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之邦的误解

2020-04-20理钊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君臣周礼文明礼貌

理钊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是我们常引以为豪的。但诸多眼前的情景,又常常扫了人们生于“礼仪之邦”的豪兴,举凡需顺序办成而又没有强力维持的事情,参与者总会一窝蜂地乱起来。这样的场合里,别说寻不见礼仪的影子,相反倒可看到流寇式哄抢的样子。这几年出境观光的人多起来,但观过“洋光”的人,非但未见那里的“腐败透顶”,还大赞人家的文明礼貌,于是愈加叹息我们这礼仪之邦里的無“礼”了。

初时我也是忧心地大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时常想念着“如礼如仪”的古旧时光的倒转。大凡心智正常的人,有谁不希望生活于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时代呢?于是常盯着那“礼仪之邦”做着美梦,盯得久了,却发觉先前对礼仪之邦里的礼仪只是误解。

自汉武始,我们就是唯儒独尊了,所以自那时便奉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自然是儒家的礼,也就是礼仪之邦里的礼。对这礼,至圣先师说“吾从周”,也就是说儒礼乃周礼。周朝确实是重礼的,那是治国方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可等我们看一看周礼,知道那“礼”只是对君臣、父子、长幼、亲疏、贵贱之间界限的严格规定,里面尽是怎样祭天祭祖,君臣之间该怎样叩拜,官官之间该怎样说话,还有婚丧嫁娶该是怎样程序之类,这末后的一项至今我们仍在实行着。

受独尊的儒礼是极严格的,比如君臣之间的会见,必是三拜九叩,口呼万岁才行,否则即是欺君犯上,要将脑袋砍去。再如皇上衣服,即便那是最时髦的装束,别人也不可去追穿,不然也要砍头。至于官官之间怎样应酬接待,也有不能僭越的礼仪。现在皇帝和大臣的戏正在流行,要想知道礼仪之邦里的礼仪,不妨挑选点严肃的看一看。

最初的儒礼是没有百姓的份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是专用于庶人的,而礼则是专由贵族官家来实行的。当然,后来儒礼(自宋朝始)也下了庶人了,至明清更得普及,其因在科举取士,读书人多了,又必读儒书。但下了庶人的礼也只在读书人中流行。后来儒礼也有增加,但添加的仍不是现在的文明礼貌,而是限制女人的礼,贞节牌坊便是证明。

这便是礼仪之邦里的礼仪,而且被独尊了两千余年,结果呢?是儿子见了老子唯唯诺诺,“儿子的话在没说之前便已错了”,百姓见了官员则是战战兢兢,小官见了大官是小心翼翼,精心侍候,百官见了皇上则更是如履薄冰,唯恐言行违礼而掉了脑袋,女人则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差不多就是古时“礼仪之邦”的全貌,而这样的礼仪又何曾完全地消失过呢?只是这并非人们呼唤的现代文明礼貌罢了。

所以,在呼吁“礼仪”的今天,决不能搞“礼仪之邦”的恢复,人心的向古,应是建设新礼仪。

(选自《京江晚报》)

【赏析】

文章从现实入手,提出寻找“丢失的礼仪”的话题;然后进行逆向思维,笔锋一转,探寻我们一直提到的“古代礼仪”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结果发现,我们以前所提的“礼仪之邦”只不过是一套封建的等级制度的维护品而已;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呼吁“礼仪”的今天,决不能搞“礼仪之邦”的恢复,人心的向古,应是建设新礼仪。文章有感而发,分析深入,触及问题的实质,让人信服;结尾所提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君臣周礼文明礼貌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争做少年好榜样
3月历史大事记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还好没放弃
培养小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实践研究
校园文明礼貌靠大家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