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效为本教育理念下3T教学法的探索
——以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

2020-04-15

关键词:文学理论概论课程设计

王 丹

文学概论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该课程旨在讲述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为学生开展文学实践活动(创作和接受)、文学研究活动(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将来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思维的基本方式方法。

什么是文学理论?从学科认定的角度看,“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1]2。从学科归属的角度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2]3。从微观角度看,“文学理论是一套关于人类的文学活动现象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对象与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密切相关”,包括“人的审美活动、言语活动,以及情绪、情感、信仰、憧憬等个人化的、变动不居的诸多因素”。[3]1笔者认为,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文学活动,文学理论的任务是对文学本质、作家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发生发展等问题做出解释。实践中,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几乎都是按照上述几大任务来建构课程体系、完成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梳理和阐释的。

文学理论历史悠久,中国和西方分别可以追溯至先秦和古希腊。在漫长的理论发展史中,“众多概念、范畴日积月累,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术语”,文学理论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事实、文学经验的概括,还包含着相当程度的理论思辨”。[4]337文学概论课程的专业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和授课的难度,本文试图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整体性的探索。

和很多理论课程的教学一样,文学概论课程一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理论知识的系统化、通俗化上面,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消化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先行确定教学内容,继而选择教学方法,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听讲、理解、记忆。事实证明,这种课程设计思维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所有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作为知识而存在,学生无法与理论进行对话,无法通过理论的学习与文学理论家进行对话。换言之,学生学习到的是死的理论知识,仅限于应付考试。教师授课的一板一眼、课程知识的深奥晦涩,使得文学概论课显得“面目可憎”。

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思维方向,将传统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习”这一模式顺序倒转,以学生学习需要为目标,继而思考教学方法,最终确定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效必然会显著提升。事实上,这种课程设计思维体现的就是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最早提倡OBE的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巴迪认为:“成效为本教育是指围绕着所有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都能获得成功而必不可少的要素,清晰地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物。这意味着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能做什么,然后组织课程、教学以及评估,从而确保这种学习行为最终发生。学到什么以及是否学到比什么时候学和如何学更重要。”[5]

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的很多州推行,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采用了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来管理教学。2005年,香港已有8所高等院校逐步采用了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保证了香港高校在推行四年制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总体来看,香港地区大学成效为本的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为目标,分层级实现目标;(2)以权变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学习经历;(3)细化指向能力发展的课程学习目标,便于评估;(4)为课程达到育人目标提供质量保证,保证院校颁授的学术资格。[6]

图1 成效为本教学的运行流程

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蓝澧铨教授认为,成效为本教学的具体运作流程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来设定目标和预期的学习成效,由此来设定与学习目标接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考试中注重评价反馈,最终使学生获得实质的学习成效。(图1)(1)参见蓝澧铨教授的“广东海洋大学教师香港中文大学学习班”授课课件《高等教育学习活动之探索》。

蓝澧铨教授成效为本教学运作流程的核心是中间的菱形图示,最顶端的学生学习需要和最底端的实际学习成效可以看作成效为本教学运作核心流程的“前言”和“结语”——“前言”是前提性的,规定了学习的目标和成效;“结语”是总结性的,对照前言的目标是否实现。因此,成效为本教学法的实现过程,也可以简化为图2。[7]

图2 成效为本教学简图

此简化图示清晰地勾勒出成效为本教学的过程,缺陷在于忽视了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双向互动,使教学过程呈现为单向的、不可逆的线性过程。而且,缺少一个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纳入在内的综合性的评价反馈机制,这样,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结合就大打折扣。因为,成效为本教育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是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秉承杜威 “以儿童为中心” 的教育思想,西方建构主义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国学者对西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有吸收、有扬弃,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8]。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效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运作流程对文学概论课程具有的启示在于: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这门课上有什么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可能包括下列情况:(1)有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想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理论问题;(2)想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取一个理论视角;(3)想对文学理论有个大致的了解;(4)仅仅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其次,明确学生学习需要之后,我们可以预计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习需要一一相对,学习成效可能包括这样几种情况:(1)形成理论探讨文章;(2)形成毕业论文雏形;(3)完成高水平试卷;(4)完成基本水平试卷。再次,分类型设定与学习目标接轨的课程设计,设计能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的教学与学习的各类型活动,包括资源的利用(教科书的书目和数目、文献阅读的书目和数目),针对系列理论话题的研讨会,对历年文学理论毕业论文的分析,针对规定教材的考试题目解析,等等。最后,制定特定的考试或评估办法,设计与每项教学成果匹配的评估方式,包括论文、考试等形式,最终检测实质的学习成效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对应程度。

在上述教学流程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十分重要。首先,教师(Teacher)可以以调查问卷、私下交流等方式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继而设定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分组设置。其次,每个小组(Team)的课程设计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包括理论问题的探讨范围、学术论文话题的选择、对各章内容进行问题提炼和回答等),小组内部完成成员任务划分和任务计划时间安排。再次,每次课先由各个小组进行汇报,小组和小组之间、教师和小组之间对汇报内容进行讨论(Talk),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要对各个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记录,作为平时考核成绩。最后,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由教师打分和小组成员打分构成(为避免平均主义和老好人主义,每个成员将教师给分拿出20%来重新分配,完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打分)。期末考核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共同构成学生总成绩。Teacher,Team,Talk,我们不妨称之为“3T教学法”。

3T教学法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师探明学生的学习需要,预设学生的学习成效,完成对学生的分组设置,在倾听学生意见的同时做好不同小组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在完全知情和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明确了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成效,学生所在小组的课程设计方案是学生主观意愿和教师意志的结合,学生完成小组内部学习任务体现出主动学习和协同合作的品质,期末成绩包含小组成员的互相打分使学生在课程评价考核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显示出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尊重。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并不是割裂的,二者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都通过对话的方式连接起来(当然,最主要的对话体现在小组和教师之间就汇报内容的讨论)。二者彼此关联,深层互动,共同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探索。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兼顾学习过程和团队协作,具有合理性。

从理论上讲,成效为本教育理念下3T教学法的设想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中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改革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理念,由“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习”,倒转为“学生学习→怎样教→教什么”,即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改革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运行成效为本教学的流程,即在明确了学生学习需要之后,预计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分类型设置课程设计,制定特定的考试或评估办法,最终检测实质的学习成效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对应程度。再次,改革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3T教学法的使用。Teacher和Team以Talk的形式相互关联,在各个环节达成互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后,改革了文学概论课程的考核方法,由传统的“一刀切”“一卷定终身”,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不再仅仅由教师决定,而是既包含教师打分,又包含小组成员打分。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成效为本教育理念下3T教学法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学期、学时固定)和教学安排(班级、教室固定)情况下,可以预计学生的学习成效,但分类型设置课程设计和考核办法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前者涉及课时增多的问题,后者涉及教务处对考核方式的单一规定问题(要么是考试,要么是考核)。解决前者的办法是将课堂时间切分,分给不同小组一定的时间;解决后者的办法是和教务处沟通,在学生的考核方式上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困难可能会来自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全面推进成效为本教育理念下的3T教学法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的教师循序渐进(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在第一个授课学期,一方面选择部分章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学习;另一方面选择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成立学术研讨小组,以形成理论思考文章为目的。整体观察这两种选择并反思教学效果。第二个授课学期则全面完成对学生的分组设置,以3T教学法践行成效为本教育理念。

虽然存在困难,但文学概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体系中,文学概论课程十分重要。但不得不承认,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状态往往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即在教与学两方面的难度都比较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文学概论的课程内容多且杂”,“二则理论类课程缺乏作品讲读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也没有语言应用的直接实践性和操作性,再加之学生在中学阶段文学理论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文学概论课程望而生畏。[9]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本文提出的成效为本教育理念下的3T教学法,既有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理念,又有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方法。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是整体改革,即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整体的思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这种探索必将实现所有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又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度反思,完成教与学的互相促进。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概论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中国文论通史》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