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手术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儿血清PCT、hs-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变化及意义

2020-04-24王艳敏张悟麟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感染性血流导管

王艳敏,张悟麟

(1.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2.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外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可达284~483/10万人左右[1]。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能够导致患者脓毒血症或者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风险[2]。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为抗感染治疗提供有效的契机,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血清学蛋白或者因子的检测,能够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过程中发挥作用。降钙素原(PCT)是蛋白酶作用下的因子,其能够评估细菌感染的风险,同时PCT能够提高感染性病灶的扩散风险,加剧感染性病情的进展速度[3,4];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敏感型的急性炎症时相性蛋白,其能够通过与C多糖的结合,进而促进炎症性信号通路MAPK或者NF-KB的激活,增加了炎症性因子的浸润程度,导致感染性病情的加重[5]。部分研究者探讨了PCT、hs-CRP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情况,认为PCT、hs-CRP的表达上升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6],但对于PCT、hs-CRP的表达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研究不足。为了揭示PCT、hs-CRP的表达与患者的病情关系,从而为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6例,探讨了PCT、hs-CRP的表达及其诊断学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6例,纳入标准:⑴均在我院行心脏手术治疗;⑵患儿临床资料保存完整;⑶年龄≤5岁;⑷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⑴合并有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恶性肿瘤等;⑵术前已合并有感染者。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中的标准,最终患儿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69),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见表 1。

1.2 检测方法 采集清晨空腹08:00静脉血,1000r/min离心5min,离心半径10cm,离心后收集上清液,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加入检测试剂,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DX800免疫发光仪器进行检测,配套试剂盒购自南京博奥检测公司,微型离心机HITETIC购自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3ml,加入PCT单抗,标本和标准品中的PCT会与单抗结合,PBS液体洗涤5min。按照1:500的比例加入羊标志的一抗5ml,4℃放置过夜,PBS缓冲液洗涤3次,每次5min,加入鼠来源的二抗(1:1000)2ml,室温放置 2h,PBS 液体洗涤5min。加入显色底物,辣根过氧化物酶会使无色的显色剂现蓝色,加终止液变黄。在450nm处测OD值,DG5033A酶标仪购自南京华东电子科技公司,配套试剂购自北京博奥生物公司。

1.3 APACHEⅡ评分 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由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评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组成,理论最高分为71分,分值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PCT、hs-CRP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感染组PCT、hs-CRP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PCT、hs-CRP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2.2 相关性分析 感染组患儿PCT、hs-CRP与APACHEⅡ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T、hs-CRP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41和,P<0.05),见图 1;非感染组患儿 PCT、hs-CRP 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 (r=0.132和 0.111,P>0.05)。

图1 感染组患儿PCT、hs-CRP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图

2.3 诊断价值 患儿PCT、hs-CRP判断心脏手术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81和0.682,P<0.05;截断值分别为2.50g/L和24.66mg/L,灵敏度分别为86.50%和56.80%,特异度分别为86.96%和78.26%,将PCT、hs-CRP检测值作为自变量,是否为心脏手术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Logit P=0.201+0.011X1+0.200X2,其中X1、X2代表PCT和hs-CRP,最终得到两者项联合诊断的预测概率(PRE_1),两项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922,P<0.05。 见图 2。

图2 ROC曲线图

3 讨论

心脏手术或者其他心血管大手术的患儿,其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可显著的上升,特别是在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或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中,其术后的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可进一步的上升[7]。临床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能导致患儿术后不良心血管结局事件的发生,增加了脓毒血症或者败血症的发生率[8,9]。而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识辨,能够为临床上早期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虽然导管拔出后进行样本的培养,是作为临床上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但其耗时较长,部分标本的检测阳性率较低,污染的风险较高。例如一项囊括了109例样本量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学分析研究可见,通过样本培养的方式进行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延误的风险可超过了15%以上,同时培养结果的假阳性率也超过了8%以上[10]。而本文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体内的不同生物学因子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患者感染性病情的进展机制,同时还能够为临床上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指标。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性物质,其羧基末端结构上含有巯基和糖蛋白结合区域,能够通过对于细菌壁脂多糖的结合作用,进而诱导下游感染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或者白细胞介素的富集,增加炎症反应损伤程度。基础方面的研究还认为,PCT的上升能够通过经典途径激活中性粒细胞,提高中性粒细胞颗粒酶的活性,增加组织细胞的分解和炎症反应的扩散速度[11];hs-CRP是由于肝脏合成的急性炎症时相性蛋白,其能够通过直接性的损伤内脏器官上皮细胞,导致细胞的线粒体损伤,进而参与到感染性病情的进展过程[12]。

本文发现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性患儿中,PCT、hs-CRP的表达浓度均明显的上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儿童,差异较为明显,提示了PCT、hs-CRP的高表达均能够影响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过程。通过汇集不同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PCT、hs-CRP的上升主要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3]:⑴在导管血流感染的早期,由于细菌壁的粘附作用,体内的炎症性信号通路NF-KB的激活,进而显著促进了PCT的释放;⑵细菌放置过程中释放的致病因子或者颗粒,能够导致肝脏上皮细胞的急性炎症性损伤,从而促进了hs-CRP的释放。何晗等[14]研究者也认为,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体内,hs-CRP的表达浓度可平均上升30%以上,特别是在感染时间较长或者合并有明显的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中,hs-CRP的表达上升更为明显。相关关系分析研究可见,PCT、hs-CRP的表达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提示了PCT、hs-CRP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主要由于PCT、hs-CRP的高表达能够通过促进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的富集、炎症细胞的浸润,进而导致多种病理改变的发生,从而导致感染患儿的病情的恶化。但部分研究者并不认为PCT的表达与APACHEⅡ评分有关,认为APACHEⅡ评分的表达只与感染患儿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有关[15],存在不同的临床结论,考虑主要由于PCT指标的检测时机或者检测灵敏度的不同有关。诊断学价值的分析研究可见,PCT、hs-CRP分布大于2.50g/L和24.66mg/L时,其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价值较高,其中PCT单独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为明显,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而进一步分析可见,联合PCT、hs-CRP进行诊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心脏手术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能力。临床上可以通过早期采集患儿的静脉血,进而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在心脏手术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儿血清中,PCT、hs-CRP的表达明显上升,同时PCT、hs-CRP的表达与患者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在 PCT、hs-CRP分布大于 2.50g/L和24.66mg/L时,二者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感染性血流导管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7》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