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之以学情,变之以教法

2020-04-13柳钱勇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情导学学案

柳钱勇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需要始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积极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够把握好学情,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才能始终服务于学生。

课程改革中关注学情,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必要前提。所以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确保学习能力提高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一、把握“学情”,精心设计学案

一位专家说过:“我们要引导学生到我们想让他们去的地方,就必须知道,他现在到底在哪里。”许多教师学案设计往往着眼点只在于文本内容和手中的教参,而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对认识课内知识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时的哪方面情感?这些问题,教师不能仅仅从知识内容出发作出简单的推测,必须全面地分析班级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

1.备好学案,了解学生,确定目标内容。在集体备学案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未知的知识、想知的知识,并且结合学生平时的活动情况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精心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流程。

五年级年级组在制定《小桥流水人家》的学习目标时,有教师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这个目标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随处可见,学生都有丰富的经历,朗读课文时学生肯定会有强烈的共鸣。”于是备课组把学习目标改为“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生活学写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同时,教师设计了“小桥·流水·人家——我的家乡”仿写环节,安排学生拍摄生活周边的景物,仿写片段。

2.用好导学单,梳理学情,做好二次备课。教师根据学案设计,在抓住重难点、破解疑点上编制合适的导学单。教师在课前下发导学单,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在上课前随机抽学习小组批改导学单,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及时改变策略,再次对设计的学案进行调整,完成二次备课。

如我们对学生完成导学单提出了以下要求:(1)学生应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三遍、标自然段。(2)针对词语对照表,在课本中画出所需要學习的词语,将其读三遍,针对读音不准的地方,结合课文读一读。(3)学生应自学生字,给课文中所有的生字,标上拼音,并且用田字格将生字用自己的方式来写,并且对其进行组词。(略读课文省去)(4)独立完成导学单。(5)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小问号,有不懂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写在课后。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导学单,教师提早发现学生的学情,调整随后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样避免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二、分析“学情”,关注学习状态

在教育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努力认知,做到知之深才能教导出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在教学中较为顺利,哪些地方在教学中遇到了一定阻碍,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教学困难程度有多大,教师都要对其进行改变。进入课堂学习后,教师沿着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线路,在学习小组的展示、个人点评、质疑活动中把握学习状态。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参与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1.参与小组合作,掌握学情。当文本的重难点需要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也绝不能“袖手旁观”,应走进学习小组,以交流者的身份参与探究,一方面可以指导小组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学情,掌握学习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

例如学习《窃读记》时,学习小组围绕“读一读写作者窃读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进行合作交流。各小组开始分工朗读,然后进行讨论。我来到“智慧”小组,参与交流。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是一个聪明、机智、爱读书的孩子,但其中一个学生却说作者是个很不文明、爱占小便宜的孩子。针对这个“意外收获”,我并没有在小组中马上点评,而是让他们小组讨论,同时在其他学习小组中我也留意到个别学生也有类似看法。随后的小组展示中,我特意让那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意见,并请组长汇报了他们学习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能根据文本中的句子来说明作者家中并不富裕,我也“顺学而导”出示了准备好的关于林海音的介绍。诊断学情的目的就是针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要想追求精彩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教师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实现师生交往、交流、对话、互动、共同发展,形成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2.观察个体学生,洞悉学情。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规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状态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不同的课堂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应对课堂进行高度关注,有效地对学生学情进行诊断。教师不仅要通过观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以及点评质疑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疑问和困惑,还应该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调节、改变、控制教学进程。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状态,并且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课堂资源的利用效果。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如课堂注意力的不集中、理解角度不同、体会程度差别,造成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有差距,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师生、生生课堂交流问答过程中,仔细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回答是否有依据,语言是否规范来诊断学生的学情,然后以学定教、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

教师只有全面掌握学情,依据学情科学而艺术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始终视学情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才会塑造出爱学语文、会学语文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情导学学案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比例尺(一)”导学案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