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蓝光照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2020-04-08付立华韩传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疸蓝光胆红素

付立华 韩传英

(1 新疆塔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疆 塔城 834700;2 新疆塔城市二工镇卫生院,新疆 塔城 834700)

新生儿黄疸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机体内胆红素过多,引起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无法正常排出体外[1],从而引起患者眼睛巩膜、黏膜及皮肤出现发黄的现象,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容易导致新生儿智力及听力受损,甚至新生儿死亡,一般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5~7 d后逐渐消退,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2]。蓝光是运用425~475 nm波长的蓝光患儿皮肤裸露部分,使得患儿血肿的非结合胆红素变为水溶性异构体,达到细胞结合异变的效果,而结构异构体可不经过肝脏,直接经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内[3]。蓝光照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创伤小、疗效明确、操作简单等优势,其包括间歇蓝光照射及持续蓝光照射两种治疗方式,两种方法会对新生儿黄疸产生影响[4],因此本文分析了两种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以期为新生儿黄疸患儿选择合适的蓝光照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6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315例,女248例,日龄范围为4~19 d,平均日龄为(12.9±3.1)d,体质量范围为2.4~4.1 kg,平均体质量为(3.2±0.8)kg,病程范围为3~15 d,平均病程为(11.4±2.8)d,其中足月儿418例,早产儿145例。纳入标准:足月儿的血清总胆红素>220.6 μmol/L,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255 μmol/L,足月儿在出生后24 h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出生后48h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排除先天性畸形者、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者及胆道闭锁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A组(285例)及B组(278例),每组患儿的性别、平均日龄、平均体质量、平均病程、新生儿是否足月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见表1。

1.2 方法:A组患儿采用连续蓝光照射的方法,在新生儿保育箱内置入一组平行蓝光灯,维持保育箱温度为28~32 ℃,维持保温箱内正常的空气湿度,每天连续照射12~16 h,每天一次;注意事项:照射时帮助患儿体内补充水分,以保持患儿机体水分正常,同时遮挡患儿的眼部、生殖器部位,以防对其造成损害;B组患儿采用间断蓝光照射的方法,每天照射8h,每次间隔2 h,患儿注意事项同A组。两组患儿均治疗4~8 d为1个疗程,蓝光照射时均给予退黄、保肝药物。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s)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②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患儿全身皮肤黏膜黄疸消失且伴随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降低正常水平为显效;患儿部分皮肤黏膜黄疸消退且部分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下降明显为有效;患儿黄疸无消退且伴随症状未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无下降甚至更为严重为无效;③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对比: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A组总有效率为88.1%,B组为93.1%,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B组为16.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对比(±s,μmol/L)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对比(±s,μmol/L)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A组对比,#P<0.05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因新生儿新陈代谢出现异常,导致患儿血清中的胆红素异常升高的一种疾病,其包括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若不能及时给予相关治疗,病情严重者会遗留神经系统经,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近年来,蓝光照射已逐渐应用到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连续蓝光照射及间断蓝光照射均可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本文分析了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5]。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表明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更为安全有效,主要是由于间断蓝光照射时,多采用短时多次照射的方式,会降低患儿机体的耐光性,从而降低了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患儿体内的总胆红素水平。本研究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文样本量少有关,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与连续蓝光照射相比,间断蓝光照射可更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黄疸蓝光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