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给你一份幸福的期待

2020-04-27李广水

地理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投稿名师成果

李广水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育科研应根植于教学,发源于问题。贴近课堂、走入实践的“田野式”鲜活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教研活动的科学表达是一种幸福的收获。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先生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手中有笔,能写,是一种幸福。其一,白纸黑字,写出来,就多了一条表达的途径。真正完成并且完善了教中所思和研中所得。作为教师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每天都在课堂苦乐耕耘,每天都有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每天都有丰富的研究素材,情感体验、教学体会、喜怒哀乐、谬论灼见无不汇之于心。偶有困惑可以写,教有所得可以写,甚至上课失误也可以写。其二,文从句顺,写真切,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同,觅到更多的知音。写作就是在努力地开拓自己发表言论的渠道和空间。心有所思,思有所得,将其诉诸笔端,让它在同一或不同时空里得到更多教育心灵的回应,产生或多或少的教育影响,这是教育人生的莫大幸福和欣慰。一个不想写作或不會写作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写作,可以让平凡的教育人生变得美丽而多彩。

教研成果的投稿交流是一份美好的期待。文章写就,想得到认可并发挥效用,就需要投稿发表或参与学术交流。向报刊或学术会议投稿,以往要贴上邮票,塞进邮筒,现在则多用电子邮箱、微信等途径。投稿、返修、录用的过程,给我们的教育生活,带来一份美好的期待。在作者与编辑的频繁交流中,文章质量不断提高,作者的教研能力得以提升。文章若能发表或被邀请作报告,那是对教研成果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再登教研高地的鼓励和鞭策。

教研成果的公开发表是一次快乐的成长。成果的发表是对教研工作的最好奖赏,也是对成果“写作”人的最好褒奖。至今还记得第一篇文章发表时的情景,感觉自己似乎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常听老师说:“我读书不多,写文章,岂不让人家看笑话?”“我也想写,但觉得没有理论功底,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其实,这如同存钱买房子一样,不要等到所有条件成熟了才去做,等你心中所谓的条件都成熟了,“条件”本身又涨价了,又得去准备新的“条件”。对一件事,若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才去行动,也许要永远等下去。阅读是吸收,教研是过程,写作是倾吐,公开发表则是一次快乐的成长。

教研反思的冥想顿悟是一片亮丽的风景。有的人投十篇稿子有八篇被采用,有的人投多篇稿子却一篇未中。这当中恐怕主要是稿件质量未达要求,但也不排除投稿技巧问题。大多数报刊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作为投稿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使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就必须注意投稿的针对性。早在1995年,我在论文写作方面就曾得到时任《地理教育》主编张承胜老师的书面指点。张主编事务繁忙,却能在百忙中热情关心和帮助一位青年地理教师,我心里一直都很感激,也萌发了给专业杂志写作的欲望。经历了一次次灵感闪现后的欣喜、谋篇布局时的深思、动手写作中的沉静、等待结果时的煎熬、获知发表时的狂喜和收到样刊时的陶醉,我已陆续在《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等二十余种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专业论文。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走向专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从教学实践出发,直面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性研究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名师就是写出来的。写作的过程是将正确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向研究性实践转化的过程。衷心希望更多一线教师空闲时手捧优秀的专业期刊,与写作同行,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教育人生的幸福,让教学、阅读、反思研究与写作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专业的尊严与自豪。

(作者系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劳动模范)

猜你喜欢

投稿名师成果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浅议"名师"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名师读意林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