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视觉艺术创建美术课程多样化学习环境

2020-04-13徐佳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学习环境核心素养

徐佳

【摘  要】  当下,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设趣味情境,通过表演、游戏等教学实践,落实美术学科的特质。趣味、丰富的学习环境打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求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视觉艺术来创建美术课程的多样化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感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从而使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

【关键词】  视觉艺术;学习环境;核心素养

从国内外艺术教育标准中可以看出,视觉艺术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与学习环境和社会的联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能运用想象力和空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故此,国内外名校选择相应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等作为艺术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我们在学校完全可以应用视觉艺术的理念、技能和作品,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空间进行设计和改造,创设有趣、创意的多样化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自由表达,不断提升艺术素养。

一、发掘多样化学习环境资源优势,丰富美术育人内涵

现代美术教学中,多样化学习环境的打造有利于丰富育人内涵。多样化学习环境正如近年来提出的物型文化相契合,它是对环境的聚焦和提升,也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探索新的维度,构建新的路径。基于核心素养,美术多样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教学环境创新意识的养成,能够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究中生成“艺术场域”的文化内涵及课程特征。

多样化美术学习环境的资源打造能够充分弥补常规教室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不管是模仿专业的艺术类场馆,还是博物馆、园林等其他类的环境,每一创设的环境都是凸显文化的与人资源。模仿艺术类场馆的布置以及作品的展出,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视觉艺术,形成多维度的视觉艺术体验,提升视觉艺术的专业素养。同时,创设具有历史、人文性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具有较强的优势。打造此类优质的育人资源、创意的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补充和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美术教学是在学校管理、课时设置、教学经费等严格规定下执行的。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多样化的美术学习环境难以创设,尤其是艺术类场馆的创设更是难上加难。在无法克服以上制约的前提下,学校的美术专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生活环境中所包含的美术或文化资源,寻找其中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技能,采用环境的形式进行固态化,把艺术文化、作品等装饰在教室中,除了平常教学,还能通过书画展、主题创作比赛活动来促进美术文化内涵发展的目标。

二、应用视觉艺术理念,创设多样化美术学习环境

1.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目前,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各项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学科也是如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利于增强教学与学科资源的相互联系,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环境,增加美术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为美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何利用美术资源,创建美术课程多样化学习的环境,是美术课程建设中的新问题。

以苏少版《老人与儿童》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探究,抓住老人与儿童的不同特征,学习表现老人与儿童的泥人创作技法,引导学生不断练习人物造型的能力,促进他们艺术创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视觉感知、分辨能力。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地方资源,寻找老一辈传统的捏泥人做法,模拟创设泥人馆场景,也请学生将家中的可能有的素材带到教室进行装饰,让环境变成教学的最直观的课程资源。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体验,制作老人、儿童不同神态的作品,同时让学生了解、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捏泥人的精湛工艺。

2.优化美术视觉,满足审美需要。在艺术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在创设丰富的环境中不断接受着视觉熏陶,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已经一步步成为了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大多数教育专家和专职教师所认同。老师们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中,运用视觉艺术的理念和材料创设丰富的场景资源,让学生在独特的艺术场景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

以苏美版《看戏》为例,教材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戏曲”图文材料,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戏曲演绎的剪影与同龄人丰富的艺术作品。圖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了不同戏曲,台上台下的各类表演;同龄人的作品则展示了孩子们利用水墨、剪纸、水彩等各种媒材创作的作品。上课前,教师还制作精美的课件,将京剧、川剧、昆曲、黄梅戏等不同戏曲的资料,如历史文化、音频、视频等资源补充到教学中,以此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展示,观看“戏曲”的相关影像,认识各种戏曲文化,再说说自己了解的戏曲及其特点,了解各种戏曲名段、人物的造型、性格等特点,使学生获得充足的知识,对学生起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喜欢、合适的方法对感兴趣的戏曲片段、人物或者看戏时的场景进行创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京剧、川剧等传统戏曲有所了解,对于各地方戏曲以及曲目中的人物造型、服装特点有一定的知识掌握,也能够准确地抓住台上台下不同人物的表情、身形等特征。

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基于学生审美培养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的有效条件之一。在视觉艺术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参与到发现、探究、实践中,他们也会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产生更有创造性的理解,为美术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打造美术环境,提高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教学环境是指满足学生美术学习的客观条件,且包含视、听、触等感觉及情感的综合性因素,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来创建的生动、温馨、丰富、新颖的学习环境。不过,很多教师认为,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创建并不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学习环境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独特要求,教师的教学智慧往往体现在能否将教学环节设计与学习、生活中可利用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材料,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利用巧妙设计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苏少版《罐和壶》一课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作品图片进行欣赏,透过欣赏感受古今中外的器皿文化,同时了解罐和壶的外形、色彩、质地等特征,并引导学生能够分析各种罐和壶的功能,充分感悟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笔者在本课教学时,将课堂移至学校的陶泥馆,在上课前,笔者已经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陶泥馆中布置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精美的罐和壶的实物,平常创作的作品以及使用的工具,如泥刀、抹布、水罐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看陶,欣赏从古到今各位大师的作品,以及部分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触陶,引导学生通过触觉深刻感受陶和瓷的质感、纹理的区别;评陶,让学生能够根据他们不同的质感进行相应的评价;制陶,让学生尝试制作罐和壶;赏陶,将课堂上制作好的作品陈列在馆内,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并制作精美的电子相册,以期达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应用视觉艺术创建美术课程多样化学习环境是美术学科有效教育的策略之一。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通过环境的打造来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在强化审美教育功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党亚芳.新形势下儿童美术教学中视觉思维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54-155.

[2]徐磊.视觉思维:让儿童民间美术创作从传承走向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213-214.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学习环境核心素养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爱“拼”有奇迹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