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麟游县职业农民培育与精准扶贫研究

2020-04-20赵红刚

乡村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赵红刚

[摘 要] 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完善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着力解决当前培育对象针对性不强、培育模式多样性不足、职业农民筛选条件严格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培育对象遴选、培育内容设计、培育过程管理、扶持政策保障以及培训成效跟踪服务等环节的规范管理,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职业农民培育与精准扶贫有效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 职业农民培育;精准扶贫;麟游县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1-63-3

陕西省麟游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片区县,全县9.1万人,农村人口7.4万人,贫困人口1.2万人,农民整体收入较低,发展相对滞后。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农村扶贫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农村脱贫问题、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精准扶贫战略下的职业农民培育资格遴选让贫困农民望而却步,培育模式对贫困农民脱贫针对性不足。麟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于2016年开始实施,起步晚,经验少,如何做好职业农民培育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职业农民培育成为“精准扶贫”的助推剂和加速器,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精准扶贫政策之间的关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精准扶贫均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与农民发展,面对群体是农民中的佼佼者,即“富人”。而精准扶贫是为了实现农村全面脱贫,进而实现全面小康,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有效管理的治贫方式,面对的群体是农民中的贫困人群,即“穷人”。两者看似两极分化,实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精准扶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民不富,农村便无法富裕;农村不富,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现。以职业农民的“先富”来示范带动贫困户的“后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

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农村产生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教育文化落后、生产力发展慢、劳动力素质低下却是一个共性因素。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对部分贫困农民的培育,使他们有机会接受现代化教育,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具备现代化条件下新型农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将有助于贫困农民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技能、转变发展理念、增强致富信心,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根本动力。要想实现脱贫致富,产业是根基。贫困地区要发展,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职业农民培育正是为农村培育了一大批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来带动引领贫困农民发展产业,为实现脱贫目标提供了便利。因此,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1.2 精准扶贫有助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麟游县自2016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育以来,先后培育高、中、初级职业农民417名,已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但是,这与麟游县精准扶贫对象4 258户、12 350人来说所占比重相差甚远,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技能缺失、部分农户“等、靠、要”依赖思想根深蒂固,居住环境及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些村组有一部分适合发展特色产业,有一部分农民也具有产业发展愿望。只要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因时因地因人精准培育,加大扶贫惠农政策的帮扶力度,这些贫困农民就能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比如,常丰镇佛堂寺村贫困户姚林东,通过职业农民培育成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中蜂养殖。截至目前,佛堂寺村共养殖中蜂5 000多箱,产值120多万元,他被评为市、县脱贫致富标兵。目前,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愿望强烈,但是,因缺少技术能手和致富标兵传帮带,导致产业发展缓慢而无法尽快脱贫。因此,加快职业农民培育,以“人”为核心,以“扶”为基础,以“培”為关键,充分发挥职业农民传帮带的作用,用身边的榜样和活生生事例来教育说服贫困户,通过身边人的帮教,更易让贫困户树立自信,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因而,在面对这类特殊学员时,应适当降低职业农民遴选门槛,将有助于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因此,精准扶贫与职业农民培育有效结合,将会进一步壮大职业农民培育队伍,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2 目前麟游县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麟游县作为国列贫困县虽然已初步摘帽脱贫,但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群众不再返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任重而道远。自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是,职业农民培育并未与精准扶贫有效融合,职业农民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效果不明显。在已培育的400多名职业农民中仅有60多名职业农民结对帮扶100名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这与该县致力于脱贫攻坚的大形势和1.2万名贫困人口不相适应,已结业的职业农民也没有在“精准扶贫”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目前,麟游县职业农民培育存在以下问题,与精准扶贫不相适应。

2.1 因遴选条件过高,大多贫困农民无法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列

当前,麟游县职业农民遴选培育对象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产业发展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村干部等高素质人群,他们大多都是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农民,是农民中的成功人士,对这一部分人群进行再选拔、再培育,着力塑造农民队伍中的“精英”。而贫困户则因条件相差甚远无法入选职业农民培育行列,仅靠蜻蜓点水式的扶贫技能培训并非长远之计,彻底拔穷根,摘穷帽靠“输血”式扶贫是不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农民自身“造血”,让扶贫和扶志有机结合,让职业农民培育和精准扶贫有效融合,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最佳方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精准扶贫为基本方略和政策导向,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考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真实状况,做到两者有效融合,切实提高扶贫成效。

2.2 现有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农民脱贫针对性不强

现有的职业农民培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3种级别,对产业发展贡献越大、级别越高的职业农民优惠越多,资金扶持力度越大。无产业、无学历的一般贫困农民则享受不到资金、技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的制定忽略了贫困农民。另外,各地出台奖励激励政策不统一,千差万别。例如,学习养殖的职业农民必须发展养殖,达到一定数量规模才能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在3年内不能重复参加培训,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具有单一性,限制了职业农民发展其他产业,极大打击了职业农民的学习热情。

2.3 职业农民帮扶指导效果不佳

为职业农民选派指导老师实行“一帮多”式技术服务指导,这是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和实训尝试,初衷很好,但是在实际帮扶指导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2019年,麟游县培育106名畜牧养殖专业职业农民,在全县农业系统选派了10名指导老师进行“一帮十”帮扶指导,由于专业性比较强,真正学畜牧、懂畜牧的老师凤毛麟角,大多数老师就是为学员制订产业规划,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遇到真正的畜牧养殖技术问题时,指导老师需请教专家教授,当技术“二传手”,指导帮扶效果差强人意。

3 职业农民培育思路及设想

作为贫困县,尽管麟游县已初步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但要巩固脱贫成果,让广大农民走上有政策扶持、有产业支撑、有技术引领产业发展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因此,职业农民培育要致力于脱贫攻坚大局,更加精细、更为精准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精准扶贫服务。

3.1 职业农民优惠政策精准化

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职业农民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农民的获得感和自豪感,提高职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农村医疗、养老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能为农民减轻后顾之忧。同时,要让职业农民成为一种职业,在法律和社会地位层面得到认同,并为职业农民这一职业正名,从内心给予农民真正的尊重,让农民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充满活力与激情。

3.2 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精准化

现有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际上就是面对农民中的“精英”开放,对他们稍加培育提高便可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开拓者。而贫困农民无文化、无资金、无技术,看似与职业农民培育背道而驰,无法参与。然而,其目标不是加剧贫富差距,而是让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因此,贫困农民这个群体不应被职业农民培育忽视,新形势下应两头并进、双管齐下。在培育常规职业农民时应将一部分优秀贫困农民纳入培训计划进行培育,通过技术培训、规划制定、帮扶指导、政策扶持,让其真正“蜕变”为职业农民[1]。

3.3 职业农民学员遴选精准化

在现有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大前提下,对未达到遴选标准但具有产业发展意愿且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贫困农民应精准识别、区别对待。认真开展调研,综合研判分析,将具有开发潜力的贫困农民纳入职业农民培育中来,不但要精心培育,还要特别照顾,做好致贫原因分析,制订针对性培育计划。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專业领域学习,大力培养其现代化素质与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农业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其价值,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3.4 职业农民跟踪服务精准化

对职业农民培育不仅要做到“货真价实”,而且要做好“售后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贫困农民相对文化底子薄、专业能力弱,对知识融会贯通较慢,实践创业能力差,一旦培训结业就将其弃之不管,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尤为重要,不但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做好毕业学员信息跟踪服务,对培育过的职业农民不断进行回访跟踪调查,及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回访才能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指导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2]。

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是扶“智”的必经之路,“精准扶贫”需要“精准培育”,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经验丰富、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优势,把他们的作用发挥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是对“精准培育”最好的阐释,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领头雁”作用。随着职业农民培育的不断深入,职业农民队伍必将逐渐壮大,将成为这场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手”,职业农民培育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融合将成为消灭贫困的终极力量。

参考文献

[1]何超群,吴锦程.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65-69.

[2]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5-49.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