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墨恣肆 意境通达
——石涛《古木垂荫图》赏析

2020-05-02□舒

老年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特写石涛画幅

□舒 翊

《古木垂荫图》(局部)

石涛(1642-1707),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清初“四僧”之一。其工书法,能诗文,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晚年定居扬州。山水师法宋元诸家,书画中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风格极为突出,注重实景写生,对景物有概括性的描绘,并提炼出“三叠两段”式的山水画构图程式,擅用苔点来增强笔墨的表现力。存世作品有《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绘画主张。

石涛作山水构图奇特新颖,无论是烟云黄山、水墨江南,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抑或是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他还讲求气势,恣肆的笔墨淋漓洒脱,运笔不拘于局部的一点一画,画面整体意境通达,气势奔放。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古木垂荫图》,为1691年(时年49岁)石涛客游北京时,应收藏家王泽弘之邀参加其举办的雅集,归后为表谢意而绘制。作品描绘的是今黄山市歙县西干山一带的山川景致,画家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了近景的坡石、老树。坚实的峦石上长满杂草,几株古树扎根于硬石之中,或挺拔、或虬曲,姿态各异。粗糙的树皮上布满树疤,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树木的枝叶虽不茂密,但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古木垂荫图》在构图上一反传统的竖幅“三段式”刻板样式,同时对于“一河两岸式”的传统构图也只是部分借鉴,正是他所总结的“三叠两段式”山水画构图程式的体现。三叠是一层地、一层树、一层山,两段是景在下,山在上。此作用笔细谨精致,属于“细笔”之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云烟、江水纯以留白法表现。这些留白贯穿于物象繁杂的画幅之中,使画面气脉相通、生机无限。画前面中间的两株老树姿态挺拔,向上旺盛地生长。而两边的树木则呈倾斜之态:左边那株呈“S”形,树叶尽脱,只剩下嶙峋的树干与凌乱的枝杈;右边那株好似被狂风吹弯了腰,与岩石的左倾姿态形成对比。向后望去,山体越发高耸,树木越发苍翠,曲径通幽,古木蔽天。山坳、丛林中,楼阁掩映,点出画中的“可游”之意。画面中景,江水横流,一桥横跨,山石圆润、低矮,堤岸延伸,云树、丘壑掩映。远景山峦重叠、峰外有峰,其中一峰高耸睥睨、气概非凡。峰顶上,圆润的石体如拳头、如卷云,形态怪异,四周烟雾弥漫。在云遮雾绕之中,山脚下依稀可见屋宇,暗示了此处并未远离人间烟火,而是“可游”“可居”之地。石涛有意将近景和远景的篇幅拉大,缩小中景江面的画幅,再加上前景的特写处理,使画面虽然遵循了传统立轴的营造法式,但却难以掩饰强烈的写生感,丝毫没有模仿的痕迹。

从笔墨来看,整幅画面用了大量的苔点,这是石涛作画的特点之一,意欲用苔点的变化,增强画面笔墨的表现力。画中的云烟、江水则纯以留白法表现。这些留白贯穿于物象繁杂的画幅之中,与景物形成虚实对比,使画面气脉相通、生机无限。

画幅右上方有款识曰:“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纤细中作舒卷派。不使此理了然于心,终成鼓粥饭气耳。然而委金玉于草莽者有矣。若昊翁先生风雅毕擅,且为一时文物之权衡,洵乎重望也。而山僧亦邀下交之谊,缘作此纸。虽累笔赘墨,不足当其一睨。而要之,烟霞投契间,自别有一种风致云。时辛未三月清湘石涛济并请教正。”昊翁先生即当时的礼部右侍郎王泽弘,他广交文人墨客,喜欢收藏,是一位有名望的收藏家。

石涛原系明皇室遗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在清朝60余年,其内心不时泛起家世的隐痛和故国之思,并流露在诗书画中。为宣泄胸中“郁勃之气”,他常寄情山水,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他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着后世画风。

《古木垂荫图》清·石涛 纸本设色 175cm×50.7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特写石涛画幅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小画幅已死?小画幅摄影器材的生存现状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从特写到长镜
朱良志
——石涛研究三著
大红斑的特写
《苍松秋色》
洗礼
Leica M9全画幅数码旁轴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