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疑四创”式数学思维课堂的探究与实践

2020-04-14施浩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施浩妹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落实立德育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当下,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使其产生疑惑?如何一环一环地引导其解决疑惑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笔者从精心设疑、引导解疑、鼓励质疑、适当留疑这四方面展开探究、思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疑解疑,引导反思

数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自身的育人任务是什么?在我们的教学中为何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课下却忘了,教师觉得简单的,学生却觉得难,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却没有听懂,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掌握甚少.笔者认为根源是这样的课堂没有让学生产生探究解惑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之门没有被打开,他们体会太少,感悟太少,反思太少,又哪来提升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一说呢?那么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创设怎样的数学课堂,怎样去设疑、引疑、留疑,去勾起学生质疑,引发学生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呢?

一、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一)聚焦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来设疑、创设

高中数学概念课是每一章的第一节课,学生对新授知识充满神秘感,同时也伴随着陌生和畏惧.如果教师“轻概念,重练习”,急功近利地授予新知的概念,大容量地训练题目,就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感悟不足、认识不足、思辨不足,自然也就难以理解概念,再多的训练也只能停留在机械记忆与模仿的思维层次.缺少感悟和思辨的课堂,出现“无根”“低空飞行”的现象也就难免了,那么数学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知道问题可以激励思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故笔者设计了情境和问题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抽象能力.

如,在“集合”概念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1)请仿照下列叙述,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我来自朝晖中学.(2)将班里的同学按性别成A、B两组,你属于哪一组?(3)把毕业于同一个初中的同学分在一个组,编上编号,你属于哪一组?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容易感知.

问题2:刚刚这些问题中的“家庭”“学校”“男生”“女生”“毕业于朝晖中学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抽象生成“集合”的描述性概念.

概念出来后,紧接着提出问题3: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1)我国的直辖市,(2)我们教室里的桌子,(3)我们班的高个子男生,(4)大于100的数.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如,(3)中的高个子男生,何为高,这算确定的对象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又如,(4)大于100的数确定吗?无穷地列举下去,列得完吗?怎么办?

列举不完,冲突产生,刚好由此引到集合的表示方法,提出问题4:怎样用符号来表示集合呢?这样的问题串方式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也把集合概念由文字的描述性表达提升到了数学符号{x|p(x)}的抽象表达.

以问促思,以问促辨,在数学概念课的探究新知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从“疑惑”到“思疑”再到“发现”的过程,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聚焦相似问题,利用形同质异来设疑、创设

数学课堂自然离不开例题的精选,好的例题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研究“形不同而质同”也就是通性通法,达到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的,也要让学生看到另一面“形同而质不同”,利用相似相近问题,培养学生差异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类比和分析能力.

笔者的教学课堂中,对题目的挑选,都是仔细研究对比后才给出的,不是单纯地为做题而做题.比如,有这样三道题:① 已知不等式mx2-2x-m+1≤0,此不等式对任意x∈12,2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② 已知不等式mx2-2x-m+1≤0,此不等式对任意x∈12,2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③ 已知不等式mx2-2x-m+1≤0,若存在x∈12,2使不等式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m”变“x”,“任意”变“存在”几字之差,如此相似的问题,到底有何差异,好奇心会引发学生仔细掂量,认真剖析.又如,有这样两道题:① 在等比数列{an}中,a3,a9是方程3x2-11x+9=0的根,则a6的值为.② 在等比数列{an}中,a4,a8是方程3x2-11x+9=0的两根,则a6的值为.对这两道题,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会是一样的均为±3,但结果为一对一错,这也是十分神奇的,为何会这样?答案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

设置这样相似度极高的题组,目的是有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不能太狭隘,而要仔细品味题目的差异,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研究问题,有利于提升他们类比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相似问题的创设也容易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思维,让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二、引导解疑,创造思维空间

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轻能力”的现象嚴重,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顺着自己的解题思路一讲到底,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将思维拓展开来,哪怕是错误的、不完整的思维,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勇于放手,要让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点拨者、引导者,这样可以衍生出更多精彩.笔者在一次导数的复习课中,出现了意外情况,就干脆让它变成了一节开放课堂.

(一)笔者原始设计

题目 已知函数f(x)=lnx-a(x-1)x+1,若函数f(x)在(0,+∞)上为单调递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笔者的预设是希望学生能利用“导函数的符号与原函数单调性之间的关系”将此问题转化为一个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最终用“参变分离”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二)实际课堂呈现

事实上,很多学生做到“x2+2x-2ax+1≥0恒成立即可”时,想不到参变分离,都想到二次函数去了,想从二次函数的角度去解决它.学生1:“只要Δ=a2-2a≤0就可以了.”学生2附和说:“对,这个方法好!快!”(随之其他学生也开始频频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笔者并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切断学生的思维,而是提问到:“真的是这样的吗?二次函数我们可是很熟悉的啊,初中就学了,高中它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你们都同意1同学吗?没别的想法了?”

学生2开始反驳:“知道了,这个Δ≤0的条件太苛刻了,这里只要x∈(0,+∞)就可以了.都对x∈R恒成立了.”(其他学生也开始感悟到,的确如此)笔者似懂非懂地点评:“嗯,的确如此,那应该如何继续呢?这要考查你们对二次函数学得扎不扎实了.”笔者顺其自然,让他们继续讨论争论下去,最终答案出来了,然而探究并没有结束.笔者继续提问:两种方法哪种好呢?

此时,学生齐刷刷回答第一种方法参变分离好,因为无须分类讨论.

笔者立刻给出变式:“那如果真的是x2+2x-2ax+1≥0对x∈R恒成立呢?”

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讨论后发现此题也可以用之前的两种思路,明白了方法不是永远某一种好,要因题而异.

(三)教学总结反思

这节课违背了教师的原始计划,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约束,成为开放的课堂,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足够“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发挥、去推理.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笔者只需围绕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放教学,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疑,一波刚落,一波又起,达到了很好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需要这样的开放课堂,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闸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鼓励质疑,创新思维培养

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教材不是权威,教师也不是权威,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学生可以掌握教师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学生也可以超越教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和质疑,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不断地富有创新性,不断地超越自身.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质疑型问题,聚焦错题、错法,引导学生辨析、质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一)质疑同学,互相切磋

比如,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x>0,求4x+9x2的最小值.笔者收罗学生的两种解法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1:因为4x+9x2=x+3x+9x2≥33x·3x·9x2=9,所以4x+9x2的最小值为9.

学生2:因为4x+9x2=2x+2x+9x2≥332x·2x·9x2=3336,所以4x+9x2的最小值为3336.

两种解法的结果不同,到底哪名同学正确?部分附和学生1,部分附和学生2,但都说不出另一种解法为何错?在质疑、批判中,引導学生辨析、讨论.

终于有学生做出评判了:学生1一定错,如果可以拆成“x”与“3x”,那一定也可以拆成“0.5x”与“2.5x”,这样的话,答案太多了,一定是只能拆成一样的“2x”与“2x”.

其他同学开始点头同意,答案是出来了,那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继续探究思考,最终想到基本不等式有个极易忽视的东西“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

(二)质疑教师,增强自信

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若函数f(sinx)=cosx+π3,求fcosπ3的值.资料给出的答案是“0”,笔者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也没有意识到它是道错题,做出的答案也是“0”,然而在试卷讲评中,有学生质疑了笔者,同时也质疑了参考资料的答案,该生说他用两种解法,解出来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法1:fcosπ3=fsinπ6=cosπ6+π3=0.

法2:fcosπ3=fsin5π6=cos5π6+π3=-32.

展示后,所有同学都说:“对,对,对,应该是两解.”然而提出疑惑的学生说:“我总觉得哪里不对,虽然fsinπ6,fsin5π6 形式不一样,但实质上都是f12,是‘一个值啊,怎么会出来‘两个不一样的结果呢?”因为笔者自己做题时也欠考虑了,做出了和参考答案一样的答案,所以在学生讨论、争论的时候思维也没有停止,脑子飞速转动,正是因为这个“一个”“两个”的点醒,笔者意识到题目本身出错了,它根本就称不上“函数”二字,它不符合“函数”概念中的“任意”“唯一”,于是顺势诱导:“对啊,怎么会一对二呢?”个别程度好的学生立马条件反射:“一对二?函数怎么会一对二,它根本不是函数,题目本身就是一道错题!”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错误题目”,教师本身也会犯错,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去质疑、去批判,找到问题所在、原因所在,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作为教师,也可以制造这样的质疑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挑战你、质疑你,聚焦错题错法,引导学生面对权威,敢于批判质疑,最终将“错点”变为“亮点”,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维的严密性,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适当留疑,创造能力提升

罗增儒教授说过:“问题一旦获解,就立刻产生感情上的满足,忽视解题后的再思考,恰好也就错过了提高的机会.”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一位教师而言,更要成为学生反思的引领者,不能就题讲题,不能课上完就结束了.笔者喜欢在习题讲评时,留有疑问,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探究,深入思考,去挖掘题目背后更多的东西,喜欢在上完课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空白,考查学生课堂有没有领悟透,让学生在留有的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提升创造能力.

(一)题后留疑拓展,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

在一次作业讲评时,有“已知向量a=(2,λ),b=(3,-4),且a·b的夹角为钝角,求λ的取值范围”这样一道填空题,不少学生都做出答案λ>32来了,但是答案对,未必思维就严密.所以笔者让一名答案对的学生讲了他的思路,果然该学生只考虑了一头,忽略了cosθ>-1这个条件.但由于这道题目中向量a与b不会出现反向共线的情况,所以学生们漏掉这一头还是做出来了正确答案.但当时笔者并没有指出该学生错在何处,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变式:那如果a=(-2,λ),b=(3,-4),答案又如何?好多学生觉得一样,都没有动笔的意愿.直到学生1:“做出来了,答案是λ>-32.”学生2:“我也是这个答案.”笔者不动声色,在黑板上写下答案为λ>-32且λ≠83为止,大家才觉得诧异,勾起了好奇心,开始探究讨论,发现其实应该满足-1-16-4λ54+λ2>-1(3λ+8)2>0λ≠-83,答案总算做出来了,有更好的解法吗?最后学生想到其实挖掉cosθ=-1即可.但笔者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何作业本上的题目你们漏考虑了,依然会对呢?继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果夹角变为锐角又如何?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讲题方式,让学生养成对题目进行再思考的习惯,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更大的发展.

(二)课后留疑反思,提升创造能力

再看错题:若函数f(sinx)=cosx+π3,求fcosπ3 的值.虽然当时程度好的学生明白它不符合函数概念,但是由于函数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初接触时,很多学生就觉得难,既然此处出现了,就该巩固加深一下,但是已经下课,所以笔者就布置了任务:“个别同学已经看到这是一道错题,但很多同学还很迷茫,今天的作业之一就是继续去思考这道题目,把它彻底想清楚弄明白,不可以模棱两可.”笔者自己回去也重新整理了思路.其实本质上,利用换元法,令sinx=t,则y=cosarcsint+π3,可以看到这不是一个函数,但由于学生并没有学过反三角函数,所以笔者在学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出了一道类似题:若函数f(sinx)=cosx,求f(cosx).类比上次的解法,根据“形”去演变:

法1:f(cosx)=fsinπ2-x=cosπ2-x=sinx.

法2:f(cosx)=fsinπ2+x=cosπ2+x=-sinx.

但如果从“数”去研究,换元法解法如下:令sinx=t,则cosx=±1-t2,所以对应关系是f(t)=±1-t2,它没有满足对任意的t,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所以它不是函数,这是一道错题.为了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此题,笔者还举了以下简单化的例子:

例1 若映射f:|x|→x+1,求f(|2|),f(|-2|)的值.

例2 若函数f(|x|)=|x|+1,求f(|2|),f(|-2|),f(2)的值.

在例1中,单纯从“形”来看,|2|与|-2|是不同的元素,而f(2)也毫无意义,而在例2中,f(|2|),f(|-2|),f(2)三个值是一样的.为了检测效果,笔者还留了两道作业题:

题1:若函数f(sinx)=cos2x,求f(cosx).

题2:若函数f(sinx+cosx)=sinxcosx,求f(cos30°).

对试卷中的一道题目,笔者为何要花大力气去备课、去讲解,一方面,是这个知识点导致的,函数本身是难点,依据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原来课下教师还在仔细研究这道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不能课堂一结束,自己的探究就结束,要不断反思总结,只要自己还有疑点,那就要有一探到底、一究到底的精神.教师要为学生养成反思品质做好榜样,要让反思成为课堂的一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分析总结、反思问题、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在反思中获得成长,提高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从而让学生再创造.

数学是“思维”学科,学科有其特色,教学必然也有其特色,育人目标必然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从而达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对教师而言,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课堂,思考如何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更好地以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教师要让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的乐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1]沈良.试论“知识探究思维”路径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通报,2017(10):18-22.

[2]胡云飞.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探究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J].数学通报,2017(11):33-36.

[3]彭清峰.做好课堂反思 促进学生发展[J].数学通讯,2017(22):15-18.

[4]魏仁洪.优化课堂问题 培养创新能力[J].数学通讯,2017(22):24-25.

[5]马俊.数“形”结合莫用错 基本概念显本质[J].数学通讯,2017(22):36-38.

[6]王峰.文化立意:当今数学高考的风向标[J].中学数学教学,2017(6):54-57.

[7]赵丰华.培養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几个课堂实例[J].数学教学,2017(10):8-10.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