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是必需品,书店也是吗?

2020-04-23赵从旻

新阅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哈德格林原著

赵从旻

“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这样的物品当然是必需品。”——《书店》

上面这段话,来自英国库克奖得主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创作于1978年的代表作品《书店》。小说讲述了20世纪1959—1960年,一个就是想开家书店的爱书人弗洛伦斯·格林,如何在东英吉利的一个小岛哈德堡镇上成功地开了家“老屋”书店,又怎样黯然失去的故事。作品作为短篇入围库克奖,又于2017年被西班牙导演伊萨贝尔·科赛特改编成电影,电影斩获14项国际电影奖项。

开一家书店的欢喜和勇气

如何创办一个书店,并且让它能够体面地生存下去,一直是一个既关生意又关情怀的事情。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现实中纠结着一家书店的存在和在舆论场中讨论着书店的如何坚守。当然这里所说的是实体书店,而且只是指那种小小的实体独立书店。

弗洛伦斯·格林是一个寡居多年的前书店店员,她和自己在“二战”中去世的爱人相识相爱于伦敦的穆勒书店,她靠抚恤金在哈德堡镇上独自静静地生活了8年。许是知道了老东家穆勒书店即将倒闭,勾起了她的回忆和感受:卖书带来的尊严更像是一种荣誉;又或者她看到1959年的哈德堡鎮没有炸鱼薯条店、没有电影院、没有自助洗衣店,当然也没有书店;甚至因为长期的孤独,她想让生活和自己改变一下。她看到书店这个生意这些年本质上没有大的变化,于是她决定在岛上用自己的力量开一家书店。她选中了一个弃之七年不用的老房子,开起了一个“老屋”书店。

16岁就开始养活自己的弗洛伦斯·格林明白书店首先是个生意,是需要专业经营的。她和银行经理申请贷款时很坚定很明确:“文化是说给外行人听的”,自己不能让书店亏损;她在整理书籍上架时,对判断会好卖的书告诫自己一定要学会“欣赏”;她在纳博科夫的新书《洛丽塔》上市时,除了自己固有的道德和书商的业务水准判断,又谨慎地请镇上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她讨论书的话题的老绅士布伦迪希先生,请他在试读后给她一个文学判断上的意见。在得到老先生肯定的回馈后,她大胆进货250册,还把它们在橱窗里码成尖顶的金字塔型,“就像食品店的罐子那样摆着”,像必需品一样耀眼瞩目地吸引购买……

“老屋”书店因此一炮而红。

除了正常的进货,弗洛伦斯·格林还因为自己“爱美的弱点”选择了一批可能压根卖不动的中国手绘丝织书签,就因为那些鸟啊蝴蝶啊禾花鹃啊,还有代表长寿的鹤和代表幸福的梅花,她都觉得美。哪怕她的助手把这些5先令价格的书签卖成了5便士,她也不去责怪。

弗洛伦斯·格林因为知道老屋书店的偏远和狭小,供应商一般不愿接受退货或退款;又因为同情出版社或市里、郡里的书店推销员那么辛苦地送货,而把不同品类的书都或多或少地多进点;还因为穆勒书店发来的在她眼里熠熠发光的人人文库旧版丛书,即使她知道可能无人问津也不愿被当废品处理……

因为这种种的理解和谦让,“老屋”书店只能自我消化了很多坏账。

因为知道财务报表如果自己完全“看懂了”,估计就不会再做下去,弗洛伦斯·格林把那些不被她待见的各种记账本心虚地搁置在厨房抽屉里,只等专业会计来用它和质疑她……

但这些——她都很明白的短板,并没有阻碍她执拗地坚持要把书店做下去。

作品里有一段弗洛伦斯·格林对到店的书如何进行分类、上架的描写,非常活泼俏皮,发自本能的欣喜弥漫在她的工作中。她像个国王一样把所有的书分门别类,让它们依序进入“自己的社会等级”,这些书在她眼里有的荣耀,有的尊贵,有的平庸但不可或缺,有的充满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和竞争感,还有的就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它应该在的角落,等待时光,等待被人来发现……

弗洛伦斯·格林本能欢喜地爱着书、爱着书店。

只是弗洛伦斯·格林面对的不只是一家书店生意的本身和自己内心小小的欢喜。哈德堡小镇孤立封闭和狭隘庸俗的另一面,并没有因为一家书店的开张、红火而改变,也并不因为有人读了一些闲书而改变,虽然人们也照样去“老屋”书店买书、租书、翻书,也在那里飞短流长、无聊地聚集着。

在她准备开店之初就撞上了镇上以强势著称的以加马特夫人为首的一些人的各种阻挠。因为弗洛伦斯·格林的不驯服、不归顺和“老屋”书店的初步成功,让打败这个“老屋”书店存在的各种手段按步骤或明或暗逐次展开,这些人没有任何心慈手软。而在《洛丽塔》畅销后,镇上普通做生意的人也对“老屋”书店或多或少的有了种微妙的同仇敌忾的态度。

在一系列蓄意和无意的破坏中,在假法律、政府之手和银行、律师、督学等各种社会工具系统的运作下,在唯一可以抗衡的力量、“老屋”书店的守护者布伦迪希先生逝去之后,“老屋”书店终被合力摧毁了。

正如布伦迪希先生所说:“幸好,上帝、人类、动物都有一种被赞美的美德——勇气。”他赞赏弗洛伦斯·格林的勇气,并拼尽全力支持她把书店坚持下去,如同他自己也以勇气生活在这个他抵抗的世界。

弗洛伦斯·格林则把自己的勇气传给了她的助手克莉丝汀,一个11岁的不读书的小姑娘。在她们共同经历过很多事情后的一段下午茶的时光里,弗洛伦斯·格林觉得两人的年龄差距缩小了,就好像是一个女人一生中两个不同的阶段而已。

改编后的《书店》电影的结尾是:不读书的克莉丝汀,在一个当下环境的新书店里独白:“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当然这是电影的明亮和高光之处,而小说原来的结尾却是:“老屋”被政府依法无偿收回,弗洛伦斯·格林被驱逐,这个小岛其实并不需要一家“老屋”那样的书店。

弗洛伦斯·格林在用尽所有的勇气和能力抵抗后依然失败了。

布伦迪希先生城堡里用来待客的茶壶上镶嵌的那行字:“一事无成就是全盘皆输”,像是故事的预言:一个充满希望的失败者的故事。

读书与美德

“一本好书是超越生命的生命”,一般意义上读书是一件追求精神澄明的行为;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是为了让人“进步”,走入文明。可是“进步”就一定代表拥有更多的善良、正直、勇敢这些人类的美德吗?菲茨杰拉尔德在她的作品里给出了无法肯定的复杂回答。

弗洛伦斯·格林的支持者们,有布伦迪希先生这样的正派读书人,也有压根不爱读书,觉得生活本身已让他足够疲惫的雷文和厌恶读书也厌恶与读书有关的一切的克莉丝汀,但是他们都同样善良、忠诚、不矫情,对读书(文化)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毫不在意。弗洛伦斯·格林的反对者们和对“老屋”书店自私自利的利用者们,无论如何这些精英们却几乎都是因为有读过书的背景,才可能占有和掌控社会统治的一席之地及各种社会资源,甚至因此而有了操纵社会的更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加马特夫人,作为居住在哈德堡15年,又是镇上所有重要事务的庇护人,所有公共活动的理所当然的赞助人,她老到精明,训练有素又长袖善舞,她总以自认为对的方式行事,认为她可以保证一切事情都在正确的轨道上。

加马特夫人想办个艺术中心,并不是因为她多么的热爱“艺术”和“文化”,而是对艺术文化的兴趣能给她带来社会地位以及成熟和高级的幻想。她认为她所规划的由书籍、图画、音乐、讲座构成的艺术中心,应该是由她来掌控和安排的,包括哪些慈善家来投资?地点选在哪里?经理人是谁?所以當弗洛伦斯·格林义无反顾地办了一家自己的“老屋”书店,她的被冒犯感和权力的失控感被激起。结果如她如愿,弗洛伦斯·格林被驱逐,一个由她投资和推动的新书店及一个公立图书馆同时在岛上诞生。

布伦迪希先生,哈德堡镇上的古老家族后代,正直善良却又孤僻倔强,代表着哈德堡几百年的存在和一种近乎沉寂的力量。他的勇气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坚决否认这个世界不合理的地方。平日一直偏居城堡一隅闭门看书,看似两耳不闻窗外事,连加马特夫人都以能获得老人的接受而在与他会面时收敛和惧让几分。长年孤寂的生活让布伦迪希不知道如何与人表达和沟通,包括和弗洛伦斯·格林,也包括和加马特夫人。

布伦迪希爷爷时代岛上曾经有过一个书店,百年后岛上重现“老屋”书店,老人止不住地表达了支持和赞赏的态度,并提醒弗洛伦斯·格林要留心那些功利的反对力量的随时出击。即便如此布伦迪希先生和“老屋”书店的联系也只是通过童子军沃利往返传递信件和租书、购书。唯一的一次和弗洛伦斯·格林见面,布伦迪希对加马特夫人以建艺术中心之名要剔除老屋书店的做法发出了愤怒的诘问:

“艺术怎么会有中心呐?艺术需要中心吗?”。

为了保护“老屋书店”布伦迪希屈尊去求见加马特夫人,让她放弃步步紧逼的施压,但终究还是没有换来保护。布伦迪希的逝去在小岛上好似一种传统的质朴直接的精神力量的逝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种精神衰败了。

另外两个很有性格特点的年轻人物,在小说里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吉本家的老三克莉丝汀,小姑娘聪敏、自我,有天生的书籍、卡片的独特分类能力和对书店秩序的严格管理水平,而且认为自己就代表着公正,对无序和无理,对外界、权力和成人世界表现出单纯的无所畏惧,尽管她来自贫穷的底层人家,还不爱读书。

另一个是在BBC工作的青年米洛,既轻浮懒惰又狡猾自负,连给女朋友送礼都虚情假意。他看上去彬彬有礼很有教养,懂得各种上层社会的礼仪和精于利己的算计取舍,但却寄生权贵,无底线地为利益服务。在挤垮“老屋”书店之战中他是最直接的出手者,虽然他也会向弗洛伦斯·格林推荐《洛丽塔》,也会在书店里手捧诗集,沉醉于“文化”,但实际却是一个交出灵魂的丑陋读书人。

哈德堡镇上各色人等不因读书而行善,也不因不读书而为恶,美德与是不是读书在这个故事里有关又无关。

更爱哪个《书店》

如果没看过《书店》原著,电影版的《书店》应该是个不错的文艺剧情片。电影版呈现了典型的英伦复古风格:潮湿的海边,雅致的影像色彩,随着流淌的音乐各种优美画质的镜头缓缓摇曳,各种英式下午茶的茶点、器具,女主角低调雅致的各式小碎花服饰……这些具象的呈现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文艺味道,几个主要演员的克制、内敛的精彩表演也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在影片里看到运输图书的包装是一个个木箱子,而每一本书都被木屑环绕保护着,惊叹书在那个国度和那个时代的尊贵。

对照原著,电影版略去了书店业务的各种细节和心理描写,保留的只是原著故事本身。电影又由于需要角色的完整性和叙事的合理性,特别增加或改编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内容,比如为加进去的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尽力让男女主角分别做各种前情解释,为铺垫悲剧性的结局而增加男女主人公见面的场次,又比如结尾让克莉丝汀一把火烧掉了老屋,拿起了书本,并在成年后开了一家让自己不孤独的书店……等等。

对照两个《书店》,还会发现电影里的旁白设计让所有的观点变得直白和看似简单,弗洛伦斯·格林的勇敢也变得很直接、明晰、可视。两条感情线的铺设是电影结构的需要,但明显破坏了原著的内核,笨拙且浅陋。这是一部各种“正确”的浓郁的英伦视觉气质的文艺片,但讨好市场的精巧立意变化让改编有些糟糕,戏剧化的角色设计和过于明亮的结尾续写都明显弱化了原著的力量。

难怪菲茨杰拉尔德在世时拒绝改编。

生活有太多的不合理,相较之下原著《书店》更具力量感和现实感,带着一种隽永的悲伤。尤其原著最后弗洛伦斯·格林并不知道布伦迪希最后为“老屋”书店所做的努力,让她陷入了另一种更深的孤独……

书是爱书人的必需品,书店是爱书人梦里的王国。

作者系北京点形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现代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书籍出版社原副社长

猜你喜欢

哈德格林原著
麻辣老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海明威成名多亏了谁
童心造就成功
就我一个人的时候
不见不散
网络新词
Making Faces做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