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兰的抗疫“日记”

2020-04-27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抗疫日记志愿者

宋婷婷

居民催促她回家休息、志愿者抢着分担她的工作、三五不時还有人送来草药……在抗疫期间,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被居民们“宠”成了宝。

为何她会受到大家如此“优待”?记者从她的抗疫“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每日两万步 坐下就睡着

采访谢兰这一天,是她参加防疫工作的第五十七天。

送走前来办事的几位居民,谢兰终于稍有闲暇,用办公桌旁的保温壶熬起草药。“蒲公英和折耳根,都是居民送来的,说是可以清热解毒。”说这话时,谢兰神色温暖。走到街上,不时有居民招呼谢兰:“谢书记,忙了一上午了,回去多休息会儿!”也有人关心她的身体:“最近撑不撑得住,不舒服就要说出来。”谢兰笑着,忙不迭地回答:“好得很,放心!”

也难怪居民为她担心:“我们的谢书记,去年可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2018年6月,49岁的谢兰被确诊为肺癌。可她忙于社区环境整治,拖至2019年4月才接受手术。只休息了14天,谢兰又回到社区继续工作,伤口的血渗透衣服,许多人看到都哭了。再到2019年10月初,谢兰又做了胃息肉手术。大伙儿都盼着身心俱疲的谢兰,能在春节期间好好休息。谁知疫情忽至,又将她“推”上抗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句简简单单的话对谢兰来说,就变成了拼着性命去打一场硬仗。

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谢兰第一时间组织社区的同志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实行“七包一”(街道领导、驻居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网格员)管控措施,全面开展了拉网式排查。

“邢家桥社区是一个混合型社区,有4500多户居民,670个门面、1个农贸市场、4个生活超市,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具体的人。做好人的工作,才能做好防疫工作。”谢兰说。

那段时间,她和同事们通常早上六七点钟就到社区,针对辖区居民、商户进行详细登记走访情况。对未排查到的家庭,采取电话、多次上门走访的方式,直至取得联系为止。有时候,还要熬夜制作宣传表格,忙到没时间回家。

“一旦放松下来,坐着便能睡着。”谢兰粗略统计过,自己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步行超过2万步、打电话超过200个。

疫情下逆行,无异于搏命,更何况是大病初愈的人。“当时情况紧急,我没有想那么多。如今回想起,才觉得有些后怕。”谢兰说。

最初一声令下,便有一呼百应,但其实社区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不足,防护用品也不到位。直到后来和医生一起开展排查,他们才知晓:和居民交流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登记证件时,应该让居民自己念证件信息;如果是湖北来渝的人,只记录其电话号码,事后再通过电话沟通。

然而,如若重回当时,谢兰恐怕仍会毫不犹豫,迎难而上。

“跟我一样,犟!”曾经同样从事社区工作的父亲看着二女儿谢兰,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知道无法劝阻,他惟有叮嘱女儿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

招募志愿者 劝服“老顽固”

抗疫期间一呼百应的,不仅仅是指她和同事,也包括参加抗疫的近三百名社区志愿者。

从开展排查的第一天起,就有120多名志愿者积极响应,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20来岁。“那天是大年三十,我原本以为没有人会来,谁知这么多热心居民主动请缨,大大弥补了我们人手的不足。”在谢兰的组织下,志愿者们不分日夜挨家排查,见不到人誓不罢休。2月8日,社区接到对能够封闭的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的通知,又有许多居民踊跃报名,守护家园。

志愿者何均华,今年63岁了,这段时间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2月15日晚上,他回家后发现妻子手脚冰凉,还几次吐血,随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何均华向谢兰请假,说过些时日再来值守。十天后,他接妻子出院回家,刚安顿好便赶到社区办公室。谢兰很诧异,“说了不慌,明天再过来,你怎么今天就跑来了?” 何均华说,“你们也很忙很累,我放心不下。”

小区封闭式管理解除前,谢兰所在的社区已招募296名志愿者,凝聚起一支有力的队伍。他们和谢兰一起,日夜驻守在社区14个出入口,为隔离人员买菜、陪孤独老人聊天、通过微信和QQ宣讲防疫知识和政策,竭力化解居民的不便与郁闷。

邢家桥社区是两江新区直管区域内最早建成的安置房小区,约40%的居住人口为老年人,仅独居老人就有二十多人。抗疫期间,谢兰最惦记的就是他们。

“吴燕,我刚去过你爸爸家,他说一切都好,让你放心。”2月7日,谢兰在吴家摸排完后,并不急着走,而是站在门外打了个电话。原来,电话那头的吴燕平时常去探望同住一个社区的老父亲。疫情当前,为了让吴燕少出门,谢兰走访时就会专门把老人的情况告诉吴燕,让她安心在家。

92岁的肖婆婆独自在家很是寂寞,最喜欢谢兰上门来看她。谢兰有时会给她送来口罩,有时会专门来陪她聊聊天。老人原本深觉漫长的时间,仿佛一下子就过去了。谢兰逮着机会就陪陪老人,即使谢兰有时只是从楼下经过,两人也会一上一下透过窗户说会儿话。

别看谢兰平常做事麻利、走路带风,偶尔也会拿出对付自家老父亲的那一套,变得如女儿般乖顺。时时关注、常常安慰,这个方法让她劝服了不少“老顽固”。

疫情期间,才到社区租房不久的黄老太爷常常一个人上街溜达。劝他回去,他不乐意;让他戴口罩,他还要骂人。谢兰慢慢琢磨他的性格,耐着性子好言相劝。渐渐地,老人冰封的心也被融化了,即使有事出门也把口罩戴得好好的。

“我从事社区工作多年,清楚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独居老人,憋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心里肯定难受,所以才会不时‘闯关。”谢兰说,做社区工作就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低”到尘埃里 赢得尊重感

今年是谢兰在社区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谢兰也已经有十八年不曾在家过年了。

“我丈夫在街道工作,女儿也在社区工作,一家人都在抗疫一线。”谢兰的外孙女今年四岁了,常常被“寄存”在亲戚家中。采访当天一大早,谢兰将外孙女送去亲戚家时,孩子还冲她挥手说,“外婆,你又去赶走病毒,保护公主了吗?”

18年,她对社區情况了如指掌,她把百姓冷暖挂在心上,她的脚步从未停歇。

去年,在谢兰的操持下,邢家桥社区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般的改造。

“488套房子中有465套存在不同程度的屋面漏水问题,住户连上厕所都需要打雨伞。”谢兰认为整治势在必行。但因为房子太过破旧,起初很多居民都想着拆迁,不愿意整治。怒火之下,有居民对她破口大骂,甚至将大粪端到她面前。

每每听她说起当时情景,旁人也觉得心酸,但谢兰仍然去磨嘴皮子、磨耐心、磨耐力。她和同事们上门走访,面对面地听取大伙儿意见,讲解室内综合整治的政策。大到房屋结构、小到插线板安装位置,每户居民家里要怎么整治,她都做到心里有数。

“工作是靠磨下来的,很多人是被我们感动了。”谢兰感慨地说。

如今,屋内窗明几净、外墙修葺一新、管线排列整齐……社区看上去干净而漂亮。疫情期间,常有居民对谢兰说:“还好去年把房屋整治了,环境变好了,不然我们也不能这么舒服地待在家里。”

谢兰坦言,社区工作有“三很”。很忙,忙到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还是有很多问题待解决;很苦,苦到不被理解的时候,也会有年轻的同志抱头痛哭;很累,累到自己身患重疾都没有时间去治疗而一拖再拖。“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装着你。”谢兰时常这样说。

即使是志愿者何均华,其热情背后也埋藏了一段故事。2005年,人和镇老街居委会和邢家桥社区合并,何均华一家由此成为邢家桥社区居民。在此之前,何均华因为不符合政策没能享受低保,一直埋怨社区办事不力。合并之后,原社区党委书记和谢兰了解到这一情况,体谅其生活艰辛,不断为其争取政策。何均华内心感动之余,也渐渐转变看法,“没有社区,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不管是平时还是抗疫期间,他稍有时间便会来社区服务。

谢兰把青春光阴交付给了街头巷尾、家长里短,她也从老辈子口中的“谢二妹”,变成了同事们心中的“谢二妈”。

“谢二妈”这个称呼,邢家桥社区居委会主任许光静最先叫。“我觉得她就像我妈一样,什么事都爱管,渐渐地就传开了。”许光静笑着说。

当年谢兰风风火火开皮鞋厂的时候,许光静还只是个小娃儿,谁料到如今成为同事。每每说起谢兰,许光静都是一副迷妹表情:“记得初进社区时,我们一个月只有三四百块钱的工资。谢书记却一次性资助一位残疾大学生两百块,把大家都惊到了。后来,这个大学生成了我们社区第一个博士。”

正如谢兰的大气和执着,让许光静为之折服;谢兰坚持真心待人,也换来了居民的敬之爱之。

猜你喜欢

抗疫日记志愿者
“画”说抗疫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团结抗疫
志愿者
抗疫作品展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