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去来兮辞》之生存与志趣关系教学法探析

2020-04-07崔岩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志趣境遇归隐

崔岩

摘要:《归去来兮辞》凭借怡情的田园风与作者陶渊明率性而决绝的归隐志趣,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吟的名篇。其中,涉及作者自身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的问题,也以经典的代表性入围“生命”文学之列。其所谓“选择”和“境遇”,系乎生存与志趣二者,此也历来为至情至性之人百思而不得解的矛盾难题。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生存与志趣教学法

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绝不是教师以聚拢化的视野,单纯地讲解教材呈现的文本,而应联系其前因后果、作者的经历与创作心境,更全面、更准确地解读文本,以及调整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格局。对应《归去来兮辞》一文,便是以正文“归隐之初怡然生活”为中心,牵乎其“为何归隐”之前,连乎其“归隐后整个晚年身心状态”之后。依此得出,“生存与志趣”为最大的生命境遇和选择问题。

一、志趣屈于生存——冲突中自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当人完成学业,且具备独立经济能力时,便应脱离原生家庭,谋事而自养,以求得生存与立足。但对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一定志趣与抱负的人而言,如若所谋之事或从事的环境有悖于理想,便会出现生存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在人本主义科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表现为人最低与最高需求层次之间的对立。这也便是《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陶渊明在文章小序里提及的“临生存困境,便违己出仕”,是志趣屈于生存的选择,而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便是生存与志趣关系教学的第一步。

在教学中,如笔者先让学生初读文章的小序,回答《归去来兮辞》创作的原因,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得出“因辞官顺遂心愿”。随之,“既然不愿当官,当初又为何要选择出仕”这个问题便被提出。在学生重读小序后,便能够理清作者“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生平之志”,理解作者是因為家庭贫寒无以生存,才选择违己出仕,从而感受作者矛盾和压抑的心境与艰难的人生境遇。

二、志趣胜于生存——随心中自由

当生存与志趣二者相冲突时,作者遵从志趣的最终选择,以及其对此后生活心境的描述与反思,这让学生对生命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是一剂强劲的思想良药,这是本文关乎生存与志趣话题教学的第二步。

在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完文章后,笔者向学生介绍:“陶渊明在几十年仕途生涯之末明白自身属性,遂归隐。文中所述其归隐之初的生活状态与心境是怎样的?谈谈你关于生活的看法。”有的学生回答:“文中字字传递着归隐生活的惬意,传递归隐顺意的满足,尤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句话给人深深的感触。生命的形式应该是自由的,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压抑而不如意的生活状态是在浪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体验。”可见,这样的提问方向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内化的反思与思想的提升。

三、志趣生存平衡——选择的后果

人生任何一种选择都影响着生命的行进方向,当遵从志趣和心意的力量压倒实际生存的问题时,人们便要面对选择的结果,这对学生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项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对作者选择后结果的补充与对学生真正的指导便成为此文生存与志趣关系教学的重点。

如笔者向学生展示了陶渊明作于归隐时的《杂诗》(其八)一诗,他“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字字充满生活的心酸。同时,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陶渊明隐居三年,家中遇大火,被迫迁居,引出“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诗句。在此之后,笔者便让学生将该状况与作者惬意归隐初期生活进行对比,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悟道:“屈于生存的选择需要承受违背意志的压抑,而从于志趣的选择也需要承受生活的艰辛。因此,得失平等,两者能够得以平衡的关键,在于自己对自身最想要东西的权衡。”此时,笔者便引入了一段著名主持人何炅曾经说过的话:“要想得到你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但是放弃了你就不要抱怨。”这句话给予了学生无限体会的空间。

北宋欧阳修评:“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言便以其涉及的高度化生命选择问题为参考,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理想素材。

参考文献:

[1]肖峰旭.《归去来兮辞》的张力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

[2]许永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来”字应怎样解释[J].韩山师专学报,1994,(2).

[3]张学成,李桂奎.《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J].九江师专学报,2000,(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志趣境遇归隐
重阳有感
天宫院
夕阳晚秋
“zhi”趣盎然话数学
浅谈儿童钢琴弹奏“三趣”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