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座卡桑德拉大桥

2020-04-23周然毅

新阅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伯伦瓦罗大桥

周然毅

阳光明媚,从高空俯视,视野十分开阔,云海茫茫、群山苍苍,镜头下的山川湖泊、城镇村庄一片静谧祥和,随着镜头的推移,美丽的城市日内瓦出现在我们面前。国际卫生组织大楼前,喷泉的水雾像盛开的鲜花,洁白而素雅。然而,就在这时,刺耳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而近,划破这显得有些过分的宁静,一辆救护车疾驰而来,悲剧开始了……这是电影《卡桑德拉大桥》开篇3分半钟呈现给我们的场景。经验表明,经典是可以不断阅读或观赏的,即便是對同一作家的同一作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更为深刻的体验,甚至在不同年龄段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感受。比如年轻时读陶渊明,可能最欣赏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羡慕他的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迄至人到中年,再读陶翁,品味那字里行间渗透的,可能就不再是率性而为的潇洒,更多的是为官不爽而由儒入道入佛的无奈。《卡桑德拉大桥》就是这样一部可以反复观看的影片。

对于这部由英国、意大利和当时的联邦德国合拍的电影,中国观众并不陌生。在过去的40年里,很多中国观众多次观赏这部影片,尤其是在重大疫病流行时期,每一次观影心得都不尽相同。该片于1976年底在欧美各国上映,1980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并在我国公映,其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引进的西方电影不多,该片作为较早引进的商业片之一,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部虚构的灾难片,关注的是它独特的创意、惊险的特技、扣人心弦的情节等浮在表层的元素,仿佛那病毒与我们相距万里、无甚关联。2003年非典肆虐,拉近了该片和观众的距离,不少观众找来这部影片“复习”,结合当时疫情蔓延的现实,感受片中各色人物面对恶性传染病毒的反应,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解码关于病毒、人性、政治乃至人类命运等各式各样的信息,体会到病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汹涌,前方将士浴血鏖战,举国上下全民抗疫,在这样的时刻温习这部影片,品鉴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乃至台词,仿佛就来自我们的生活,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经典作品往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规律,承载着某种普遍性、集中性和典型性,能够穿越历史的尘雾,活在每个时代读者或观众的心中。比如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不仅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一群畸形中国人的样貌,阿Q的语言及其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即使百年后的今天读之仍然活灵活现,感觉生活中不乏其人。《卡桑德拉大桥》的故事结构比较简单,采用经典的线性叙事方式:三名瑞典和平运动组织成员假扮医生和病人,从救护车上下来,闯入位于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大楼,想要炸毁位于楼内藏有病毒的美军实验中心,遭到保安人员阻击,一人被击毙,另外两人慌不择路躲进高危实验室。枪战中正在进行肺鼠疫病毒实验的容器被打碎,一人受伤感染病毒而死,另一名病毒感染者逃上了开往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列车。为防止病毒扩散和掩盖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丑闻,美国军方下令密封这列载有一千多名乘客的列车,改道开往波兰亚诺隔离区,意在利用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制造桥塌车毁的恶性事故。在这样的故事框架下,戏剧冲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次第展开,关键时刻各色人物的表现,从中传递出面对危险的无畏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发观众对生物病毒、社会病毒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

该片分两条线在两个空间展开故事。主线是国际列车上张伯伦医生和前妻詹妮弗组织乘客艰难自救;副线是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大楼内斯特德纳医生与美军情报官员麦肯齐上校围绕是否停车救人的争执。张伯伦医生是影片的中心人物,既是自救行动的组织者,也是联系其他人物的纽带。他是享有盛誉的神经外科医生,此次搭乘火车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当得知列车上有致命病毒携带者并已传染多名乘客,列车改道即将车毁人亡时,他组织乘客同押车的安全警察展开生死搏斗。由大嘴索菲娅·罗兰扮演的女作家珍妮弗,两度与张伯伦离婚仍恩爱未已,特地搭乘同次列车,寻找写作灵感。在火车被密封改道后,她敏锐察觉到危险并告诉张伯伦和其他乘客,勇敢地投入战斗。片中其他人物也各有特色,令人过目难忘。列车上兜售手表的犹太老头卡普兰,有过在纳粹集中营的痛苦经历,妻子和孩子都惨死于集中营,关键时刻点燃煤气炸毁列车厨房,使张伯伦医生得以将列车分离为前后两部分;军火商妻子的情人纳瓦罗,表面上是登山运动员,实际上则是利用情人做掩护的毒品走私犯,在张伯伦医生的感召下主动请缨,试图从窗外爬到车头让司机停车;哈里这个角色,是追捕纳瓦罗两个多月的国际警局警长,起初担心纳瓦罗爬到车外会跳车逃跑,紧要关头却向纳瓦罗承诺不论他什么原因下车都不再管,这案子就算结了,极大调动了纳瓦罗的积极性,显示出超强的应变能力。这三个人物,不论是正义化身的警长,还是心存恐惧的犹太老人,或是走私毒品的嫌犯,都在拯救乘客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献出生命,展示出人性的光辉。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其实,世界各国都不乏这样的脊梁式人物。

《卡桑德拉大桥》的台词十分精彩。有的对白风趣幽默,比如詹妮弗的“你比过去胖了乔纳森,大概最近油水捞的不少”,“每次跟你离婚,都产生了一种新的灵感”,“名医控告前妻擅自编写他的自传,就等着打官司吧,嗯,正好给书做广告”;张伯伦的“啊,原来为这个,来找灵感的。我当然愿意满足你了,可惜的是不能跟你第三次离婚,因为还没有第三次结婚”,“我妻子最相信灵感了,她凭灵感相信我能做她的好丈夫,虽然跟我离婚两次,她还老是缠着我”。有些台词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显示了某些机构及其代理人处理公共重大事件的一贯做法,比如麦肯齐的“我们是在研究消灭肺鼠疫”,“没必要引起无谓的恐慌”,“正像俗话说的,要做到内紧外松,表面上好像没事一样”,“这是为了诸位安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目前没有直接危险。再说一遍,对这次列车,没有直接危险”,斯特德纳医生的“如果美国政府把这种菌株秘密地储存在这幢国际卫生组织的大楼里面,完全不顾联合国第816号决议……叫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你们偏要在国外进行研究”,“没有这种抗血清,病菌大概是通过唾沫在空气中扩散的,估计这病的传染率在百分之六十左右,早期症状像一般感冒,鼻窦发炎、喉咙疼”,如此种种,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耳熟能详?

该片吸引观众的还在于其鲜明而丰富的思想蕴含。首先从片名来看,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座卡桑德拉大桥,创作者为何要虚构这样一座桥?在古希腊神话里,卡桑德拉是特洛伊国王不幸的女儿,一个能预见悲剧却不被人相信的预言家。她预见了木马给特洛伊带来的灾难,却没有人相信,她随着特洛伊城被攻破成为俘虏;她预言了阿伽门农的被谋杀,同样没有人相信,还给她带来了杀身之祸。该片导演兼编剧之一科斯马图斯在谈到拍摄该片的原因时说,小时候随担任驻埃及大使的父亲在埃及居住,遇上了一场可怕的霍乱,从此意识到人为的流行病毒对人类威胁更大,更加危险和可怕,因此立志要拍一部具有现实意义、政治倾向鲜明的影片。从故事结局来看,该片没有采用观众期待的大团圆结局,列车的后几节车厢最终缓缓停在了引桥上,目瞪口呆的乘客眼睁睁看着前面的车厢驶上大桥,随着大桥垮塌坠入河流,尸体和行李漂浮水面,空中传来乌鸦的叫声……创作者用“卡桑德拉”命名这座子虚乌有的死亡之桥,是不是寓意人类虽然能预知某些结局却又无法避免,正如麦肯齐制造了悲剧却逃不过罪恶棋盘上一枚被监视的棋子命运、卡普兰逃出集中营却逃不过开往集中营的火车这样的“宿命”呢?

影片的结尾,镜头从国际卫生组织大楼拉回,还原为影片开篇的群山云霓、祥和安宁,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天际现出一片彩霞,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这不仅是对片头的呼应,也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尽管是一部四十年前的老片,细细品味,还是会从中发现许多不会随着时光流逝的信息。这部影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用令人震撼的悲剧警告人们要居安思危。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人类,不正像一列开往卡桑德拉大桥的列车么?我们面临饥荒、疾病、战争、地震、矿难、核辐射、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各种天灾人祸,只要这世界上还有霸权、阴谋、欺骗、隐瞒等恶习存在,灾难就可能随时降临,而政治阴谋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传染病毒的危害。因此,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座卡桑德拉大桥,时时警惕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汹涌,揭露那些以各种正义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阻止人类社会的列车开上卡桑德拉大桥。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猜你喜欢

张伯伦瓦罗大桥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数鸭子
维尔特·张伯伦 篮球之王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输掉比赛,赢得品德
最好的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