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的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0-04-22李传宪

高教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

李传宪

摘  要:商科类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广泛开设,但大多数学生就业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文章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提出“厚知识,强实践”的总体要求,对商科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对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利于改善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知行合一;商科类本科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3-0048-04

Abstract: The busine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is widely offer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ut most of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n employment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ich knowledge, strong practice", traces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quality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busine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analyzes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business undergraduate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training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usiness undergraduatespecialty;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

“知行合一”理论最初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内涵是知和行统一和合力。知是指科学知识,是指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形式准确描述客观事物的名称、本质特征以及不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是指人的实践,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包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两层含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指知和行的有机统一,知指导行,行反馈于知。而商科类专业本科人才在主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会计核算、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这些专业技能必须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未来提升和发展的基石,需要在本科教育阶段加强。全国具有商科类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学生规模众多,学校虽然在实践环节开设相关课程并进行了严格考核,但较多的用人单位反映就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仍显不足,而毕业学生也反映部分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与具体实践操作完全脱节。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全国有6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在校生人数每一届超过10万人,学生人数多,但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通常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见习或采用“老带新”指导才能进行业务处理。因此,加强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现实重要任务。

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和“慕课(MOOC)”时代的来临,高等学校关于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对培养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知行合一的商科类本科专业人才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为了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等院校中的商科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亟需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知行合一對商科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总体要求

“知行合一”理论核心是“知”和“行”的两者关系,这一理论对于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整体要求。结合新时代对于商科本科专业学生素质特点,这一要求可概括为“厚基础,强实践”。

(一)知与行的关系

知是行的基础,是基石;行是知的运用,是实践。知是指相关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相关知识体系。行是指将相关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知是行的基础,行为知的实践。知行合一要求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应该以知和行的有机统一为基础,是实践能力的延伸。

(二)“厚知识,强实践”是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对于“知行合一”的要求

1. “厚知识”是要求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宽口径的基础上,保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应包括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法学理论等理论体系,也应辐射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经济学理论既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也包括金融学、统计学等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商科类本科专业管理学理论既包括基本的组织管理基本知识,也包括工商管理类管理学的几大分支理论,如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还应掌握与企业规范管理联系特别紧密的经济法学、税法、商法等法学知识。

2. “强实践”是要求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技术、技巧。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毕业前应掌握的必备能力,这些技能需要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包括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战略管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等技能的掌握需要对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专业实习、项目实训和市场参与等实务教学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商科类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讲授中增加实践环节,开设实验、实训、实习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

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既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掌握商科类本科专业技能。商科类专业理论学习中兼有实践环节,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创新能力需要通过竞赛、参与项目予以提升。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跨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涵盖会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几个专业的综合知识,学生在实践实训中可以有效实现角色岗位互换,从而达到多岗轮换的实践锻炼。

三、知行合一的商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

知行合一的培养要求,需要商科类本科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商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培养的要求,素质结构是为达成培养目标而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培养应具备的能力,课程体系则是为满足素质结构培养而开设的系列课程和课程群。

(一)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虽然各高等院校存在差异,但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为贯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能力突出、职业道德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类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审计、法务管理、管理咨询等工作,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1. 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涉及理、工、农、医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2. 通过专业教育,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专门分析方法,培養学生专业技能。

3. 通过实务教育,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相关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写作、拓展等实务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务实能力。

(二)素质结构

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 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 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系统的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 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质、人文素养、劳动品质;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 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勤劳、勇敢、稳定、向上的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三)课程体系

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使商科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厚知识”要求,通过实务教育课程使商科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强实践”的要求。通识、专业、实务课程体系的有机统一,以期达到“知行合一”。

1.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体育、形势与政策(含安全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选修课包括法律与经济管理课程群、商业伦理课程群和包括理工农医类、历史文学类、经济管理类、哲学法学类、艺术美育类等模块相关课程。通常应当在每个模块限定修读的最低和最高学分,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2. 专业教育课程,应包括工商管理类共有的课程和各专业特有的课程。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多,但大致应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类课程组。

(1)学科基础必修课,是商科类学生各专业均应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课程。

(2)学科基础选修课,主要为低年级商科学生拓展商业思维和视阈开设课程,包括经典管理文献导读、商业管理导论、商业票据管理等。

(3)专业必修课,是商科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差异较大。如会计学专业应包括中级财务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学、税法、成本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等课程。而市场营销专业应包括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策划、电子商务、市场调查学等核心课程。

(4)专业选修课,是拓展商科和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通常该类课程在某一专业是专业必修课程,但在另一专业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以整合教师资源,也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

3. 实务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实务操作能力等方面课程。商科类各专业实务教育课程应包括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社会调查、管理统计软件应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文案写作、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每个专业应开设专业实务课程,如会计学专业应开设会计实训、财务共享平台实务、ERP综合实训、审计实务等,市场营销专业应开设营销策划实务、市场调查实务、电子商务实训等课程。同时,商科类各专业应设置跨专业实务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专业和综合管理实践能力。

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毕业前应掌握的必备能力,这些技能需要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技能的掌握需要对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专业实习、项目实训和市场参与等实务教学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商科类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讲授中增加实践环节,开设实验、实训、实习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

课程体系中应增加“第二课堂”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增加专业综合模式课程,在专业课教学的一定阶段,非常有必要安排阶段性的专业模拟实习和综合性模拟实习,对学生消化、理解、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检验。

4. 课程模块的学时、学分设置与分配。按照“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务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大致应该在3:4:3;学时与学分高低按授课周次计算。而开课顺序则是通识教育在前,专业教育其后,实务教育课程最后。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如通识课程《统计学原理》课程应有统计调查、软件分析应用等实训环节的安排。同理,在实务教育课程中通常应有少量课时进行理论学习,如“企业决策模拟”实训课程应先对企业决策模拟系统的功能、角色、评价标准等进行讲授。

四、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一)“知行合一”对于实务教学方法的新要求

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通识素养+专业知识+职业能力” 三大人才培养核心,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推动商科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完善。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不再是课堂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而应通过模拟实验、专业实习、项目实训和市场参与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将竞赛项目、创业项目进行演示,老师点评和指导,提升学生創新能力。通过课程中心建立“慕课”,实现师生的网上互动,增加课堂外的教学时间。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按本专业课程的教材章节体系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上或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等。多增加一些如财务实训、市场调查、课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也可以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改为创新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学分。

(二)在商科类专业教学中大力推行“教赛学”一体化模式

在新形势下为突破或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课堂教学支撑专业竞赛、专业竞赛引领学生课后学习、课后学习促进课堂教学”专业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题,基于问题解决与发现式、竞争对抗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有针对选择性学习,提升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职业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种比赛,并配备专业老师进行细心辅导,通过比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知识,提高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传帮带及学院的强力宣传,已在学生中形成教-赛-学的学习理念。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因材施教,构建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幕课(MOOCs)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商科类本科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线上”与“线下”多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吸引非专业有兴趣爱好的同学进行网络学习,利用慕课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制作成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导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会思考。目前针对商科类专业实践教育有较多的实训、实验软件教学平台,提供了较多的操作功能供学生练习。也有部分开发企业财务、税务、财务共享、企业资源管理等软件企业,同时提供教学版本,让学生提前进行相关实务操作。

(四)改革现行的实践课程考核依据和考核方式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测试不应再是通过纸质的期末、期中测试进行。实践环节考核应主要以实践成果、合作单位反馈意见、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创新能力应结合学生项目实施可能性、竞赛成绩等综合考核。如可以通过财会实训的账、证、表资料,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资料作为考核的依据。

(五)加强创新能力早期培养

商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前培养,同时加大本科生科研创新与实验实训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强化“创新创业”“以赛促学”“论辩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六)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

商科类专业院校需要与企业更好地合作,在实践岗位、实务师资、专业案例等方面充分利用各类企业提供的优质资源。为更好地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提供场地、教师,企业提供资金、经验、资源、实务老师等,利用双方各自优势共同建立实验室,明确实验室用途,培养既懂理论,又明实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克服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调整并完善,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开创双师同堂、趣味教学、观摩教学等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动能和效率,而且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强理论,弱实践的不足。为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扩大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结束语

“知行合一”思想理论为商科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拟定了框架。商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既要注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的素质培养,实现“厚知识”的目标;同时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技术的训练,以达到“强实践”的培养目标。知行合一的商科类本科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高校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學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朝军,李艺,沈书生,等.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教育技术本科课程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7-19.

[2]陈寿灿,严毛新.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8):96-100.

[3]王家新,姚加惠.国外高等商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趋势——以英、美、加、日、澳为例[J].高教探索,2006(5):47-49.

[4]苏凯新.精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165-168.

[5]朱廷珺.独立学院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9-21.

[6]张宝忠,胡宇梁,李振华.基于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竞争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91-93.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
室内设计工作中的设计思维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供热工程与热源教学中“知行合一”探索与实践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论课内学“知”课外导“行”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创新教学应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