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 重构校园教育生态

2020-04-22孙欣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重构育人校园

孙欣

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如果学校教育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运行,校园生活必将更加和谐融洽。校园生活不应基于成人的视角来确立,如果学生在校园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如果不喜欢校园生活,不喜欢学校,喜欢学习便无从谈起。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要挖掘学校固有传统的精华,又要关注其新的生长点,对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以下简称继红小学)这样一所老牌名校来说,未来学校真正的变革,应该是基于学生视角重新审视,重构一种新的校园教育生态。

基于学生视角,确定重构目标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既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是卢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童年不是成人阶段的预备期,而是一个独特的人生阶段。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便是游戏,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的体能、智能、社交、情绪情感、创意都能够得到发展。如果能基于儿童视角构建从育人环境、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校园教育新生态,那将会开启儿童世界的大门,实现继红小学真正的变革。

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人的发展,在教育中,人永远处在核心位置,绝不能因为考试、竞争而本末倒置。学校因学生而存在,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一切依学生而行事。学校的一切人、一切事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把环境、课堂、活动、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本着这样的原则,学校把育人目标确定为“智美学园”和“星耀继红”。智即为智慧,美代表艺术,校园中的一切都应围绕着学生智与美的发展而展开,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不同方面体验成功,衡量成功的尺子应该有很多把,关键是要发掘每个学生独有的潜能,让他们成为自身意义上的成功者。

关注“环境重构”,聚焦“课堂模式”

环境重构,空间熏陶。狭义的育人环境指校园文化建设,这将是在继红小学进行环境重构的第一步:在校园中设立主题文化墙,让每一面墙壁从会说话向会思考转变;开发校园中的自然空间,开辟种植区域;开发校园中的故事空间,记录成长足迹;开发校园中的阅读空间,让书香弥漫校园;开发校园中的益智空间,让思维得以灵动;开发校园中的运动空间,让健康充满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会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人文气息,功能性的空间让儿童成为每一个角落的主人。广义的育人环境是指通过活动及校园管理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充分实现班级自治。学校将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和班级自治的模式,班级不应该只是优秀学生的世界,更应该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摇篮,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由学生制订自主管理和班级自治制度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独立承担责任和充分表现的机会,如班级中的小小志愿者、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益智小讲师,社团团长都由學生自己选拔并轮流担任;校园中除了“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的节日活动。设计诸如开学第一课、“游戏日”、毕业典礼等个性化的仪式和典礼,彰显继红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

课堂重构,回归学堂。学校课堂教学一直采用以“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追求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尝试发现、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恰当时刻或学生学困时及时给予点拨。教师在课前备“精细目标”中体现“因学设教”,使“教”为“学”服务;利用学科特色、学科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化教为学”;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活情境”,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让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体验中生成与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体验与能力提升。本着守正创新的原则,学校将做一些新的尝试,寻找模块集成教学模式与三段六步式的结合点,让原有的学习形式更自由,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完善原有,多元融入

基于学生视角,课程体系。学校倡导“学习在窗外,他人即教师,世界是教材”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校本课程成为基于儿童视角,重构课程体系的主阵地,而对于已有的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学校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于学生视角,在凸显本质中把握方向。对于以教材为基础的学科课程,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编著特点的基础上,紧扣教材中的内在联系,以更高层级的视角对教材进行审视,从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出发,向学生展现、传授完整的知识,让学生在不断吸纳与更新中重新构建各科知识体系。要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只有真正地洞察编者的用意,才能在契合学生的视野下激活教材中的知识内核,让学习真正发生。继红小学一直以来推行的每单元学习后的整理复习,未来还将细化专题,进行诸如数学学科的审题指导专项训练,语文学科的句子专项训练,英语学科的时态专项训练等专题训练课程,以完善学生对于阶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真正凸显学科本质,解学生真正所需。

基于学生视角,在链接生活中唤醒动力。学科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应服务于生活。课程的重构应注重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作为学习有益的补充。结合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知识回归于生活,在链接生活中唤醒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识五谷 知辛苦”继红农场“秋收果实”的体验课上,学生们挖土豆、拔萝卜、抱白菜,忙得不亦乐乎,把课程链接于生活中,把课堂设在了田间地头,更凸显了教育实效和潜在能量。

基于学生视角,在活动操作中深化体验。教学中的活动,不是学生被动参与的框架,而是融入学生自主生命意识和认知思维再创造的平台。能够看到的是学生的外显行为,隐藏的却是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要借助各种生动直观、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加以实现,让学生在尝试“做”的过程中亲历学习过程,强化认知体验。学校引进的益智课程就是对数学学科的有效补充,依托原有数学教学模式的底蕴,以器具为载体,给课堂教学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依托有器具操作的益智课程提升思维能力,为数学学科赋予新的思维内涵。

基于学生视角,在文化气韵中提高认知。教学实践中,教师都过于关注问题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导致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更无法对学生的认知视角形成冲击,文化意识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能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认知,对知识的形成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例如在学校铺开国学课程,低年级开设绘本课程,校外引进科学课程、天文课程,因时而生的红色课程,因地制宜的研学课程,等等,都能作为校园文化课程的补充成份,多种课程融合,构建起校园课程生态建设的多元格局。

教育者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学生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校园教育生态建设须从学生视角出发,才能顺应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真正让校园变成学园,让校园变成乐园。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重构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