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课堂活动设计的思考

2020-04-13王静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生活动思考语文教学

王静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将学生放置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创新课堂活动、加大训练力度以及基于学生学情和文本体式来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本文主要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活动;思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师依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方式依旧比较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提高。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基于这一点展开对语文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好学生课堂活动的前提——深入研读教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和研究文本,才能够充分挖掘其中所存在的各种教学素材,并充分应用,进而使语文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这也是设计好学生课堂活动的关键和前提。

教师应该如何实现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细读教材。所谓的细读教材,就是研究分析课文中的词语。词语为组成文本的最小单位,认真解析和咀嚼词语,才能够更加充分且全面地分析文本。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题目,即题目当中的“小”字,作者为什么会用“小”字来修饰珊迪呢?有学生回答道:“是因为珊迪本来就是个小孩,所以用‘小字修饰。”也有学生回答道:“是因为珊迪十分瘦小,因此别人都叫她小珊迪。”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了评价:“是的,之所以叫做小珊迪,以上两种原因都有,但是其实还有另外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当中,珊迪的地位十分渺小,经常被人忽视,不仅是穷人,还是孤儿;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虽然珊迪很不起眼、身材瘦小,但是他的精神形象十分高大,具有十分伟大的灵魂。”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当中的词语展开细读,可以使学生掌握之前可能被忽视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能够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尽管是一些毫不起眼的词语,但是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这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十分有意义。

此外,在教材的研读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研读。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视角:

第一,从读者的视角进行研读。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地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文本的阅读当中产生共鸣。教师更需要帮助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独特魅力。

第二,从作者的视角进行研读。一篇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固然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但是,要想真正使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寓意,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等问题。此外,学生还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理解文章。

第三,從课程视角进行研读。教学文本不局限于教学内容,针对教材的研读,应该与教学课程相结合,即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来进行文本的研读。例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目的来研读文本,如音律学习的素材、朗读练习的素材、作文写作的素材等等。

二、以独特的角度、训练的力度来设计课堂活动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大多数时候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和督促,比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才会去找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长期如此,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且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无法提升。

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必然需要改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内容、深入思考、掌握课堂之外的语文知识等,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课堂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一定的趣味性,以独特的角度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纸船与风筝》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首先引导学生使用温婉的语调朗读《纸船与风筝》,再引导学生充满柔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最后引导学生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进行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可以在细节之处实现较高立意的朗读活动目标。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开始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艺术性进行鉴赏,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艺术情境中。

这种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丰富性、趣味性,与传统的呆板机械的教学活动大相径庭,而且其教学理念十分先进,教学角度较为新颖。再如《一分钟》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评价这篇课文当中的人物,感受人物形象;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课文情境,并进行朗诵想象;第三个环节,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阅读后的感受一一写下来。通过这种由感知到感受,最后到感悟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更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根据文本体式和学情,设计不同种类的学习活动

要想实现更加科学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需要结合文本的类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设计,针对性的设计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更具有目的性。例如在教学诗歌《小儿垂钓》时,笔者主要采用朗读和品析两个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这篇诗歌当中的诗意的情境实现诗意的教学活动。下述为教学活动:活动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当中词句的力度和朗读过程当中的长度;活动二,品析诗句的高度;活动三,朗读出这首诗歌的情感。这三次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学生的朗读技巧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需要考虑到文本的体式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此外,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热忱,教师也需要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还能够训练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要可以设计以下几类活动:朗读背诵活动、阅读分析活动、鉴赏品析活动、课堂交流活动、探究创造活动、读写活动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这几类活动的融入贯穿,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营造一个更加专注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实现高效的语言知识积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建健.讲题:从“备题”开始——浅谈语文教师讲题能力的发展[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

[2]刘晓慧.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育路径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9(12).

猜你喜欢

学生活动思考语文教学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学生活动对教学的影响
医学院校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