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对比

2020-05-06张晓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5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江 天,张晓岐,严 旭

(宝鸡市凤翔县医院,陕西 宝鸡 72140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常见病,在西医中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1]。该病患者会有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表现,给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常通过常规西医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但患者会伴有恶心、不安等症状,治疗效果不佳。而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相应穴位,能够疏风清热、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其预后等[2]。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8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44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资料归为对照组,将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针灸治疗的42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资料归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5.12±11.06)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2.64±1.37)d。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 24-70岁,平均年龄(35.87±11.25)岁;病程1-4.5 d,平均病程(2.83±1.47)d。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符合《针灸治疗学》[3]中正气不足症候诊断标准,主症:口角歪斜,闭眼无力,漏白;次症:少气懒言,头晕目弦;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②西医符合《神经病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满足上述诊断标准;②多单侧发病;③急性起病,有受风病史,在数小时或数天达到高峰;临床资料完全。(2)排除标准:①由其他疾病引起面神经麻痹;②伴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③伴有心理、精神异常。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疗法:地塞米松(西安国康瑞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642)治疗,10 mg/次,1次/d,静脉滴注5 d停用;泛昔洛韦(海南卓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101)治疗, 0.25 g/d,3次/d;7 d后停用;同时,将舒血宁注射液(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4021962)20 ml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1次/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

1.4.2 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常规西医+针灸疗法,常规西医治疗同对照组;针灸治疗具体方法:让患者保持仰卧,取面部健侧穴位、头部及体穴双侧穴位,并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利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 mm×70 mm)针刺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位。头面部穴位刺入距离均为15 mm左右,针刺深度为 45 mm,采用手法为捻转平补平泻,留针25 min,1次/2 d,治疗14 d。

1.5 评价指标

①临床疗效:按《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5]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面部肌肉全部恢复正常,不存在不适感为痊愈;面部肌肉运动显著好转,无不适感为显效;面部肌肉运动有所改善,出现进食障碍为好转;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100%。②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系统[6]评定患者面神经功能,该系统评分总分0-5分,分数越高,面神经功能越弱。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H-B面神经功能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n=42) 4.19±0.75 2.87±0.45 9.781 0.000对照组(n=44) 4.21±0.72 3.61±0.49 4.570 0.000 t 0.126 7.285 P 0.900 0.000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病毒感染是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的主要原因,当受外部原因影响激活了潜伏在体内的疱疹病毒,会引发面部神经管变态反应,进而诱发面神经病。目前,该病的药物干预治疗尚无法获得肯定的效果,从远期治疗来说,其效果不佳,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而祖国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口眼歪斜”、“口僻”等范围,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面部经络等为面瘫的病因病机,风寒或风热的邪气从经络中乘虚而人,从而引起患者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因此,治疗该病应以疏风清热,通络解痉,调和气血为主。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说明中医针灸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在常规西医治疗中,地塞米松能够消除面神经水肿,抗炎,抗毒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泛昔洛韦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其能够阻碍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达到抗毒的作用;舒血宁注射液对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起到拮抗作用,且其成分银杏叶能够对神经细胞活性起保护作用,能够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系统,达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作用。但使用该些药物长期使用,患者会出现恶心、不安等不良反应,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等,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针灸治疗取患者面部健侧穴位、头部及体穴双侧穴位。主要针刺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位,具体作用有:针刺风池、翳风穴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颊车、地仓穴同属于阳明,具有推动经气、理气止痛的效果;合谷穴是四总穴之一,能疏风清热,止痛;太冲属于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行气活血的作用。针刺足三里穴,能够理气活血,扶正培元。因此,针刺上述穴位可达疏风清热,通络解痉,调和气血的作用,使筋脉收放自如,疾病发展趋势得到减缓,能够进一步使患者面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同时,现代医学中表明面神经发生缺血水肿、外力压迫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理,而针刺能够让炎症渗出,减轻面部水肿,进而使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速度得以加快,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情况。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使患者面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