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眠剥夺对情绪反应性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

2020-04-21梁靖宇曹倩

中国全科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正性效价负性

梁靖宇,曹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睡眠不足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睡眠不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已成为危害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015年睡眠剥夺被美国疾控预防中心认定为“公共健康流行疾病”,并大力推广“睡眠卫生”教育[1]。已有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不仅会导致人的工作记忆、决策判断及任务转换等认知能力下降[2],而且会增强人的情绪反应性、减弱人对挫折的耐受力、降低人的情绪智能和对情绪的处理能力等,同时伴随着不断增强的疲劳感[3-4]。相关研究证明,睡眠和情绪功能之间具有很强的因果联系,几乎所有具有情绪问题的个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5]。同时,男性和女性在情绪的觉知、处理、表达及体验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6]。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情绪化,更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且更容易将自己的各种情绪表现出来[7-8]。临床研究显示女性患情绪障碍的风险高于男性,比如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焦虑症或恐惧症等[9]。另外,神经科学领域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男性和女性情绪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睡眠剥夺后男性和女性额叶皮层局部一致性的差异增强[10]。综上所述,女性的情绪反应性较男性更为强烈,并且睡眠剥夺对女性的影响较男性也更为强烈。基于此,本研究从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选取从负性到正性的一系列效价连续的情绪图片,并且让被试对这些图片的唤醒度(即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平静/兴奋)进行1~9的九级评分,进而从情绪反应性的角度来考察睡眠剥夺对男女情绪处理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8年5月6—26日,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广州某高校招募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90名。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右利手,智力正常、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3)平时起居规律(平均每晚7~8 h的睡眠,23:00~23:30上床睡觉,均有午休习惯),测试前无睡眠不足或者疲劳状态,日常无喝咖啡、茶及吸烟等习惯(平均每星期喝咖啡、茶及吸烟次数≤3次);(4)近期无急性感染史或感染症状,未服用任何药物。排除标准:(1)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分数≥ 61分[11];(2) 抑 郁自评 量 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睡眠剥夺S分数≥53分[12]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分数≥ 50 分[13];(3)具有家族性癫痫病史、溃疡病史、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史;(4)具有睡眠障碍或其他精神疾患。最终筛选出33名非心理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名,女18名;平均年龄(21.9±1.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前准备 试验前,被试到实验室学习并练习题目,以消除练习效应。所有被试在试验前1周按时作息,并禁止饮酒、咖啡及茶等刺激性饮料,禁止服用各种中枢抑制性或兴奋性的药物,禁止从事剧烈运动。

1.2.2 试验方法 正式试验从8:00~次日11:00共27 h的睡眠剥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被试进行监督,被试可以短暂地四处走动、听轻音乐、阅读、看电视或者使用电脑,但不允许躺卧、睡觉和做剧烈的身体运动。此外,试验过程中被试可以适当地吃些低热量的零食,但是不允许食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巧克力等其他高热量的食物。被试分别在第1天和第2天的10:30~11:00进行情绪图片评定任务(见图1),即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进行评分。试验图片均选自IAPS,将选取的280张负性到正性的一系列效价连续的情绪图片在效价、唤醒度及数量上进行严格匹配,然后分为两组(Test 1 和 Test 2),Test 1 和 Test 2 的图片在效价和唤醒度上不存在差异〔Test 1效价:4.98(1.97);Test 2效价:4.98(1.98);Test 1 唤醒度:4.80(1.03);Test 2 唤醒度:4.79(1.02)〕,两组图片分别在初测和再测时(睡眠剥夺前/后)呈现。此外,为了考察睡眠剥夺前后男女情绪反应性的变化在不同效价上的具体表现,将Test 1和Test 2的图片各平均分为3组,3组图片分别表征负性情绪、中性情绪和正性情绪〔Test 1效价:负性2.65(0.64),中性4.98(0.77),正性7.30(0.52);Test 2效价:负性2.66(0.64),中性4.98(0.77),正性7.31(0.52);Test 1唤醒度:负性5.58(0.64),中性4.02(0.97),正性4.87(0.78);Test 2唤醒度:负性5.59(0.63),中性4.01(0.93),正性4.87(0.77)〕。

试验采用2(性别:男/女)×2(睡眠剥夺:前/后)×3(效价:负性/中性/正性)的混合设计。情绪图片评定任务主要参考VAN DER HELM等[14]的试验任务进行,被试需要根据自己观看图片时的主观情绪体验对140张情绪图片进行1~9的九级评分(1分为情绪体验强度非常弱,9分为情绪体验强度极其强烈)。试验程序采用E-prime编写和控制,并在一台屏幕大小为17英寸的液晶电脑上呈现。试验室内保持光线微暗且安静,被试舒服地坐在椅子上,双眼平视电脑屏幕,眼睛距离显示器大约1 m,屏幕背景颜色为黑色,并且被试到电脑屏幕的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不超过5°。试验程序如图1所示,每个试次以一个白色“+”注视点开始(500 ms),提示被试集中注意力,接下来随机呈现包含不同情绪色彩的图片(2 000 ms),之后呈现选择屏,要求被试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进行评定(2 500 ms),最后以 2 700 ms的白色“+”注视点结束。每个试次用时7.7 s,共140个试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效价主效应分析采用事后检验方法;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采用简单效应分析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并采用Greenhouse-Gesisser法校正所有P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0.05<P<0.10为边缘显著。

2 结果

2.1 主效应 对被试的唤醒度评分进行2(性别:男/女)×2(睡眠剥夺:前/后)×3(效价:负性/中性/正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个体情绪唤醒度主效应显著,F(1,31)=179.08,P<0.001,η2=0.15,即女性对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男性;睡眠剥夺主效应显著,F(1,31)=14.53,P<0.001,η2=0.14,即睡眠剥夺后被试对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效价主效应显著,F(2,30)=1 468.25,P<0.001,η2=0.14,事后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中性情绪图片(P<0.001),对中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正性情绪图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性别与睡眠剥夺交互效应 性别与睡眠剥夺交互效应显著,F(1,31)=23.42,P<0.001,η2=0.13。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男性睡眠剥夺前后对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睡眠剥夺后对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3 性别与效价交互效应 性别与效价交互效应显著,F(2,30)=26.93,P<0.001,η2=0.14。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男性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中性情绪图片,对中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正性情绪图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中性情绪图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中性与正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效价与睡眠剥夺的交互效应 效价与睡眠剥夺的交互效应显著,F(2,30)=7.58,P=0.001,η2=0.16。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被试睡眠剥夺前后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剥夺后对中性和正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均高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5 性别、效价和睡眠剥夺的交互作用 性别、效价和睡眠剥夺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30)=2.51,P=0.08,η2=0.09。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男性睡眠剥夺后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低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睡眠剥夺后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睡眠剥夺前后对中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睡眠剥夺后对中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睡眠剥夺后对正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睡眠剥夺后对正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3 讨论

睡眠剥夺后,人们普遍会出现较多情绪困扰,烦躁、焦虑程度提高[15]。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与男性比较,女性更倾向于将其所遇到的情绪场景进行高唤醒度评分,并且女性在面对情绪场景时所产生的电位反应也更为强烈[16]。基于此,本研究分别测量了被试在正常睡眠和睡眠剥夺后面对情绪图片引发的主观体验变化,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究睡眠剥夺对人类情绪处理能力的影响。

VAN DER HELM等[14]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后女性对愤怒和快乐情绪面孔的再认能力低于睡眠剥夺前,而男性睡眠剥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提示女性的情绪处理能力受睡眠剥夺影响较大。CAMPANELLA等[17]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技术考察了正性、负性面孔表情识别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女性对所有情绪刺激都投入较多的注意,而男性只对负性刺激投入较多注意。本研究釆用情绪图片引发被试情绪体验,要求被试对情绪图片引发的主观情绪体验强度进行评定,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后女性对负性、中性和正性这3种不同效价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评分高于睡眠剥夺前;而男性睡眠剥夺后对负性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评分低于睡眠剥夺前,睡眠剥夺前后对中性和正性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与VAN DER HELM等[14]和CAMPANELLA等[17]的研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女性的情绪处理能力受睡眠剥夺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从解剖学角度来看,额中回与人的情绪处理能力相关,其通过对杏仁体施加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来保证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18]。DAI等[19]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额中回存在着差异,在正常状态下男性额中回的局部一致性大于女性,并且这种差异在睡眠剥夺后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这预示着男性和女性在情绪控制能力上存在差异,即男性的情绪控制性明显强于女性,并且睡眠剥夺后女性的情绪控制能力将会变得更差。也因此,女性在睡眠剥夺后容易情绪激动,从而引起较高的情绪唤醒。COTE等[3]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后女性较男性更难以恢复,提示女性较男性对睡眠剥夺的耐受性更低。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古代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和夜间维护安全,长时间的进化使得男性对短时间睡眠剥夺的适应力变强,睡眠剥夺对男性的影响程度没有女性强烈,这为解释男性睡眠剥夺前后对中性和正性情绪图片唤醒度评分没有差异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此外,相关研究表明,突然出现的负性情绪图片可能被认为是带有危险线索的信息[6],对于这种不确定的信息人类可能需要比较系统的认知处理[20],基于此系统的认知处理可能会导致男性对负性情绪图片的评定更为客观,而且可能会使男性对负性情绪图片唤醒度的评分有所降低。从神经化学角度来看,由于男女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不一样,比如男女本身类固醇激素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递质水平具有差异等[21],导致女性对稳定的睡眠习惯较男性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具体来说,就是睡眠总量的微弱减少、入睡时间的延迟等都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睡眠质量[22]。

图1 初测和再测时的测验流程Figure 1 Test procedure of initial test and re-test

表1 不同性别睡眠剥夺前后对情绪图片唤醒度评分的比较(x±s,分)Table 1 Arousal levels:a comparis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before and after sleep deprivation

本研究为理解睡眠剥夺对不同性别的情绪反应性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但仍存在不足。首先是试验控制方面还不够严谨,睡眠剥夺试验需要对睡眠剥夺的过程严加控制,本研究缺乏一个客观的指标去评价被试的睡眠剥夺状况,而且在筛选被试时采用睡眠日志自我报告法,虽然主观报告的睡眠情况更能体现个体的真实感受,但有可能造成被试睡眠状况的参差不齐。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使用仪器(如腕动计)来获得一些客观的睡眠-觉醒参数等生理学指标,从而减少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其次,在试验前没有采集与被试情绪状态相关的信息,未能很好地排除被试情绪对试验处理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被试的判断会受当前情绪状态的影响,与高兴状态相比,被试在悲伤状态下更容易对事件进行负性评价[23],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在试验前让被试填写视觉模拟量表[1](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定其情绪状态,并且在之后的统计分析中将被试的情绪状态信息作为协变量进行回归,从而排除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女性对情绪图片的情绪体验强度高于男性,同时睡眠剥夺对女性情绪处理能力的影响较男性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女性睡眠剥夺后的情绪体验强度高于睡眠剥夺前,而男性睡眠剥夺前后的情绪体验强度在中性和正性情绪图片条件下没有差异,仅表现为负性情绪图片条件下睡眠剥夺后的情绪体验强度低于睡眠剥夺前。说明睡眠剥夺会对个体的情绪反应性产生影响,情绪体验强度的差异不仅与性别有关,还与睡眠剥夺这一因素相关。

作者贡献:梁靖宇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英文修订,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梁靖宇、曹倩负责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数据收集、撰写论文、论文修订、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正性效价负性
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预测新生儿溶血病价值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O型血孕妇产前不规则抗体效价与ABO型新生儿溶血症关系研究
深圳地区10~40周岁健康人群血清抗A(B)IgG抗体效价参考区间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