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尿酸与T2DM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及意义

2020-04-24邹慧邱伟李欣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血尿酸颈动脉硬化

邹慧,邱伟,李欣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新乡 453000)

近年来临床中2型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type 2,T2DM)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体[1]。既往文献报道,T2DM与冠心病、脑卒中、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与T2DM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2,3]。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是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外模交界面间的距离,IMT的增厚发生时间较动脉斑块的出现更早,是动脉粥样化及斑块形成阶段最有效的诊断指标[4]。血尿酸(BUA)是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标志物,且BUA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本研究重点探讨T2MD患者血尿酸变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的T2DM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6]T2DM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⑵所有入选患者符合《高尿酸血症》[7]血尿酸诊断标准,血尿酸水平>380umol/L(6~7mg/dl),尚未伴痛风的HUA称为无症状HUA;⑶所有入选患者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⑷所有入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⑴近30d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⑵原发性肾病、痛风、血液病、低蛋白血症、泌尿系感染及其他影响血尿酸水平的疾病者、近期饮酒及高嘌呤饮食者;⑶近30d采用过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治疗;⑷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⑸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参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临床》[8]中关于颈动脉IMT,按照颈动脉超声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cIMT<0.9mm,48 例),增厚组(cIMT≥0.9mm,52 例),并选择相同时间到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收集所有入选者的临床资料,涉及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病程;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4ml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另抽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管,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检测法,颈动脉粥样斑块与cIMT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经双侧颈动脉、颈动脉分叉、颈内动脉,观察血管内径、血管壁及cIMT及有无斑块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观察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展开分析。采用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并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平均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F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血尿酸水平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者临床资料

表2 BU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表3 相关赋值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三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 增厚组的 SBP、DBP、TC、TG、LDL-C 及FPG、cIMT 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增厚组、正常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而增厚组SB P、DBP、TC、TG、LDL-C 及 FPG、cIMT 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增厚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2.2 三组患者间BUA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正常组BUA(317.52±33.24)μmol/L、增厚组 BUA(379.2 1±34.91)μmol/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63.15±47.87)μmol/L(F=131.92,P<0.05),增厚组 BUA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t=9.002,P<0.05)。

2.3 BUA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将性别、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与各组UA水平及不同临床生化指标展开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UA水平与LDLC、HbA1c、cIMT 呈正相关(P<0.05);BUA 与 HDL-C呈负相关(P<0.05)。 见表 2。

2.4 cIMT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 果显示,LDL-C(OR=2.638,P=0.020)、HbA1c(OR=1.618,P=0.003)、TC(OR=1.011,P=0.003)是 cIMT 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cIMT增厚的保护因素。赋值情况见表3。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中AS是最显著的病理特征,IMT是评估AS初期的标志,可进一步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有无伴大血管病变进行预测[9,10]。尿酸作为嘌呤代谢的主要产物,人体的尿酸是细胞功能代谢产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是因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降低,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高尿酸血症尤其在T2DM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尿酸水平显著上升[11-13]。

表4 cIMT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发现,正常组、增厚组的SBP、DBP、TC、TG、LDL-C及FPG、cIMT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增厚组、正常组HDL-C低于对照组,而增厚组SBP、DBP、TC、TG、LDL-C 及 FPG、cIMT 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增厚组HDL-C低于对照组;正常组、增厚组B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增厚组B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BUA水平与HbA1c、LDL-C、cIMT呈正相关;BUA水平与HDL-C呈负相关。HDL-C水平显著降低,提示血脂水平表达变化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有关,且LDL-C是诱发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诊断治疗的观察指标,但由于T2DM患者TG升高是主要血脂紊乱表现,LDL-C水平减弱,这类症状在偏向肥胖的T2DM患者中更常见。本研究中LDLC、HbA1c、TC是 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cIMT增厚的保护因素,HbA1c是预测大血管病变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阶段,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上升,且年龄、病程、LDL-C、HbA1c、TC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BUA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临床中诊疗时调节血尿酸水平可有效控制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率。

猜你喜欢

血尿酸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