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安顿“最新情感三部曲”的首部小说《青蚨》

2020-04-23王红旗

新阅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青莲婚姻爱情

王红旗

安顿最新发表的长篇小说《青蚨》,假借“青蚨还钱”的民间传说,以昆虫青蚨母子永不分离的自然生命伦理之道,隐喻人世母子亦如青蚨,顾盼往来,反复一生,实则以永不分离,引申到人类的个体、家庭、国族的情感之理。从哲学意义上讲,“宇宙是一个大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类生存于宇宙时空之中,永远如草根里的一只昆虫。作家以不经意之微妙命名,赋予文本人类之爱的家国之大义。那么,在“人类失去了地平线”的全球化之下,这部作品就成为一种“归来兮”的召唤,一种“灵台上”的照亮。

如果与其早期作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绝对隐私》《回家》《情证今生》《绝无禁忌》,近年来《一百个中国人的梦》《原色》《结婚吗》等相比,虽然语言结构与表述方式迥然不同,但是一个共通的灵魂就是对当代中国人生存、情感状态的“勘察式”研究与揭示。安顿把《青蚨》以“最新情感三部曲”的首部推出,可以说是她从1995年起至今,二十多年来“三翼(口述实录、影视剧本、小说创作)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她从每一个社会细胞个体的人开始,在灵魂赤诚相见的“同一生命线”上与之对话,多维度地观察感受与探究其精神和情感世界,用生命体验塑造真实生命的人物形象,以数百万字的海量故事,见证改革开放中国人爱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剧烈嬗变,其丰富经验与深度思考形而上升华的集腋成裘。

《青蚨》是反映北京“7·21”大暴雨的“听命”之作。但是,安顿并没有正面纪实抗洪救灾,而是秉承“研究个体人的情感状态就是在研究人性,关注情感就是在关爱人类自身”的创作理念,以“我父亲在特大暴雨中因救人被洪水卷走”而离世,造成的家庭灾难为焦点事件,引发激活现实经验记忆与虚构想象的创造力,通过女儿的回忆性讲述,演绎一个看似和谐的家庭背后日常生活里“别样”亲情故事。表现出一位女作家自觉担当时代使命,重建家庭爱与关怀伦理的殷切希望。

《青蚨》运用小说里套着小说、故事里套着故事的叙事策略,作家不同以往隐匿于当事者的“幕后”,而是与叙事者、小说里的女儿生成“三位一体”的“我”,作为在场讲述者、线索人物贯通全篇。“我”站在文本中的某个“高处”,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时间为序,推拉摇移转换聚焦、广角的“无穷镜”,以插叙、倒叙、补叙链接不同时空,开启了一个家庭、两代女性感情生活的“秘境之眼”。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可以恰到好处地把广阔的社会图景尽收眼底。

小说连环套式的叙事艺术,把“我的父亲被洪水卷走了,我要回家”的“原事件”,设置于“万里之遥却又近在咫尺”的喧哗世俗之上,成为小说文脉“牵一发动全身”的枢纽情节。从日本东京到中国北京,再到北京的胡同里,延伸出“我”在东京留学期间与日本作家小川的跨国恋情,“我”的原生家庭里父亲与母亲相安无事的生活隐情,还有从遥远年代浮出的父亲青梅竹马的恋人青莲,以及“我”的同学与她的母亲……随着“我”出离悲痛的平静讲述,不断扩展出家庭内外情感一个个连环式的同心圆。每一个不同的地域时空,每一次亲历的生活场景,每一个人物的人性美好与善意,都生产出一种精神性的相互映衬,呈现出永恒性的温暖光亮。

尤其长达3万字的一盘录音带,套在小说里由青莲亲自口述,不仅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再现在场性的历史真实,而且随着青莲对“三十多年,三个人,千回百转,盘根错节”的感情纠葛的回忆,解开了“我”数十年在看似和睦的家庭里“从来没有完全看懂”的父母世界,意外地发现了他们之间鲜为人知的感情秘密。父亲与青莲是那个年代在北京胡同里一起长大并相爱,父亲渴求文化知识却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在特殊情况下“踮着脚”娶了出身教授家庭、大学毕业做醫生的母亲。青莲嫁给了有钱有势的无爱婚姻,虽然物质生活应有尽有,但是因丈夫同性恋而家庭形同虚设。在丈夫死于艾滋病之后,她把与父亲的爱情转换为手足亲情,在母亲对父亲缺少关怀的情况下,以无私的奉献坚守着自己初心的爱,帮助照顾着父亲的日常生活,温暖着父亲也照亮着自己。但是在对这两个破碎家庭故事石破天惊的震撼之后,每个读者都会扪心自问,如何处理家庭夫妻之爱、初恋之爱的伦理关系问题?

更值得探究下去的是,安顿继续创造层层相嵌的连环叙事。在青莲“以爱为血墨”的口述故事深层,再加套一个关于反叛门第观念的外国电影《爱情故事》。这不仅从整体结构上更凸显小说引人入胜的阅读感染力。而且就内容情节推进而言,由生活现实表层探至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史的肌理,以委婉自嘲的巧妙,点破其父亲、母亲与青莲一生不幸婚姻的本质问题,“门第差异”所造成的自我心理扭曲。原来父亲与母亲恋爱时第一次看的电影,和青莲第一次看的电影,都是《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悲剧里面有一句话,“爱,就不用说对不起”,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时尚流行语。也许父亲与母亲的婚姻隐含一份特别感恩,更有一种时代青年反叛“门当户对”传统的美好婚姻理想。而这么多年来,“父亲对于母亲和我,他有的永远是依依不舍,永远是百依百顺,甚至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可以说是父亲对母亲爱一生的尊重与承诺。青莲对父亲的爱,是从《爱情故事》的另一面汲取悲剧教训,坚信北京胡同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的爱情。虽然和父亲的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并未走向婚姻,但是这么多年来她坚守的正是“爱,就不用说对不起”。虽然他们的相互关爱是在年深日久中延展了的爱情长度、亲情的温度,但是实际上已经影响到另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尤其青莲对母亲作为家庭妻子角色观点更发人深省。作品从更复杂的心理深层揭示出,纯洁的爱情,源自内心朴实善良的本性,是超越物质和一切外在条件的。无论如何呵护与付出,是不求回报、不用交换的自然给予,从而在其中享受到无可替代的幸福快乐。

那么,从事医生职业的母亲,在事业第一、家庭第二的社会角色“他塑”时代,在社会与家庭双重标准的沉重负担下,母亲的无奈与迷惘正是那一代知识女性的困惑。而不禁想到女作家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塑造的医生形象“第一代陆文婷”。陆文婷的困惑在社会层面,虽然拥有幸福的家庭,但是把身体都累垮了而社会价值得不到认可。母亲的困惑是在家庭层面,她是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女强人”,是赫赫有名的妇产科医生,属于中国女性的“第二代陆文婷”,她不像第三、四代陆文婷那样敢于走出无爱婚姻而再次拥抱爱情,或者建立自我的独身家庭。母亲维持着这样的婚姻现状,把家庭日常生活过成朴素而精致的典型单身宿舍,是因为对父亲还存在一份等待的爱,还是碍于社会对离婚女性的舆论,或者是“懒得离婚”,还是为了“我”的缘故。这反倒成为“我”一直解不开的困惑。

也许父亲“真的走了”的那一刻“我”突然长大。“她是母亲,我是女儿的长达二十六年的前世悄然结束,正在开始的是我们的今生,隔着茫茫大海,我成为母亲,她成为女儿,在她哭泣的时候,我唯有忍住眼泪去做她的依靠。”安顿运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换位叙事策略,留学时发誓不再回家的“我”开始自我反思与理解父亲母亲。儿时的生活场景从记忆里长出来,变成父爱的一个个祭奠仪式。尤其母亲守在父亲的灵堂里,与父亲的遗像四目相对,三个漫漫长夜,“她脸上洋溢着仿佛初遇爱情的人才有的迷离和执着。”“她的眼神里饱含着母性的溺爱同时又充满了少女般的仰慕。”作品以体态情感密语表现母亲精深微妙的心理变化,自觉反思。看着母亲凝视父亲时那专注的样子,“我正在被一种从未知晓、从未见识的深邃的爱包围着。”“因为二十六年来我第一次确认,我是我父母爱情的果实。” 虽然父亲已经离去但父爱并没有缺席,不仅唤醒了母亲深藏心底的对父亲原初的爱,而且小时候母亲对“我”同学关系的掌控,学习成绩的要求,不许早恋的明令禁止,在“我”设身处地地换位重述里得到化解,因为女性在仍存在性别歧视的社会里,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理想,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勤奋与智慧,这是母亲的经验。仿佛两代女性在“不同而和”的生命价值、爱情婚姻与家庭观念之上,获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亲情生命温暖,流淌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安顿曾讲到,“40岁之前,我的问题都是提给他人的,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40岁之后,我最大的改变是开始问自己,我怎么可以让我的婚姻这样,我怎么可以去这样对待我的家人,所有的疑问都回归自己了。”因而这部作品的温暖主调,不仅源自作家对社会婚恋历史与现状的考察、自我向内心追问的凝神寂照,而且源自其经历種种生活变故,成为母亲之后对爱的人格一次次体验性地领悟、成长与成熟。如她《人在北京》里的玫瑰,是经历生活风雨沧桑之后,成长为“彻底明白”女性自我生命意义的“女儿们”,书写的“有情”的情感生命历史。

因而小说在生命意义彻悟、爱的意识觉醒之间,从“我”精神成长的认知出发,检视诸多创痛记忆、破碎生命的“吉光片羽”,融塑成每个人物形象超越自我、互爱与包容的新灵魂。每个人物形象都敞开心扉在互照对比中绽放灵性之光,同当代社会现代、传统、世俗、权力与金钱不同婚恋观念与情感方式,构成多元博弈的精神文化力量。同时随着“我”真诚的温情讲述,小说结尾“我”和日本作家小川的爱情,在母亲认为“珠联璧合”的祝福里接出了果实,“我”的手本能地抚摸着腹中“胎儿”,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亲的生命之爱,是这世间最牢固的联系,是一切感情的延续。就在“此时此刻,东京的夜晚刚刚开始”的朦胧诗意氛围里,作品融合记忆与现实、白昼与黑夜时空,模糊了“我”、作家与人物形象、存在与非存在的界限,在日月年轮之外以强烈的仪式感,完成由经验向精神审美的本质飞跃——“家之爱”是人类情感之爱的启示录。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情感伦理,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家庭。如冰心先生所言,人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当代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艺术研究学者

猜你喜欢

青莲婚姻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旗袍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大青衣
大青衣
探亲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