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指近中节皮肤缺损

2020-04-03任建国周超云陈奇念孙圳龚明彬余晓辉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掌骨小指手背

任建国,周超云,陈奇念,孙圳,龚明彬,余晓辉

(黔江创友骨科医院 骨二科,重庆 409000)

小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深层组织外露,不能直接植皮,临床上修复方法较少,往往采用邻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游离皮瓣等方法[1-3],但这些方法损伤主要血管或手术难度大、风险高。2015年4月-2019年5月,我们应用手背尺侧皮瓣修复小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术后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6~58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碾轧伤2例,电锯伤6例,机器绞伤4例,皮肤坏死2例。右侧6例,左侧8例。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4.0 cm×2.5 cm。均伴有深层组织外露。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上臂气压止血带下进行,彻底清创,伴有骨折者先行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有指动脉、神经及肌腱损伤者Ⅰ期修复。根据皮肤缺损面积设计皮瓣的大小及形状。以第5掌骨尺背侧为轴线,第5掌骨头颈处为旋转点,切取面积近端可至豌豆骨,远端至第5掌骨颈处,两侧距轴心线2.0 cm左右,最大切取面积约6.0 cm×4.0 cm。按设计先切开皮瓣近端,找到尺动脉腕背支并切断结扎,同时可携带尺神经手背支小指尺侧分支[4],一并从深筋膜层由近端向远端游离,注意保护腱膜,使蒂部保留宽约1.0 cm的筋膜,分离蒂部至第5掌骨头颈处,保护小指尺侧动脉背侧支,吻合经明道旋转皮瓣覆盖创面间断缝合[5],携带的尺神经手背支与创面内指神经或指背神经接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取前臂内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2 结果

本组1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术后第2天颜色稍暗,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换药、松解缝线等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相似,无臃肿,耐磨性良好,两点辨别觉 8~12 mm(图 1-4)。

图1 术前创面

图2 术后创面

图3 术后1周创面

图4 术后2个月随访

3 讨论

3.1应用解剖学基础

尺动脉腕背支是豌豆骨近侧约4.0 cm处的尺动脉分出的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的延续[6],与尺神经背侧支伴行,沿途发出分支营养手背尺侧皮肤,形成第5掌骨尺背侧血管链,在第5掌骨颈平面与小指尺侧动脉背侧支吻合。皮瓣内含尺神经手背支,周围伴行微细动脉(滋养血管),并相互吻合构成血管链,保证皮瓣的可靠血供。皮瓣的静脉回流有浅、深两组,浅层为皮下静脉网形成,深层为皮支血管的伴行静脉。

3.2手术的优缺点

优点:⑴供区与受区皮肤颜色、质地相近,皮瓣厚度适中,一般不需Ⅱ期整形;⑵皮瓣携带尺神经手背支分支,与受区神经接合后远期可恢复皮瓣感觉;⑶皮瓣切取时不牺牲主要血管神经;⑷皮瓣切取在同一手术视野,手术操作简单,血管较恒定,皮瓣供血可靠,成活率高;⑸手术简单,不需吻合血管及二次断蒂,便于推广,符合创面修复原则。缺点:⑴损伤尺神经手背支分支,小指尺背侧感觉减退;⑵皮瓣供区位置暴露,术后瘢痕影响手部外观;⑶皮瓣转移距离有限,仅适用于小指近中节及环指近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3.3手术注意事项

⑴皮瓣设计面积约大于创面20%[7],皮瓣较长一边设计在血管轴心线上,有利于将血管神经包含在蒂部内,保证血管神经包含在蒂部中轴位;⑵切取皮瓣时,在肌腱腱膜表层切取,勿伤及腱周膜,防止影响术后皮瓣供区植皮成活;⑶蒂部携带宽约1.0 cm的筋膜,保证血供及静脉回流,皮瓣的形状可设计成“水滴”状,避免缝合后压迫蒂部,保证无张力缝合,同时在旋转血管蒂时,尽量避免呈锐角转移;⑷蒂部经明道转移至创面,在真皮下向两侧游离,切开关节位置皮肤时切口绕开关节,防止瘢痕影响关节活动;⑸切取皮瓣时不必切除尺神经手背支至环小指相对侧的分支,以减少对皮肤感觉的损伤;⑹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情况,一旦出现皮瓣暗红,有张力性水疱时,应加以处理,拆除蒂部张力高的缝线,松解皮瓣周围缝线,敷料包扎不宜过紧,可适当使用抗凝及抗血管痉挛药物。

猜你喜欢

掌骨小指手背
骨间背侧动脉筋膜瓣联合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手背创面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单纯第4掌骨短小症1例
降落伞(翻绳)
旋转手指操
洗手歌……
手指舞 《鱼儿鱼儿水中游》
雨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