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生态新城初级中学设计思考

2020-04-24孙啸野詹笑冬

山西建筑 2020年8期
关键词:院落教学楼淮安

孙啸野 詹笑冬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淮安生态新城初级中学位于淮安生态新城,北临万福路,南临星辰路,西临沈湖路,东侧为弹性用地,项目总用地面积65 032.9 m2,总建筑面积47 800 m2,定位为16轨48班初中部,设计在校学生2 400人,见图1。

1 设计构思

1.1 布局方正,传承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

基于此,设计契合了中国传统规划的方正布局,蕴含了中式建筑的古典与理性。结合本项目地块较为方整规则的现状,设计采用“一轴一廊两点三院”的布局形式,中轴贯通南北,沿轴依次布置三个主要院落空间,层层递进,并用廊道串联,使校园的南北中轴得以强化。另外,图书馆与体育馆作为两个具有特色的建筑单体,在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见图2。

1.2 立意书院,营造书香浓郁的校园环境

设计按照传统书院“轴线递进式”的空间层次,“山门、祠堂、讲堂、藏书楼”逐一展开,层层递进,深邃而幽远,庄重而宁静,体现了书院“礼”的一面。

而在主体建筑群中通过“筑院、搭廊、造台、立阁”的手法,整体布局自由而有序,体现出“乐”的一面。

三个主要校园院落开放空间因功能不同,分别取意为“达理”“知书”与“习艺”,体现了校园笃志好学与文体兼修的理念,寄情于景物之间,并由贯通南北的室外廊道相联系。

图书馆底层局部架空,如同浮于空中的藏书阁,成为整座校园空间形态的点睛之笔。

1.3 现代空间,鼓励开放多元的行为模式

现代教育更讲求鼓励青少年的自我发现与个性释放,设计并未完全拘泥于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而是尝试在院落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的教学空间需求,打造有别于传统书院的现代院落空间。即从中学生的视角和行为方式出发,通过半围合院落、局部底层架空、地景堆坡、二层连廊等处理手法,创造开放的、多样的、平等的与人性的校园空间,充分将校园空间转化为学生们的交流、学习、嬉戏、休憩的理想场所。并使外部的院落空间成为学生除了内部教学空间外的第二教学活动交流空间。

2 规划布局

2.1 功能布局

校园分为普通教学区、辅助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生活活动区与室外运动区五个主要的功能部分。

整体用地呈较为规整的矩形,南侧为城市次级道路,车流量较小,作为校区主入口最为合适,南入口也避免了主入口面向西侧与北侧密集的商住区对学生入口集散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地块东南侧的公园绿地的开放空间也成为南侧入口的有利因素,可作为家长接送集散的缓冲空间。

学生平时使用时间最长的教学楼对于空间环境的品质要求最高,需要布置于校园用地中心位置,一方面减少外界城市对其的噪声干扰,同时临近操场的位置也为学生进入操场集会出操提供了便利,减少瞬时学生流集散的疏散压力。实验艺术楼位于地块西侧,并与教学楼通过风雨连廊紧密联系,为学生的走班教学提供了便利。

行政办公区及图书馆呈L型临西南侧星辰路和沈湖路布置,此处为校园对城市形象的主要展示面,这样的布局有利于校园对外形象展示。同时,行政办公区作为校园对外联系较为密切的功能区块,布置于校园主入口一侧在使用中也较为便利且减少外来访客对教学区的干扰。

2.2 交通与停车

设计中学生流线与机动车流线实现完全分流,学生入口设于地块南侧,并布置了大面积的校前礼仪集散广场。机动车出入口设于地块西侧,并在靠近入口就近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坡道,后勤入口则独立设于北侧,整体流线设计分区清晰,互不干扰。

规划设计了一条风雨廊贯穿校区的南北并联系各个主要功能区块,丰富校园内部空间层次的同时,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能为师生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同时,风雨廊提供了除了首层以外的二层室外活动平台,为食堂就餐、走班教学等大量在校师生流动时提供了便利,也希望它能成为师生交流、学习、嬉戏、休憩的理想场所和校园空间的亮点。

本校在校师生较多,按照非机动车配建标准,学生自行车的停车需求较大,独立的室外空间较难满足要求。设计将三幢普通教学楼底层设计为半地下自行车库,解决了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的问题,使用便捷。教学楼内院采用地景堆坡的景观处理手法,既解决了教学楼架高的标高衔接问题,又和教学楼东侧的操场看台标高找平,便于学生出操集散,成为校园院落空间设计的又一个亮点。

3 风格与立面

建筑立面借鉴淮安地区传统建筑中的青砖灰瓦形象及北方书院古朴庄重的风格。考虑造价和工期的问题,设计采用仿清水砖混凝土质感涂料,在美观经济的同时,避免了使用过程中采用外墙面砖跌落的安全问题。

造型设计提炼淮安地区常见的硬山顶与四水归堂的中式意向,整体屋面采用平坡结合的构成方式,在提高防水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坡顶的高度,避免空间和造价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希望采用这种创新的坡顶形式,在回应传统的同时体现设计的现代感。

图书馆外立面采用双层表皮的设计手法,在主体建筑外附加了一层镂空金属花格,形成虚实对比的立面效果,光影关系丰富,成为整座校园的“点睛之笔”。

各个建筑单体立面局部将“知书”“达理”“习艺”等小篆体嵌入实墙面,起到点缀的作用,也表达了淮安秦代设县邑的悠久历史。立面局部穿插的仿木铝格栅以及花格砖墙,既是对中国传统砖木材料的呼应,也体现了校园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人文气质,见图3。

4 结语

校园规划的本质是探求校园建筑空间与使用师生的互动关系。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重塑“书院”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空间,从空间塑造的层面回应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同时,也为在校师生打造适应现代教学空间需求的室内外交融的特色校园空间。

猜你喜欢

院落教学楼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基于昆明高校教学楼采光质量的窗墙比优化研究
八一作品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