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脏肿瘤诊断鉴别中的临床应用

2020-05-06全东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5期
关键词:低密度门静脉原发性

全东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朝鲜民族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肝脏肿瘤包括良性、恶性两种类型,常见的疾病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性增生结节、转移瘤、血管瘤等[1]。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类型,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于超声体检或术中发现,但早期治疗治愈率会明显升高[2]。原发性肝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但预后较差,同时具有合并症多、易于转移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随着诊断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肝脏肿瘤早期诊断准确性的要求不断提升,早期诊断也是制定诊疗措施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次研究进一步分析了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肝脏肿瘤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接诊的75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取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研究患者中男56例,女19例,年龄45-59岁,平均(52.47±2.39)岁,疾病类型肝血管瘤18例,原发性肝癌35例,肝脏局灶性的结节增生12例,其余10例为肝转移瘤。询问患者临床症状,其中无任何自觉症状的23例,均于常规体检发现;7例存在腹部不适与头晕症状,其余45例均表现为上腹部肝区疼痛感。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或肝穿刺活检确诊为肝脏肿瘤,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对此项研究及检查内容知情同意,但需排除合并免疫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1.2 检查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先后进行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CT检查前指导患者检查前禁食8 h以上,并于扫描开始前30 min饮水1-1.5 L,肠道予以充盈后实施扫描,首先采取平扫,其后进行增强扫描,自膈顶部扫描至肝脏下缘,设置参数为层距2.5 mm,螺距0.75 mm,层厚为5 mm,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 ml,于扫描结束后,对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同时重设参数,设置为0.5-1.0 mm的间隔以及1.0-3.0 mm的层厚[4]。MRI检查前同样禁食8 h,并设置参数,其中层厚为5.0-8.0 mm,层距为3.0 mm,以256×256矩阵与256×358视野,以及30层层数,分别实施TSE-T2WI、SE-T1WI、与STIR序列的轴位MRI平扫以及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检查影像学数据,总结不同检查方式肝脏肿瘤的检出情况以及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检出情况统计结果分析

75例肝脏肿瘤患者于动脉期共检出83个病灶,包括等密度28个,占33.73%,低密度病灶19个,占22.89%,高密度病灶36个,占43.37%。

2.2 两种检查方式不同肝脏肿瘤的检出情况比较

两种检查方式检测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检查情况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不同肝脏肿瘤的检出情况比较比较[n/%]

2.3 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层螺旋CT平扫的结果显示,18例可见低密度病灶,于动脉期进行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的强化表现,于门静脉与延迟期进行扫描,则可见影像学呈现低密度表现,并且表现为“快进快出”样变化。MRI扫描结果显示:存在T1W1与T2W1的低信号,于动脉期扫描可见明显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进行扫描强化,则表现为快速减退。本次研究中有24例于增强扫描时出现了“慢进慢出”与“早出晚归”表现,自边缘起始,门静脉期的肿瘤内具有强化灶,有向中间填充与融合趋势,中央区域未发生强化的病灶显著减少,延迟期再次出现向中心扩散表现,且呈现为等密度影,MRI平扫呈现为长T1与T2信号。10例共检出转移病灶35个,直径介于8-94 mm,于多层螺旋CT检查下可见单个或多个不均质低密度病灶,病灶类圆形,大小不一,呈现散在或弥漫状分布,于门静脉增强扫描的边缘,可见持续环状强化表现,病灶呈牛眼征,中央区域血供较少,于延迟期再次扫描,可见低密度样变化。

3 讨论

肝脏肿瘤中约有80%以上为原发性恶性肿瘤,位于致死性肿瘤疾病的前三位[5]。多层螺旋CT与MRI均为临床常用的肝脏肿瘤诊断措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5例肝脏肿瘤患者于动脉期共检出83个病灶,包括等密度28个,占33.73%,低密度病灶19个,占22.89%,高密度病灶36个,占43.37%,且CT与MRI检查对各类型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两种检查在肝脏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6]。其中CT检查可全方位观察肝脏组织,对于病灶、胆管与病灶的解剖学关系,肝门大血管等,具有良好显像效果。但单纯CT平扫仍有不足之处,肝脏转移多以肝实质为主,CT增强扫描病灶可见低密度信号,但中心区域的密度信号较病灶更低,因此CT诊断肝血管瘤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CT与MRI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应用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采取联合检查方式,有利于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完善的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低密度门静脉原发性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