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推学生自主实践的策略探究

2020-03-30许晓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许晓红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种生动、活动、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如何让学生想探究并且乐于探究呢?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的感受体会是:动之以情,保护探究之苗;巧妙诱导,激发探究之火;大胆实践,体验探究之乐。

关键词:动之以情;保护探究;巧妙诱导;激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2-0057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种生动、活动、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充分协调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成为活动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如何让学生想探究并且乐于探究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动之以情,保护探究之苗

儿童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能使学生在班级、在学校感到轻松自在、心情愉快,身体、心理、能力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反,则感到压抑苦闷,创造力被遏制,甚至抹杀。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保护每一棵幼苗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多一点微笑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体会到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教师。不论什么时候进课堂,不论课前发生了什么事,不论自己的心情如何,只要踏进教室,就应把微笑挂在脸上。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以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肯定;学生即使说错讲错了,给以微笑,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而对学生开小差,给以微笑,则是一种提醒,一种批评。微笑使人愉悦,微笑使人放松,微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 多一次表扬

每个人都爱听好话,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更何况是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呢?表扬也是最好的鼓励。所以,在课堂上,笔者常用到表扬。例:“你真行。”“你真聪明,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发言有独到之处。”这样的表扬话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也许表扬过后,学生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但笔者想这有何不好?学生陶醉在喜悦中,生动活泼、无所顾忌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拿起“表扬”的武器,让每个学生都“获奖”,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轻松活泼发展。

3. 多一絲爱护

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密切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相反,阻止或压抑他们的创造性,就会使探索活动受挫,不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对世界充满了渴望。上课时,当学到一些新的内容,学生自然会表现得好奇、好问、好谈。他们有时会如同打开的闸门,关不上口,有时会打断教师正常上课,问个不停:“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纸船真的能载重吗?”……对于学生的这种表现,教师不能简单的视为“无理取闹”,相反应特别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激起他们对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自由,这是学生创造和探究的沃土。

二 、巧妙诱导,激发探究之火

情感是良好的助推剂,但只有助推剂还不行,需要有真正的源动力。这就需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瞄准时机,巧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之火。

1. 精心设计,抓住儿童心理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好的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

根据四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笔者在执教《走进端午节》时,一开始设计了三个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谜语,果然,学生猜谜的兴趣一下子上来,顺利引出本课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拉近了端午节与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对端午节有初步的了解,紧接着笔者出示了一组关于端午习俗的图片,配上音乐,让他们初步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许至此,就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你最想了解关于端午节的什么?但笔者认为,仅激发探究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要落实到:苏州是端午节的主要传承地,每个苏州人身上都肩负着传承的责任。于是,笔者抛出问题:可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太重视过端午节,你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苏州的小学生,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脱口而出:了解习俗,体验习俗,传承习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本课研究目的所在,把学生的兴趣、感情、责任一步步地推向顶点。

2. 巧设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探索的源动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问,学生要敢于提问。教师的设问,有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奇思妙想,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迸发思维火花。比如,笔者上《纸船载重》这一课时。一开始抛出问题:“同学们,轮船可以载物载人,那么你们知道,小小的纸船也能载重吗?那么纸船能够承载多少东西多少重量?什么样的纸船承载的东西会更多呢?想不想知道?”“想!”几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纸船载重的欲望。“纸船真的能载重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开始了探究之旅。看,教师就是个点拨者,把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点燃起来了。

3. 大胆猜测,充分发挥想象

猜一猜,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手段。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当纸船完成时,笔者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觉得哪艘船承载的重量会最多?哪艘船承载的重量会最轻?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此时,笔者故意在课堂上留了一段空白,让他们进行争辩。因为伟大的创造都是从奇妙的设想开始的,此时的课堂尽管是嘈杂的,但正表明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们的碰撞越强烈,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会更加有利。

三、敢于实践,体验探究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好奇好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1. 参与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纸船载重》时,笔者问:要完成纸船载重实验,那么我们先要做什么呢?大家异口同声说:“先要把纸船做好。”纸船会做吗?怎么做呢?这就自然引入下一环节:做纸船。于是,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地做起纸船来。是的,要完成纸船实验,那就必须做纸船。纸船怎么做呢?有的学生会做,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不会做。于是,笔者先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制作,让会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做的学生,组内互帮互助。当学生很想做其他的船型时,笔者就根据他们的需要教了其他船型,切实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始终积极投入,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期间,组内学生相互比较,有的学生做的纸船漂亮,有的做的难看,质量比较差。寻找原因,發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是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

2. 深入实验,体验探索之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学习的生命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自由探索成了可能。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时要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进行实验。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学生才知哪只纸船承载重量的多,哪只纸船承载重量少,只有他们亲身探索才会记忆深刻。在这样实验探索过程中,学生也体会了探索之乐。

3. 积极思考,获得崭新发现

实验后期的思考是极其关键的,有了思考才会有新大陆的发现,实验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单单实验而不去思考,实验就浮于表面。学习就要刨根问底:为什么纸船承载的重量会不同?这到底跟什么有关?学生自己质疑,引发思索,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许跟船只的大小、质量,纸张的厚薄材质,船型的不同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探索重在参与,重在体验,重在思考。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行动是自主的,身心是愉快的。教师要动之以情,保护学生的探究之苗;巧妙诱导,激发学生的探究之火;学生大胆实践,充分体验探究之乐。学生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在玩中学,学中玩,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想境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助推学生飞行,放手实践,学生将会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安长丽.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15):44-4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