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位,发挥农耕文化的育人功能

2020-04-30何永盛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何永盛

【摘要】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很多,选取农耕文化教育活动,是因地制宜,把它作为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的突破口,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农耕教育基地、家校结合、共同分享等办法,希望劳动教育能真正回归本位,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现有资源,发挥农耕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农耕文化校本教材 教育基地 回归本位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07-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很多,我们推广农耕文化教育活动,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选择。第一,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有着实施农耕文化教育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底蕴;第二,我校学生以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实施农耕文化教育与他们的生活经歷比较“接地气”;第三,我校办学的特色方向是传统文化教育,“耕读文化”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第四,我们有条件开辟农耕教育基地。

如何抓落实?是坚持“通过劳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和看法,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我们首先由主管行政和骨干教师组成了“农耕文化教育特色建设小组”,制订了农耕文化特色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规章制度。然后,组织教师进行该项特色建设的理论学习,组织编写教材,做好经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进行相关的考核。具体的推进工作如下:

一、开发校本教材

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传统农业原则,渗入“以农为本、耕读传家、以和为贵”等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专门开发了农耕文化教材——《岁时节令》。这套教材除了教授农耕文化相关知识,还设计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版块,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相应的节令章节,学生可以在里面记录自己的农耕实践过程,或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贴上自己的实操照片,或绘出收获的美好蓝图。随手翻看学生的教材,图文并茂,记下了他们的苦乐,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教材每班每周安排一节授课,学生通过学习逐渐体会劳动的重要,领悟生命的意义。

二、建立农耕教育基地

开辟农耕文化教育的实践场所,让学生亲近自然,通过亲身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我们的农耕实践基地分为“班级种植责任田”、“无土栽培区”、“百草园”三大板块。“班级种植责任田”侧重于体现“活动性”,为每个班专用,种植日常的冬瓜、玉米、西红柿、菜心等蔬菜,教师带领学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等,学生劳动之余写好观察日记或种植心得。通过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农耕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逐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逐渐形成助人为乐、服务他人等正确的道德观念。“无土栽培区”是现代农业的缩影,侧重于体现“时代性”,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重视农业新发展的意识所用。

作为实践基地文化内涵的补充,我们建立了“农耕展览室”,分为“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三水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常识”三个展区。展示以图片和实物为主,主要内容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变化的简史,让学生了解农业所承载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和聪明智慧;本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情况,体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特点,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使人对家乡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农耕文化常识介绍,认识五谷六畜、节气农时、特色农谚、凉茶文化等等,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物主要展示的是本地农民使用过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犁、耙、扁担、水车等,使学生通过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特点,知道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珍惜粮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农耕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常再多的口头教育,都比不上一次亲子农耕活动来得实在,在劳作的过程中,在爽朗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彼此的联系,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注重发动家长和老师、孩子一起团结合作,分享劳动带来的快乐。例如,每学期初举行“开耕节”,一起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期末举行“收获节”,一起收获劳动的果实。这样把学校农耕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产生了非常和谐的效果。像每年的开耕节,家长带着孩子,头戴草帽,拉起裤腿,光着脚丫,在老师的指引下撸起袖子加油干!这边在翻地,那边在除草;一会是几个孩子弯腰播种,一会又是家长合作浇水……每一滴辛勤的汗水,滴在火热的土地上,都是那样催人振奋,又耐人寻味。

四、充分体会收获的喜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表彰和分享活动,能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农耕文化学习和参加农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每月评选“农耕积极分子”和“种植小能手”,每学期评选“种植星星班”,大力对农耕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级进行表彰。每学期举行成果展示活动,主要有:文字展示,如农耕日记、农耕心得、农耕的知识介绍等;图片展示,如绘画、照片等;节目展示,如开展“田园诗歌朗诵会”、“田园文化”故事会等;实物展示,如收获的农作物样品、使用的特色农具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师、学生、家长参加农耕活动蔚然成风,学校逐渐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氛围,农耕文化特色教育已逐渐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我们希望,劳动教育能真正回归本位,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现有资源,发挥农耕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校这片肥沃的土地育出更壮的苗,开出更艳的花,结出更好的果!

[ 参  考  文  献 ]

[1]《农耕文化——农村小规模学校乡土课程的源头活水》,王富贵2018(第8辑).

[2]《城市小学综合实践种植活动资源的校本开发》,卞爱萍《当代教育评论》2015(第2辑).

[3]《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夏学禹《古今农业》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