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爆作品《长崎的钟》中的生态观探析

2020-04-19项莹莹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

内容摘要:原爆文学是日本在战争背景下产生的独特文学概念,原爆文学研究对理解日本战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作用。《长崎的钟》是日本国内最早的原爆记录作品,作者永井隆被称为“长崎的圣人”。本文试借用生态批评理论,从反生态思想角度解构对长崎战后思想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的《长崎的钟》。

关键词:永井隆 原爆文学 生态批评

所谓“原爆文学”是指以二战中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总称。[1]其中按时间顺序较著名的作品有原民喜的《夏之花》(1947)、大田洋子的《人间褴褛》(1951)、井伏鳟二的《黑雨》(1965)、林京子的《祭场》(1975)等,但作为日本国内最早的原爆记录作品[2]的《长崎的钟》、在我国的文学研究中却至今鲜有人提及。本文在简要介绍《长崎的钟》的同时,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此作品进行阐释。著名生态批评理论学者王诺提出“生态批评主要吸取的并非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它吸取的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3],本文将从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三方面入手,对作者永井隆的生态观进行探析。

一.《长崎的钟》与永井隆

《长崎的钟》创作于1946年,发表于1949年,该作品具有浓厚的记录色彩,其客观真实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层面的参考价值。永井隆于被爆后的1951年5与1日去世,在其生命的最后5年里,永井隆基于自身的被爆经历完成著作10余部,其作品中表达的作者对原子弹爆炸事件以及对战争的思想认识对长崎乃至日本的战后意识重塑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在我国文学研究界对永井隆十分陌生,笔者认为通过对永井隆文学中思想意识的深入研究,可以对战后日本的思想意识研究起到有益作用。

永井隆原是长崎医科大学物理治疗科副教授。1945年8月9日11时2分,被称为“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距爆心半径500米范围内的人有近半数当场死亡,而此时正在距离爆心300~700米范围内的学校进行学生指导的永井隆身负重伤但得以生还。在经过简单包扎后随即迅速投入到救援中。《长崎的钟》是永井隆基于自身的被爆经历,辅以物理学者的理性认知,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的。作品主要记录了原子弹爆炸瞬间、爆炸后的长崎,可以说《长崎的钟》是一部了解原子弹爆炸后悲惨世界的档案。《长崎的钟》并非描写人与自然的典型生态文学作品,但作品于不自觉中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生态观,且其思想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了非同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长崎的钟》这部作品进行论说是有必要的。

二.满目疮痍下的家园意识与生态整体观、联系观的冲突

在现代启蒙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凭借理性可以创造科学神话,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随着人类自认为对自然的掌控力不断加强,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之后却将自然的恩惠反之变为破坏自然的武器加以施用。为了人类一方的己利,具有大规模生态破坏性的新型战争武器被不断研制并投入到战争中。这种武器被人类错误利用之后,必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性影响,战争区会成为生态灾难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化为灰烬。

“就在刚刚之前,窗下还是成片的紫色波浪的坂本町、岩川町、滨口町去哪里了?刚刚还冒着白烟的工场怎么不见了?那被茂盛的新绿覆盖的稻佐山岂不是变成了红褐的秃山?树也好草也罢,那些夏天应有的绿色岂不是一片不剩的全部消失了?啊啊、地球上什么也没有了!”“商业街变成了瓦砾的沙滩、住宅区只剩下了一些石块,田野光秃秃的、林地燃烧着、森林里的巨木像一排排火柴棍一样倒在地上,满目荒凉,看不到一个活着的,哪怕是一只狗。”被爆之后的浦上地区(长崎地区名称——笔者注)俨然是一片死灰的世界,就在一瞬间,熟悉的家园不复存在,触目所及,尸横遍野,一幅人间地狱的惨状。在“被爆之前”的开篇中,作者写道“昭和二十年八月九日的太阳从往日一样平常的金比罗山之上悄然露出,美丽的浦上迎来了最后的早上。”在被爆后的“原子弹威力”一章中开头写道“八月十日的太阳从往日一样平常的金比罗山之上悄然露出,然而迎接它的不是美丽的浦上,是一片灰烬的浦上。不再是活气的小镇,而且死寂的山丘。”从“美丽的浦上”到“死寂的山丘”,作者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家园环境遭受毁灭之后的凄惨感情。永井隆通过环境描写,真实客观的将原子弹爆炸后的悲惨景象表露于文字之间。

原子弹爆炸的影响不仅在于物理环境遭毁灭、自然植被遭破坏的直接影响,还对人类自身造成持续性的间接破坏作用。就像书中有一段描寫到,被爆后当人将割完的稻草背回家后第二天人的皮肤开始溃烂;又或是对一年后的记录,即使经过风吹经过雨刷“一年后的现在仍然有少量(辐射)残留,虽然微弱仍然在不断放射”。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努力都旨在提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 但同时也暗藏着反噬自己的种子。[4]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将自然的恩惠加以自私的错误利用,最终只会招致自然的摒弃。原子弹爆炸这一人类自导自演的悲剧是否会再次重演?只有看人类是否能看清自己在自然界的角色与定位。

然而面对给家园环境、给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子弹,永井隆是矛盾的。当作为物理学者的永井隆得知造成这一切毁灭性破坏的是原子弹时,他写道这是“科学的胜利,祖国的败北”“物理学者的欢喜,日本人的悲叹”。原子的成功应用,是“物理学的学理结晶”,虽然被原子弹所伤,但“能够感到在悲叹、愤慨、遗憾的心底,对新的真理探求的本能开始攒动”。这显然是有悖于生态整体主义的言论,体现了作为现代主义崇拜者的科学至上主义与作为世间人所感悟到的生态伦理主义的冲突。在小说最后与儿子诚一和女儿茅乃的谈话中,作者写到今后将进入幸福的“原子力时代”,虽然同时也表达了对原子力双刃性的担忧,但他始终站在人类制高点上,没能将自然整体观、联系观纳入到思想观念之中,未能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科学至上主义进行反思,可以说,永井隆在满目疮痍下流露的家园意识中包含了反生态主义的思想观。

三.哀鸿遍野后的反战发声与生态和谐观的差异

“生态危机不但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5]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和谐与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态的健康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的产生即是一种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导致。因此当论及原爆作品,其中对战争的认识观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经历了人间地狱般的原子弹爆炸事件后,作者永井隆意识到了和平的珍贵。“人类啊,不要再计划战争了,因为原子弹的存在,战争只是人类在自相残杀啊。在这片原子野上哭泣的浦上人向世界高呼。停止战争吧。遵从爱的戒律让我们达成协议吧。浦上人伏在这片死灰之中向神祈祷。让这浦上成为世界上最后的原子野吧。和平的钟声一直持续。”《长崎的钟》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引起了空前的反响。在1949年1月出版之际,《长崎的钟》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长崎的钟”随即成为“和平”“反战”的代名词。可以说,《长崎的钟》为长崎地区和平意识的构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永井隆在这部作品中的反战诉求是有严重缺陷的,他的反原爆反战呼吁是对悲惨现实表象的一种规避,并没有对背后根本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永井隆不仅是一名物理学者医学者,同时也是天主教徒。在作品中,永井隆将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的发生归为“神的意志”,是“神的试炼”,神选择了“浦上”这片最为干净的地区作为献礼,以此来使因人类的错误导致的罪恶战争终结;将原爆中去世的人们(主要指浦上地区的天主教信徒)视为献给神的纯洁燔祭,并称他们是“不用经历战败痛苦的幸福羔羊”;而原爆中幸存下来的人们还将继续接受不断的试炼。

永井隆对原子弹爆炸的认识言论或许是出于坚定的神圣信仰,但他将战爭的责任、原爆事件的原因简单划一的归于“神的意志”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宗教说。正如日本著名评论家黑古一夫所说“正如政治学、历史学中教育的那样,不能以这种只能说是自虐性的信仰告白的方式来处理。”[6]永井隆的宗教性归因方式使得当时社会的焦点偏离了问题实质,不去探究这场空前灾难的原因的同时,选择不去反省这场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破坏性战争发起的源头,它既免除了原子弹投下者美国的加害责任,同时也免除了为了己国之利发起这场大规模战争的日本的加害责任。可以说这是一种一刀切式的、逃避性的选择。表面看是为了达到一种和解,实质上是逃避责任、拒绝反思。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是反和谐的。从生态角度出发,为了生态系统的和谐永续发展,彻底的反战发声应是理性的、协调的、考虑到与他者关系的产物,并有勇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而不应该是逃避的,漠视的,有利害关系偏向选择的结果。

四.总结

“生态批评不仅仅要探讨描写自然的作品,不仅仅要张扬生态意识,还要批判反生态的思想、文化、发展政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推动人类的思想文化的变革——朝着有利于生态整体持续存在的方向变革。”[7]《长崎的钟》虽然为后世记录了真实的被爆惨状,为我们思考原子弹武器、乃至战争对生态破坏的可怕程度,为促使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可否认的有益作用。但永井隆在作品里表达的观念是违背生态整体性、联系性、和谐性的。为了避免生态危机的出现,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明辨错误的生态观并予以纠正。

注 释

[1]刘霞.日本核文学研究综述[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3卷第4期

[2]水田九二八郎.原爆を読む[M].講談社.1972年版.第33页

[3]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4]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5]鲁枢元.生态哲学: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J].鄱阳湖学报.2019年第1期

[6]黒古一夫.原爆は文学にどう描かれてきたか[M].八朔社2005年版.第28页

[7]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项目基金: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生态文学研究——以“核文学”为中心,项目编号:18G086.

(作者介绍:项莹莹,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
动物资本与垃圾动物:纪录片的救赎与希望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