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4-07黄强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案例区域核心

黄强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地理学科质量提升的核心(关键)。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科质量,本文重点从地理教学实践过程入手,简述了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

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養是地理学科质量提升的核心(关键)。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科质量,作者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视角浅谈几点看法。

一、人地协调观的渗透途径

(1)地理知识学习中渗透。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基础。地理教材中,有很多主题鲜明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解读,不仅能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利于正确人地观念的形成。例如:“小鸟的悲哀”揭示人类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又如“小草的哀求”揭示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造成退化和荒漠化。

(2)地理技能训练中渗透。地理技能包括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分析和应用地理图表的技能,绘图技能,图文转化技能等。例如:在学习“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时,可让学生动手绘出“三北”防护林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3)地理能力培养中渗透。地理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可让学生收集重庆市近20年常住人口数量、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绿化面积等数据,分析重庆市近20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人地观念的有效渗透。

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1)提升探究地理成因的能力。地理成因的探究是学生掌握区域内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键,不仅有利于重点的学习、难点的突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区域动态发展。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景观的形成。地处低纬(赤道)→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沛→湿热气候→茂密的森林。通过分析,学生对刚果盆地湿热气候及区域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

(2)掌握区域比较的方法。比较法是认识地理事物差异性常见的思维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可使学生明确研究区域的差异性,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研究区域的认识,培养区域认知素养。例如,在进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特征差异性”的教学时,可通过列表,学生自主填充表格,强化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农田类型、粮食作物等方面差异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三大自然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

三、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1)通过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教师作为导演,通过设置问题,学生思考、探索,最后解答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部分知识时,可由教师设问,冬天的早上,在窗户上放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那么这些热气飘向哪个方向(屋内还是屋外)?为什么?通过这种现象,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开始积极探索,再引导他们交流讨论。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学生思路,运用物理、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猜测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通过设计和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事件或情节中,从而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解决地理问题。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基本采用的是案例教学。例如,铁路建设以南昆铁路、京九线为例,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森林开发保护以亚马孙平原为例,流域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产业转移以珠三角为例等等。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既可以是宏观角度,也可以是微观角度,既可以选自教材教辅,也可以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

(3)通过实验教学方式。地理实验法运用在地理教学中,可将学生的感性认知变为理性思维,将宏观事物微观化,将自然界需要很长时间变化的事物快速展现,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例如,将沙子堆成小山,然后向其浇水,来模拟冲积扇平原的形成,演示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构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可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及能力。例如,对某典型河段的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能让学生深刻的掌握河流水文水系方面的特征,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河漫滩、冲积扇、凹凸岸等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2)提升社会调查能力。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社会调查也是地理实践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及选择”时,可让学生到武隆白马工业园区进行调查,通过合作设计方案,搜寻该工业区相关信息,进而参与调查;并对相关问题及成因作出简要解释,并提出可行性措施。

(3)提升模拟实验能力。地理模拟实验是使用一定器材和设备,将所学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变化过程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例如,模拟实验“植被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利用细沙、真草皮等材料,进行模拟、对比分析。

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个视角着手之外,还包括教师的精心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工作,还包括高效务实的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还包括设置具有良性竞争的学生评比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怡,白墨.浅议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地理教育,2017(增刊):18-19.

[2]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0(24):65.

[3] 何昊文,白煤.地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浅探[J].地理教育,2017(增刊):18-19.

[4]李云娇,白舟.浅议区域认知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地理教育,2017(增刊):98-99.

[5]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6-10.

猜你喜欢

案例区域核心
样板案例
分割区域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擦桌子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区域发展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