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年级数学学困生计算能力水平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0-04-13曹杰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学困生小学数学

曹杰

【摘  要】  对于学困生来说,运算能力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拦路虎。很多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犯了许多错误,丢了很多分。本文主要分析了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研究了有关计算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计算能力

学生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学生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否快速地找到简捷的运算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当中,对学困生的计算能力更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培养,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运算能力的价值和意义

运算教学主要有三大重要的意义。第一,运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较为典型的就是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因此运算能力也是个体在群体中生活所需要掌握的一项必备能力。第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今后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具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第三,运算能力在数学学科中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又是一项必备的工具,比如地理、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学习。

二、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的具体方法

1.强化算理概念理解,认清本质

在接触到有关算理的概念和公式时,一定要学会认清概念和公式的本质。要知道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知道这个概念讲述的是什么内容。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算理的过程中,节约了这部分概念理解和公式理解的时间,而注重学生算理的计算,概念和公式的学习转换为在课下进行背记,正是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导致很多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例如《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年了,小明总共收到了259元的压岁钱。他非常想买一辆智能小车,在商店查询之后,发现这辆智能小车的价钱是456元。请问小明还需要准备多少钱才能购买这辆智能小车呢?”这就需要计算456-259的值。这道计算题涉及到退位计算。两、三位数的减法法则是:当两个数相减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退一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字合起来,继续减。一开始看概念,很多同学都是一头雾水,因此需要开展探究活动。我们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式子呢?在相减的时候首先减的是个位,6能够减9吗?我们学过十以内的加减法,显然是不可以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个位上的数字变大呢?这时我们需要向十位借一个一。十位上的一就表示个位上的十。借了一个一之后个位上现在就是16,16-9=7,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了。在十位上借了一个一,那么十位上的数字就需要减去一,也就是我们说的退位。十位和百位之间的计算也可以借鉴个位和十位之间的计算。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就很好地理解了两、三位数加减法的本质。

2.展示常见计算错误,提高认识

为了避免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犯错误,教师可以事先整理出同学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在课堂教学时把这些错误拿出来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出错的原因,避免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犯相同的错误。

以“两、三位数的加减法”为例,在小数乘法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就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没有对齐。有的同学不是向左挪了一位,就是向右挪了一位。老师可以展示两个错误的例子,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类错题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导致的。只要提高重视程度就能够有效避免。有的同学在计算时,向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借了一,但最后又忘记退一,得出来的答案就会和正确答案有差异。还有的同学十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得不够熟练,那么计算2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出现问题。以乘法为例,有的同学在计算乘法中还会用错乘法口诀,这就是九九乘法表背记不熟练的表现,那么在课下就需要多多背记。在除法的计算中,由于乘法计算掌握得不熟练,那么九九乘法表的逆应用就会出现问题。在示错教学中,老师不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同学们经常会犯的错误,而是把这一个错例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思考是否正确。如果认为这道题错误,则需要同学们给出相关的原因。如果同学们能够表述到点上,就说明同学们对乘除法的掌握比较到位。这也是从根本上降低同学们的出错率。在实践中,对于老师经常强调、反复强调的点,同学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比较高。这说明示错教学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良好计算习惯,提高正确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同学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同学也会因为书写不规范而导致计算出错,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计算之前一定要读懂题目中的要求。有的时候题目中会给一些无用的信息,目的就是为了迷惑学生。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数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题,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式计算。其次,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计算级别的运算,那么就要让学生牢记计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话,那么就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则需要先计算二级运算,再计算一级运算。如果有括号的话,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算习惯,就是记得检验。很多同学做完题目之后都不喜欢检验,认为检验是一项非常浪费时间的工作。其实不是如此,只需要花一点点的時间再过一遍,再检查一遍,就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何乐而不为呢?

4.重视算理习题训练,熟练应用

课堂学习之后还需要进行课下巩固。要想提高自己的算力能力,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习题训练能够帮助同学们巩固相关的计算法则和计算规律,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正确结果。

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算式题目。第一种,直接计算得出结果。5×4=,3×9=,5×6=,7×4=,3×5=,4×9=……第二种,列式计算。3个5相加,和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2和6相加得到多少?3和7相乘得到多少?第三种,解决问题。在一个笼子里装了5只鸡,那么4个笼子一共装了几只鸡呢?一间屋子里有4只小狗,3间屋子总共有多少只小狗呢?已知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两米,东东从第一棵树跑到了第五棵树,那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呢?这些都是有关二年级算题的常见习题。同学们训练完成之后还要及时总结,总结自己出错的原因,分清楚外因和内因。如果是自己粗心大意看错了题目或者是漏掉了数字,这是属于外因,下次再计算时要更加细心和专注。如果是自己相关计算法则背记不熟练,计算公式掌握得不熟练的话,就属于内因。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反省,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在课下一定要认真地完成作业,这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经历完成作业、修改作业、反思作业这三个步骤。二年级学生的自制力一般比较差,老师可以动员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保证作业的完成效果。

总之,老师在进行算理教学中要设置阶段性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分层次进行落实,使数学教学有计划、有规律地开展。同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算理,能否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重学生的运算速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学困生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