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捧起的偶像,摔倒的孙杨

2020-04-21张峰

南都周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孙杨兴奋剂听证会

张峰

获得无数荣誉之后,29岁的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孙杨突然陷入到命运的“泥沼”之中。

禁赛8年,即日起生效。这是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简称“CAS”)宣判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简称“WADA”)诉孙杨和国际泳联一案听证会的裁决结果。

8年,这是CAS在规则内做出的最高惩罚,鉴于孙杨有在2014年为治疗心脏问题误服违禁药品事件,因此处罚在4年的基础上翻倍。

中国泳协也曾第一时间对孙杨被禁赛一事发声,表示遗憾和支持孙杨维权,不过再无下文。之后,与孙杨合作了近十年的澳大利亚游泳名帅丹尼斯·科特瑞尔与中国泳协终止合同,不再执教孙杨。

尽管从整体来看,事发当晚多个细节点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此前流出的全程听证会视频录像和判决书,却让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从“疑似前女友”到资深媒体人,再到前队友,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质疑、批评孙杨稍显“任性”的行为。

从对孙杨性格的的批评,到其家庭教育的探讨,再到对其母过于强势的抨击,更有诸多网友质疑其挑动公众情绪。这一次,这位“体育明星”遇到的“信任危机”,可能比“职业危机”还要严重。

毕竟,对于一个顶尖游泳运动员来说,年近三十已经是“高龄”了,而禁赛八年的现实意义,更在于“数字上的严厉性”。

“傲慢”搞砸的口碑

回到事件本身,我们首先需要剔除一些人根据裁决结果,就得出“孙杨嗑药”的结论。这是不成立的。

禁賽的原因在于“暴力破坏血液样本瓶”。事实上,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证明孙杨因服用兴奋剂而抗检,如果主观逃避,当晚不在家的孙杨完全可以通过“不出现”来化解风险。而孙杨在职业生涯中高密度的接受了180次“飞行检查” (最早应用在体育竞赛中对兴奋剂的检查,指的是在非比赛期间进行的不事先通知的突击性兴奋剂抽查),均无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能不难理解,为何孙杨理直气壮——类似于“你先有问题,我有权终止你的问题”的逻辑。事发当晚,在和中国游泳界多位领导请示后,孙杨留下了血样,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运动员战胜了“不专业的机构”。

但致命的是,“情绪化的傲慢”使孙杨及其团队形成了认知上的偏差,忽略了规则的制定者正是规则的执行者。听证会上,WADA一句“你们依据的标准是‘指南,而非‘强制”,推翻了孙杨团队的立论依据,孙杨团队颇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意味。

复盘长达8小时的听证会,除了翻译问题外,我们能看到,双方似乎全程处于两个频道。

孙杨方不断强调工作人员的不专业性。WADA询问为何之前多次从未提出质疑,偏偏当晚提出质疑并且做出激烈举动.而这一点,正是裁决官看重的运动员“理由正当性”的重要内容。

只可惜,孙杨方一直沉浸在“被迫害者”的频道中,始终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似乎也不屑于回答。这在重视现场厘清事实的英美法系逻辑里,极为不利。

而孙杨及其团队的这种“傲慢情绪”,从现有的信息来看,贯穿了事件的始终。 “傲慢”的背后,绝非是孙杨及其团队的“自信”,而是其内在的“不专业”。

从事件当晚的暴力抗检,到庭审时略显蹩脚,无法表达说话人真实意见的翻译,再到问询时的孙杨方证人证词的前后矛盾,这种不专业,混入了为外界披露的孙杨其母杨明的强势。

这种强势贯穿了孙杨成长的始终,导致了团队内部直到庭审前一刻还在不断博弈,商讨律师的撤换问题,也就谈不上应对诉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有效回应的可能。

而“匆匆一瞥”的公众,虽未必了解事件的全貌,却能明显感受到孙杨方存在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大家会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这样的小事,就对某人产生好感,当然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迅速“败光好感”。孙杨及其团队表现得是如此我行我素,无视规则,难免使其口碑急跌。

捧起的英雄,摔倒的偶像

但我们也要多问一句,高高飞起又重重落下的“体育明星”,是否仅仅因为自身的疏忽而折翼呢?

2016年,牛津词典把“后真相”定义为年度词汇,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的我们,只在意自己的情绪和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

从去年的听证会,到这个月的裁决结果宣布,在海量信息背后,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孙杨的态度、立场的急速转变。

随意翻看孙杨的微博评论,最新的两条下,是极端对立的评论:从裁决结果公布当日2月28日的“纷纷力挺”,到3月2日的“孙杨煽动民族情绪”的言论喧嚣。当然,人们可以蜂拥着“支持”,就可以疯狂地“谩骂”。

甚至不少人跑到曾经多次质疑孙杨服用兴奋剂的澳大利亚选手霍顿的社交媒体下“道歉”、“黑转粉”,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法律层面,“孙杨服用兴奋剂”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大家并不真的关心。

“造神”“毁神”仅在一线之间,背后则是越来越容易盲目“站队”的我们,和情绪化的表达欲。我们不再愿意“费力”掌握事情的全貌,而是急切的作出判断,又急切的重拳出击。事后一旦被“打脸”,就马上来个180度的立场转变。

这在近年来频频涌现的、看起来优质的体育偶像身上,这种盲目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偶像”的命运,倒像是一个随风而起的风筝,充满了大起大落和不安全感。连接偶像和网民的,是一根细到看不见的线。放风筝的人可以让风筝乘风而上、扶摇千里,也可能用力过猛拽断了线,风筝便只能放飞自我、无根飘摇了。

捧杀,成了最致命的“武器”。硬成绩自然是要大捧特捧的,高颜值也是要沾边的,参加综艺节目那是“萌”,国际比赛颁奖时指着竞争对手喊“Im winner,you are loser”必须是“冠军的霸气”。毕竟我们“内敛”够了,这种“洒脱”让大家都在国际上长长的出了口气。

只不过,到风向突转的那一天,你必然会感觉到,“捧”不见得是真的“捧”,“杀”倒是真的“杀”,你不见上一个110米栏的“飞人”踉跄地走在赛道上,讨伐的口水早就淹没了屏幕?孙杨,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有此遭遇的公众人物。

期待怎样的“孙杨”?

事实上,人们一直习惯把某一竞技体育的佼佼者称为“领军人物”,进而升格为“英雄”。这种标签化的捆绑,有时来自于外界被动的压力,有时来自于运动员主动的包装。

回溯那些已经在竞技体育赛场上获得成就的运动员,他们往往对这种“英雄意识”和“盲目吹捧”抱有警惕和清醒。

2011年,姚明曾在采访中否认自己是“中国的代表”,因为“中国这两个字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能代表的,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网球运动员李娜也表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英雄,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我的贡献被夸大了。”

你当然可以把他们的话理解为自谦,但这更是一种清醒地认知。毕竟,当你把自己捆绑在一面不属于你的旗帜之上时,想要体面的下来,就未必有那么容易了。

人们赞美天才,更崇尚规则。体育竞技的初衷,是鼓励国人去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夺取金牌是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是本质,唯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欣赏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之美,更尊重高情商的人格魅力,让体育的归于体育,其他的终归其他。

而对于广大的“吃瓜群众”来说,也要学会理性的看待偶像,不要让我们爱,成为偶像的负担,更不要让我们的口水,成为杀人的利剑。这或许是孙杨事件后,应该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反思。

猜你喜欢

孙杨兴奋剂听证会
去旅行
孙杨夺冠
孙杨的“反击”
充分尊重民意,就是成功的听证会
醒世图
怪圈
“羞答答”的听证会
兴奋剂的黑色幽默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