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98-1949年青岛市现李沧地区教育概况探析

2020-04-30王小琳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村青岛市青岛

王小琳

摘要:青岛开埠之前,教育机构仅有民间私塾。青岛的近代教育发端于德租日占时期,后历经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直至解放。对1898-1949年半个世纪,青岛市现李沧地区教育概况进行调查探析,从教育的角度来窥见青岛百年的一段历史进程。

关键词:1898-1949年;青岛市现李沧地区;教育概况

青岛建置百年来风云际会,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缩影。通过对青岛市史料查研,对1898-1949年半个世纪,青岛市现李沧地区教育概况进行了调查探析,从教育的角度来窥见青岛百年的一段历史进程。

一、教育教学机构

青岛市现李沧地区(含现在李村和沧口),属于德占时期李村区。德国于1897年11月强占胶澳,1899年分胶澳为青岛区和李村区,现在的青岛市李沧区就是“李村区”的主要行政地。

青岛开埠之前,李沧地区的教育机构仅有民间私塾。大村多设一二处,小村几村联合,校舍多借用祠堂或空闲房屋。教学上无学制和教学计划限制,多教授四书五经。

德国强占胶澳后,依照利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机构为德国殖民文化政策服务的教育方法,开办了中国人小学,名为蒙养学堂。不同于私塾,蒙养学堂开设了多样化的课程,如国文、德文、修身、经书、算学、地理、历史等,学制为5年,每星期30至32课时。1906年,建立了李沧地区第一所小学——宋哥庄蒙养学堂,至1914年,又相继开设了李村、下河村、侯家庄、大瓮窑头、沧口等蒙养学堂,这些学校多为原私塾改成。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11月~1922年12月),将蒙养学堂更名为公学堂。“化民为俗”,是當时日本人的办学宗旨,即采取严厉的体罚措施驯服学生,化中华民族之民为日本人之奴隶。1915年,日本人在李村开办了“寻常高等小学校”,专收日侨子女。

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1922年12月~1929年4月),李沧地区教育事业有所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私立初级小学4所。《胶澳志》记载,1928年李村区有公立小学14所,分初级和高级两种。胶澳商埠设有平民教育委员会,推行平民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1929年4月~1937年12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1930年,李村初级中学创立,是李沧地区第一所中学。这一时期,公立小学改称为市立小学,学校建设有较大发展,自1932年开始增设新校,扩充班次。至1938年,李村区共有小学26所。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38年1月~1945年8月),日本占领当局竭力推行奴化教育政策,从伪青岛特别市教育局到各小学,都派遣日本人当指导官,监视师生言行,迫令把日语当作一门主要课程学习,减少其他学科的课时。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1945年8月~1949年6月),小学改称为国民学校。沧口地区有公办小学9所、厂办小学6所和教会小学1所,李村区有小学26所。1946年1月,开办了沧口地区第一所中学——青岛市立沧口初级中学。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李沧地区的中、小学校。

二、教育行政机构

1898年德国强签《胶澳租借条约》,德皇在青岛建立最高行政机构——总督府,下设教育行政机关——学务委员会,负责办理教育行政事务。李沧境域划归李村乡区所辖,教育事务直接归总督府学务委员会管理。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1917年在青岛设民政署,内设总务部学事系,学事员5人,管理学校教育行政事务,推行奴化教育,建立殖民地教育体制。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设置胶澳督办公署,内设政务处,下设学务科,管理域内教育行政事务。1923年将学务科改为学务股,1925年设教育局,撤销学务股。

1929年4月,青岛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市设教育局,管理全市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1932年4月,青岛市政府将青岛的乡区划为李村、沧口、九水、阴岛、薛家岛等5个区,设立乡区建设办事处,内设教育股。推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设立市、区、村学务委员会,除教育行政人员外,还委任公安分局局长、巡官和区建设办事处主任为区学务委员。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成立社会治安维持会,下设社会部教育科。建立殖民地教育体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1939年成立青岛市公署,原教育科改为教育局,设督学、教育指导员,其中有许多日本教育指导官,统管全市区乡学校,在李村乡区成立新民教育学会,各小学成立新民教育支会,向各校增派日本指导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李村地区隶属李村郊区,沧口地区属四沧市区。各区设教育助理员一人,小学分为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两类,1946年实行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国民学校制度。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青岛市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8月,青岛市军管会文教部改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局,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均属市政府教育局管理。

三、教育经费

德国占领时期举办蒙养学堂,胶澳总督府向中国人征收苛税,从税款中拨出少量作为蒙养学堂的办学经费。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日本守备司令部从掠夺的胶澳财富中支付少量作为教育经费,而这些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用于日本子弟学校,普通公学堂的经费由区、镇政府拨款。私立学校的经费由校董事会筹集和向学生收缴学费。

在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教育经费由市财政支付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地方派捐派征。教育经费另一个来源就是学生交纳的学杂费。

1929~1937年期间,政府负担市区建筑校舍经费,乡区的建筑校舍经费由政府补助四分之一、地方筹集四分之三。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战前文化教育设施受到摧毁,虽然也恢复了部分中小学校,但经费极少,物价昂贵,只能维持上课,不能添置教学用品。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教育经费来源基本与第一次统治时期相同。

参考文献:

[1]翟广顺.青岛教育纪事长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青岛市档案馆.胶澳商埠档案史资料选编[G].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

[3]胶澳商埠局.《胶澳志》.1928.

猜你喜欢

李村青岛市青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逐梦路上奋楫行
——潞安集团李村煤矿建设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综述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明月申牌?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