾理气还可燥湿化痰。陈文强等[13]的研究表明陈皮半夏作为经典化痰药,配合使用有可能通过调控 PI3K/Akt 的表达而发挥治疗CAS的作用。丹参功善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且不伤正,丹参提取物可抑制脂质过氧化,有抗炎、抗凝、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14];脾为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生痰之源,喜燥勿湿,脾的运化失司,可使津液聚而成痰。茯苓甘能补,淡能渗,健脾利水,通调水道,标本同治,使痰湿无所聚。半夏配伍陈皮、丹参、茯苓使用,不仅可以化痰,还兼顾理气、祛湿、活血化瘀,这三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体现了从湿、痰、瘀治疗CAS的中药配伍特点。

山楂为治疗CAS消食药代表,味酸甘,长于消油腻肉积,大量研究表明山楂能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软化血管,减少血管脂质沉积[15],山楂可以降脂化痰理气,针对CAS脂质沉积而治。当归作为药食同源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补虚药,有“补血圣药”之称,中医认为久病多虚,耗伤正气,去邪同时还要顾护正气,当归有补血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即补血又活血的特性,补而不滞。当归可以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提高NO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16]。

近年来,通过中医养生保健的人群越来越多,科学合理的膳食也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有效方法之一[17],药食同源类中药加入到日常饮食调理中,可对CAS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对于潜在CAS或CAS中老年患者,能通过辨证选择以茯苓、当归、山楂等为主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攻补兼施防治CAS,能更好的在临床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本文结果可以为挖掘中药防治CAS及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CAS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药食同源陈皮
药食同源 药膳产品成就养生新风潮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豆瓣菜的药食同源与水质净化功能应用研究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一两陈皮一两金 陈皮养生很省心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