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边上的餐桌:“阶层饮食”的多位思考

2020-03-31

画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宴会菜市场阶层

菜市场,密集的交易行为中隐藏着一个阶层(阶级)的秘密。每个市场的摊位都有不同的价格标准,临街的、外沿的、面对出入口等位置圈定了一个阶层消费圈的路线,每个区域划分的同时也规划了相对稳定的阶层群体,他们/她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并展开交易活动。当然,市场里也有一些漫无目的的漫游者,他们属于发现者,寻找最后的个人利益,性价比和一竿子买卖让他们愿意花费时间瞄准准备在市场打烊时候败退的商家。

这个经验得益于我多年逛菜市场,在菜市场里确定了个人某些社会认知和对抽象理论的现实确认。社会追求稳定的潜隐方法之一就是抹煞阶层差别,这有利于激发起更广泛的、人人在社会进程中都成为红利共享者的认同建构,从而保持了一种相对平静、稳定的社会关系。菜市场里的物价波动表象上是一个民生问题,但内核却是一个阶层分化与阶层重构的过程。最为简单的道理,在2019年岁末发生的现象级的“猪肉涨价”问题,直接地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跨年议论最多的问题就是物价与生活成本的讨论。如果某一天只有一部分人能吃得上猪肉的话,那么,阶层撕裂将带来结构性的震动。

从菜市场到餐桌,其实是一个社会行为的两个段落,是一次联动。购买和消耗、选择和呈现,每个阶层的算法直接作用于生存与日常,烹饪者(厨师)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个技术性的转换角色。厨师能够解决的是“物”的问题,他恰当地把“物”编程进入各自的系统和谱系,厨师的工作完成了对传统的认知以及对于饮食的伦理表述。只有当厨师的工作与社会活动(社交与宴会)及背后的利润联结后,在被重新情境化之后,其工作的阶层性也得以深化和彰显并成为一种象征。

食物具有激发情感的社会功能,共餐有利于确立良好的社群互动和社会关系,也是推进阶层认同的有效方式(如乌镇的互联网大佬们的饭局,就是一个当下相当显著的实例),而像婚宴、满月宴或寿宴等,则是包罗了相当庞杂的阶层构成。举办宴会的主人家内在也有一个阶层身份,但处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认知中的此类宴会,还是让位于人伦纲常和其中的生命象征。宴会开始,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或许被开启,进食行为的社会性和食物的象征性被同时放大。那么,菜市场里的食材准备和购买成为了和目的性直接挂钩的行为,阶层性始终贯穿在每个环节。

本次策划该专题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家不同的工作以及背后潜在的角度和观念,探讨最为“日常化”的饮食背后的阶层分化以及在不同的系统中被观察和表现的结果。不同的文本拓展了食物、饮食的文化维度的同时,也驳接了进入艺术现场的通道。靳卫红对于文人化饮食的朴素认知及对食材进行笔墨语言的二次转化;邓洧卡通主义式的形象曲解与戏谑式的情景设置;于轶文对于底层饮食谱系的田野调查以及内在的阶层关怀;吴德灏自然主义式的创作方法与对能量转化的着迷,从消耗之物向经典主义的恒定之物的试探性行动;何翔宇剖析了味精的结构以及外置的文化意义。他们辨析度极高的个人实践开拓了主题的维度与可读性。

五位艺术家的工作在主题之下建立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模型,彼此之間相互构成了一种或然性和相互阐述的通道,恰恰说明了艺术的开放以及自由的思想实验对于自我的种种鼓舞。(孙晓枫)

猜你喜欢

宴会菜市场阶层
烦人的装修声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宴会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别客气
热闹的菜场
买菜记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菜市场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