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极度异常CK-MB结果的分析

2020-04-24黄文达王晟刘维亚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读点延迟时间读数

黄文达,王晟,刘维亚

(1.惠阳三和医院检验科,广东 惠州 516000;2.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北 宜昌 443002)

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在临床上是心肌受损的常用酶学指标[1],CKMB是CK的亚型之一,因此从理论上来说CK-MB的活性肯定是小于CK的。在实验室经常会遇到CK与CK-MB结果不相符合的情况,CK结果在正常范围,而CK-MB的检测结果却明显偏高。这是由于CM-MB方法学局限所导致的[2,3],但CK-MB远大于CK的情况较少[4],笔者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6年12月18日将送检的生化样本3500r/min离心10min,然后立即上机检测。CK-MB项目在贝克曼库尔特AU680生化分析仪使用广州科方免疫抑制法试剂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执行,采用因子校正,使用朗道质控品,当日质控在控,血清标本状态正常,无脂浊、无溶血,可忽略溶血对结果的影响[5]。临床诊断疑心肌梗塞。检测结果为 CK:845U/L,CK-MB:5736U/L,直接复查结果相近(当日其它结果无异常)。两项结果严重不匹配,CK-MB结果极度异常!检查此例反应曲线,见图1。发现检测点21~27之间反应产生吸光度变化 (OD)仅为0.0202,而仪器显示OD竟为0.6862。仔细观察过后发现图1中从监测点11点到14点吸光度急速上升,14点后趋于平缓。怀疑将读数点前移,以11~14点作为反应监测点。

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里 “Lag time check”,即“延迟时间检查”,实际上就是读数点的前移功能。在底物耗尽时反应的前后不呈线性,读点前移功能可以规避这个缺陷,那么仪器会把读数点前面呈线性的部分作为计算读点,经过换算得出结果[6,7]。AU系列原配系统应用参数补充说明,此功能仅限与Rate法项目,是指所有反应组分加入以后至第一个读数点之前的一段时间。也包括第一个读数点在内,至少有3个点才能进行线性判断。这是仪器触发“延迟时间检查”功能的前提条件,必须满足这个判断规则,该功能才能启动,也就是读数点前移,拓展了线性范围,减少了复查率。主要应用在检测发生底物耗尽,反应提前结束的Rate法项目,这个时候该项功能发挥到较好的作用[8]。

在设备参数设置里Linearity Limit即线性区间,试剂说明书上有指出10%~30%不等,一般情况下原装试剂15%,非原装试剂25%。Rate法即连续监测法,在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都会有吸光度的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检测的OD值就是监测点,每点间隔18s。速率法在测试的过程中都必须建立在线性范围内[9]。点与点之间OD值的变化不能超过设定的范围(线性范围),否则仪器就会有报警信息提示。同时读点间的OD区间是来判断选取的读点间的反应是否在线性范围内,如果不在范围内,结果不可信,必须稀释复查。同样如果启用该功能,那么启用后所选取的读点间的OD区间也必须在设定的线性范围内,否则因读点前移所得结果也是不可信。因此OD区间不是作为“延迟时间检查”启用的条件,而是作为判断读点是否在要求线性范围内。

那么导致这么高的结果是否是因为启用 “延迟时间检查”功能呢?关闭此功能就能知道。

1.2 方法 对当日所有含有CK-MB检测项目的标本分别在开启和关闭“延迟时间检查”功能的情况进行复查,将所选取的标本按顺序编号分为两批,手工编辑在AU680上机检测,再将其结果进行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在开启和关闭“延迟时间检查”复查,上述结果极端异常样本结果分别为:开启时5736U/L、关闭时169U/L,其他含有CK-MB检测项目的样本结果一致。

2.2 原因分析 为何这例CK-MB在开启和关闭“延迟时间检查”功能情况下两次检测结果相差巨大呢?我们仔细对比分析了一下在开启和关闭“延迟时间检查”功能情况下两次检测反应曲线图。注:两次都为同一标本。

图1 使用“延迟时间检查”反应曲线

图2 未使用“延迟时间检查”反应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到监测点11点到14点处吸光度急速上升,14点后趋于平缓。从OD值来看,11-14点变化在整个反应曲线中最大的,再来看看它是否符合线性判断,21点是第一个读数点,21点之前到11点有4个读数点 (11~14且此段斜率明显大于21~27点)满足线性判断(15~20点因与21~27点斜率相同故仪器自动否定),读点前移符合条件启动。从反应原理来看,读数点应该在21~27之间。见图2,关闭了“延迟时间检查”功能从曲线和吸光度的变化来看21~27点幅度较小,最后计算的反应OD和浓度都比较低,它计算的范围也正是参数设置的OD区间(-2.0至2.0)。因此图2所示检测结果才是真实结果。

分别将11~14点和21~27点之间吸光度变化均换算到单位时间内,均与仪器显示OD值相符。经过多次测试后,测试的结果也相符,不是一次的偶然误差导致。确定此例CK-MB出现异常高值正是因为在开启“延迟时间检查”功能带来的读数点前移,导致计算OD值发生变化。11~14点是怀疑血清中存在的显色反应的中间产物而导致的吸光度变化,不仅仅是CK-MB酶催反应带来的变化。

3 讨论

“延迟时间检查”功能仅适用于连续监测法,但并不是适用Rate法的所有项目。在使用自建系统,应用参数设置不够严谨,此时进行CK-MB项目检测,一旦开启“延迟时间检查”功能,仪器计算出来的结果很有可能不是真实结果,极有可能因为干扰物反应OD变化过大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部分样本的 CK-MB检测不适合开启 “延迟时间检查”功能,故建议在该项目上关闭此功能。同时建议使用化学发光的方法测定CK-MB,能得出准确的结果[10]。通过比较发现,此功能不适合在CK-MB检测中使用,其他项目有待大家探讨。任何方法学的确认都必须建立在认证的基础上,方法学认证需要在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等各方面的性能验证。而部分非配套试剂CK-MB说明书的参数设置里明确标出“YES”在这个功能上。经查证原厂原装试剂在这个项目上并没有开启这项功能。

猜你喜欢

读点延迟时间读数
“0”的读法和要领
二氧化碳对乙烷燃烧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等离子体对CH4-空气着火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游标卡尺读数问题易错点的剖析
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点处”
DRAM中一种延迟时间稳定的时钟树驱动电路
输电线路容量的混沌特性及预测
仪器工作原理决定了仪器的读数规则
读点经典
想要有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