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法制变革筑起抗疫防线

2020-04-27阿计

公民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野味禁食保护法

阿计

2月24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举国之战进入关键时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彻底叫停一切交易和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的行为。这一紧急立法行动,也因此被舆论称为史上最严“禁野令”。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众多科学调查表明,引发疫情的病毒最大可能源自野生动物。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猎杀、交易和食用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却未纳入一般野生动物。尤其是,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经许可后,允许合法化的商业利用。这就必然为“野味产业”的失控膨胀大开方便之门,以至暴利追逐暗度陈仓,口腹之欲堂而皇之,给全社会埋下了病毒侵袭的隐患。

这就不难理解,反思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讨论中,要求修法的呼声高涨,有关部门亦出台了疫情期间严禁野生动物交易的政策,掀起轰轰烈烈的管控行动。

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没有需求就没有供应。

此次“禁野令”以果决之势,将禁食范围扩展至包括人工繁育、饲养在内的全部陆生野生动物,彻底堵上以往的制度漏洞,足见其治本的力度和决心。

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对于从源头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来说,意义深远。而在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尚需经过复杂立法程序的情形下,人大以高效行权的方式,先期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为疫情阻击战及时提供法律武器,更是彰显了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智慧和责任担当。

同时应当看到,“禁野令”的颁布,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其制度变革能否落到实处,才是未来真正的挑战。首要的一点是尽快完成配套制度建设,“禁野令”已经划定了禁食红线,同时明确家畜家禽以及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但仍需中央、省级政府以及地方人大制订细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禁食“黑名单”和可食“白名单”之间,作出科学、合理的平衡,既要防止越过底线的政策放水,使“禁野令”名存实亡,也要防止一刀切式的尺度过紧,影响公众正当的饮食需求。

而在执法层面,如何不懈保持常态化的執法压力,避免重蹈运动式执法的覆辙;如何全面改革多头执法的体制弊端,解除扯皮缷责、行政逐利乃至灰色交易的危险;如何彻底斩断“野味产业”的利益链条,防止其潜入地下、尾大不掉等等,也是未来必须直面的严峻考验。尤其应当认识到,基于以往的政策导向,特种动物养殖业已发展成相当可观的规模,在不少地方是脱贫致富的捷径、重点扶持的产业。而“禁野令”的实施,势必引发产业“地震”,波及农户生计、“损伤”地方政绩。

要解决这一执法痛点,不仅需要果敢排除利益集团的阻扰,防止屈从权力意志的选择性、打折型执法,也需对于为公共利益而支付的个体代价,予以必要的安抚和补偿,引导、扶持产业转型。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执法阻力,降低执法成本,也才能守住公共政策“信赖保护”的法治原则。

于种种挑战之外,更应看到深化法制变革的机遇,先行一步的“禁野令”,也为已经启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立法、修法奠定了基调,不仅预示着持续多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之争,将由此彻底解开,还将引入保卫公共健康安全的崭新思维,实现人类利益、动物价值和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进而从根本上重塑相关法律的面貌。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制度是培育观念的温床,观念则是践行制度的动力。

以“禁野令”彻底切割滥食野味的社会陋习,自当促进国人思索正义的动物伦理、敬畏自然的道德法则、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坚定支持者、捍卫者。

事实上,这也是由“禁野令”开启的未来愿景——携手迎来制度与观念的良性互动,永远摆脱欲望与灾难的恶性循环。

猜你喜欢

野味禁食保护法
粗粝野味
空腹抽血 禁食时间并非越长越好
偶尔禁食,可减少化疗毒副作用?
野味消费的背后
“病毒”“隔离”“口罩”与“野味”
猴子禁食
瑞士打猎季假野味上餐桌
管好“熊孩子”,人人有责
每周禁食一天,血管更健康
绑架罪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