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平博物馆馆藏辽三彩

2020-03-29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20年0期
关键词:三彩建平县底径

张 微

内容提要:辽三彩是辽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通常以黄釉为主,绿釉、白釉为辅,绚丽多彩,造型各异,具有浓郁的契丹族风格和草原生活气息。建平博物馆馆藏辽三彩不仅数量多,且品类齐全,现予介绍供辽瓷学术界参考利用。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相邻,在辽代属中京道惠州辖境。据《辽史》记载:“惠州,惠和军,本唐归义州地,太祖俘汉民数。百户兔麡山下,创城居之,置州,属中京,统县一,惠和县。惠州及倚廓县惠和县,即今建平县建平镇八家子村(邹家湾屯)辽代城址。”1冯永谦:《辽宁地区辽代建置考述》,《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1期。因为邻近辽中京,因此建平境内的辽代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辽墓出土的众多的辽瓷精品中,辽三彩可谓一枝独秀,绚丽多彩。建平博物馆辽三彩藏品的数量与品类在国内北方诸省的市县(区)级博物馆里当首屈一指。并且多数系辽墓出土,有明确的出土时间地点,且有其他文物共出,具有珍贵的考古断代价值;其他征集入藏的三彩器,也因造型奇异,在已报道的辽三彩中较为鲜见,亦有其重要的收藏与研究的参考价值。下依年代顺序分别介绍于下,仅供辽瓷研究者参考利用。

一、辽墓出土的三彩器

1.三彩碟

1958年在建平县白家洼公社五家子辽墓出土。粉红陶胎,挂白粉衣,盘内底施绿、白、黄三彩,外壁施黄色半釉,下部露出白色化妆土,盘底露胎,口呈八曲花瓣式,圆唇,斜腹,平底。与花式口对应有八道水波纹凸棱。内底饰压水波纹和莲花纹,腹内壁压印牡丹花纹及莲花纹各四朵,相间排列。花朵间用压印波状纹相连接,白釉为地,配以黄釉花及绿釉叶相衬。外壁饰白釉,底部露胎,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呈三角形,釉色均匀2张桂凤:《朝阳博物馆藏的几件辽三彩》,《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17年。,色泽艳丽,口径13.7、高2.2、底径8.5厘米(图版七,1)。这件三彩碟与朝阳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相同。

2.三彩海棠盘

1975年8月在建平县白山公社新城道辽墓出土。淡红陶胎,挂白粉衣,盘内底施绿、白、黄三彩,口沿外壁有流釉痕,外壁未施釉露胎。口呈八曲花瓣式,宽平沿,内底印三朵花卉,衬以水波纹,宽平沿满印缠枝花纹。长25.2、宽15.4、高2、底径11.4~21.5厘米。

3.三彩供盒

1977年在建平县烧锅营子公社化匠沟辽墓出土。粉白陶胎,挂白粉衣、胎质粗硬。通体满施绿、黄釉。盒外壁近底处有流釉㾗,显露粉白胎。盒内口呈钵形满印黄釉,釉色均匀。上口沿处有两处疤痕。体呈八棱柱体。八棱八面,每面凸雕人物驯犬图一幅,四幅满印黄釉、四幅满印绿釉,相间配置。每幅图案凸雕一人一犬作驯犬图,衬以云朵与花卉,每幅图案构图各具特色,人与犬的神态刻画入微,栩栩如生。口外边为八边形,平底,底部为正八边形,其中一面有圆孔一处,内口径19.6、对边长22.5、对角线长23.9、高9.4厘米3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碧彩云天——辽代陶瓷》,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第114页。(图版六,3)。

4.三彩方盘

1981年6月在建平县小塘乡苏子沟辽墓出土。淡红胎,挂白粉衣,胎质粗硬,施白色化妆土。内壁着黄、绿、白三彩,外壁及底部均未施彩露胎。曲边花式方形敞口,斜直壁,方形平底。内底四边以宽凹槽为边饰,底部中央饰团状牡丹纹,四角饰以相同的三角形花叶纹相衬。四个斜壁纹饰相同,四角棱线为宽凹槽,每面中间以粗直线平分,两侧各饰一朵菱形牡丹花。四角棱线和粗直线两侧饰对称卷云纹。所有纹饰皆先模印,再涂黄釉、绿釉、白釉为地,釉彩不匀,常溢出纹饰范围。口径12.4、高2.2、底径7.9厘米,口沿稍残,并有裂纹一道(图版七,3)。

5.三彩圆盘

1982年10月在建平县陶土矿辽墓出土3件(1大2小),形制纹饰相同,现介绍较大的一件。淡红色胎,胎质疏松。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内壁施透明釉,阳纹印花。在印花纹处以红、绿釉交替点釉,口部及外腹部施黄釉、下腹及底部刷黄釉较薄。敞口,圆唇,浅斜腹,圈足。内壁饰繁密的印花纹饰。从上至下分为三层:第一层在口沿下,为四朵相同的折枝牡丹纹,一花两叶构成,彼此之间以双线短柱界格。第二层居中,亦为四朵折枝牡丹纹,一花两叶。第三层居碗底,为轮菊纹。所有纹饰均先模印,再涂黄、绿釉,白釉为地。口径24.5、高5.2、底径6厘米(图版七,2)。

6.三彩海棠盘

1985年7月在建平县小塘乡曹家窝卜辽墓出土。粉白色胎,腹内壁施黄釉,盘内底施黄、绿、白三彩,外壁黄色半釉,下部及底部露出白色化妆土,盘底露胎。八曲海棠式花口,宽平沿,浅腹,平底。宽平沿上饰绿釉连续缠枝花叶纹,内外沿均涂黄釉镶边,盘内饰三朵八角莲纹,旁边衬以水波纹。所有纹饰皆先模印,再涂黄、绿釉,莲心施黄釉,八角莲纹施绿釉,白釉水波纹为地。长29.8、宽12.2、底径11.5~24厘米(图1)。这件三彩海棠盘的形制与花纹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三彩海棠盘相同4刘增军:《翁牛特文物选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图1 三彩海棠盘

7.三彩方盘

1986年5月在建平县朱碌科辽墓出土。粉白胎,挂白粉灰,胎质粗硬。施白色化妆土。内壁及盘内底着黄、绿、白三彩,外壁施白釉、底部未施釉露胎,曲边花式方形敞口,斜直壁,方形平底。内底四边以宽凹槽为边饰,底部中央饰团状牡丹纹,四角饰以四只对飞的白色蝴蝶相衬,绿釉为地。四个斜壁的纹饰相同。四角棱线为宽凹槽,每面各饰三朵牡丹花,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呈三角形。釉色均匀,色泽艳丽。所有纹饰均先模印,再涂黄、白釉,绿釉为地。口径12.6、高2.9、底径8厘米(图2)。

8.三彩海棠盘

1991年7月在建平县孤山子乡下窑沟辽墓出土。残半,修复完整,粉红胎,胎质坚硬。盘内底施黄、绿、白三彩。外壁施黄釉、下部及底部未施釉,露胎。八曲海棠式花口,宽平沿浅腹,平底,宽平沿,上饰绿釉连续缠枝花叶纹,内外沿均涂黄釉镶边。盘内底中央饰一朵菊花,三支绿叶相衬,白釉为地。所有纹饰均先模印、再涂黄、绿、白三彩。长25.6、宽15、高2厘米(图3)。

图2 三彩方盘

图3 三彩海棠盘

9.三彩海棠盘

1994年5月在建平县八家乡平房兰园子辽墓出土。淡红色胎,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盘内底施黄、绿、白三彩,外壁施白色半釉,下部及底部露胎。八曲花瓣式口,宽平沿,浅腹平底,宽平沿上饰连续的缠枝花叶纹,盘内底饰三朵团状牡丹花,旁边衬以水波纹。所有纹饰皆先模印,再涂黄、绿釉,以黄釉为主,绿釉衬之,白釉为地。长26.3、宽14.6、高2.5、底径10.5~22厘米(图4)。

图4 三彩海棠盘

二、征集的三彩器

1.三彩提梁鸡冠壶

1991年9月由铁路派出所移交给建平县博物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粉红胎,胎质坚硬,通体施白釉,釉色均匀,但提梁及腹部偶有白釉脱落露出白色化妆土及粉红胎痕。圈足未施釉并遗有流釉痕。侈口,圆唇,高提梁,长圆腹,圈足外撇,体态修长,在细长颈部有一附加堆纹带。壶口一侧的腹部中间画一朵盛开的黄釉花卉,衬以绿叶点缀相配。口径4.4、高23.4、腹径12.7~14.5、底径7.4厘米(图版六,1)。

2.三彩方盘

1994年由黑水乡公安分局移交给建平县博物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基本完整,通体有裂纹两道。粉白胎,挂白粉衣,胎质粗硬,施白色化妆土。内壁及盘内底着黄、绿、白三彩。外壁施白釉,底部未施釉露胎。曲边花式方形敞口,斜直壁,方形平底。内底四边以宽凹槽为边饰,底部中央饰团状牡丹纹,四角饰以四只对飞的白色蝴蝶相衬,绿釉为地。四个斜壁的纹饰相同,四角棱线为宽凹槽,每面饰三朵牡丹花,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呈三角形。釉色均匀,色泽艳丽。所有纹饰均先模印,再涂黄、白釉,绿釉为地。口径12.4、高2.7、底径8厘米(图5)。

3.三彩碗

2008年12月征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粉红胎,胎质坚硬,内壁及碗底着黄、绿、白三彩。外壁施黄釉、釉不至底,碗外壁下部及圈足未施釉,露胎。有堆釉及流釉痕。敞口,圆唇,斜直腹较深,圈足底外撇。内壁及碗内底饰繁密的印花纹饰。从上至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在口沿下,中间施黄釉菱形纹,上下相间配以白釉及绿釉组成的三角纹相对应。第二层居中,黄釉为地印连续缠枝花叶纹。第三层居碗底中央,饰一朵牡丹花,花心为黄釉,花叶为绿釉,绿釉外饰一周白釉环绕并成为第二层与第三层的界格。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呈三角形,釉色均匀,色泽艳丽。口径10、高6.5、底径4厘米(图6)。

图5 三彩方盘

图6 三彩碗

4.三彩圆盘

2008年12月征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基本完整,残一三角口,粘复完整。粉红胎,胎质坚硬。内壁及盘底着黄、绿、白三彩。外壁及底部均施釉,露胎。曲边花式敞口,浅腹,平底。盘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呈三角形。内壁及盘底饰繁密的印花纹饰。从上至下可分三层:第一层在口沿下,施黄釉印一周10朵五角星形花卉。第二层居中,用白釉印三只卧兔。三只卧兔中间,相间饰三朵三叶花卉。第三层在盘中央饰黄釉,宽六边形框内饰白彩,不知什么图案,绿釉垂叶纹为地。口径16、高3、底径8厘米(图7)。

5.三彩划花碗

2009年12月由建平县沙海派出所移交建平县博物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粉红胎,胎质坚硬,挂白色化妆土,敞口,圆唇,深腹,圈足外撇。碗内壁及口沿均施绿釉,较均匀,碗内底中央画白釉牡丹花一朵,四周画绿釉花叶相衬,浅淡黄釉为地。有三个支钉痕呈三角形。碗外壁上部饰绿釉,下部及底部未施釉,露胎。口径17.8、高6.8、底径7.5厘米(图8)。

图7 三彩圆盘

图8 三彩划花碗

6.三彩埙

2010年10月征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乳白胎,胎质坚硬,通体呈扁圆形,由两半圆球捏合而成。顶部正中有一圆吹孔,一侧有一菱形吹孔。顶与腹下刻两道凹弦纹。平底内凹。通体饰黄、绿彩釉。以两道凹弦纹为界格,顶部满印卷草纹,腹部满饰连续缠枝花叶纹。腹下部近底处及底部未施釉,露乳白胎。腹部遗有流釉痕及剥落斑痕。腹径8、高6.2厘米(图9)。这件三彩埙与赤峰博物馆所藏1972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公社辽墓里出土的一件卷草纹球形器相似5刘冰:《赤峰博物馆文物典藏》,远方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图9 三彩埙

7.三彩枕

2010年5月征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乳白胎,胎质坚硬。体呈元宝形,枕面满施黄、绿釉,釉色均匀。枕分为两层:上面一层正中印一羊首,除双耳饰绿釉外,其余全涂土黄釉。两侧绿釉印卷草纹。下面一层两侧均用绿釉饰卷草纹。枕座的立面,均未施釉,露胎。长44、宽19.5、高14厘米(图版六,2)。

8.三彩虎形枕

2011年8月征集入藏,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粉红色胎,胎质坚硬,枕座为圆雕卧虎形,头西尾东呈伏卧状,双目圆睁,阔鼻大嘴利齿,刻划得栩栩如生。全身涂黄釉,仅鼻子施绿釉,四肢涂白釉。枕面外周一圈饰绿釉镶边,正中印绿釉走龙一只,头东尾西,头部上仰,双目圆睁,张口,前右腿向前迈起,前左腿弯曲后扬,龙尾竖立,全身呈奔腾跳跃状,显得苍劲有力,衬以四朵白釉飞云,黄釉为地。长21.8、宽12.4、高9.2厘米(图版五)。这件三彩虎形枕与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三彩卧虎枕十分相似6王晓宁、齐伟:《“铁骑帝国、契丹索迹”展览举要——兼谈博物馆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九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图版七。。

三、几点认识

(1)辽三彩器作为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向来为陶瓷学术界关注与重视。根据现有辽代纪年辽墓的资料,道宗大安五年(1089)的萧孝忠墓是出土辽三彩器最早的辽墓7雁羽:《锦西西孤山辽萧孝忠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2期。,迄今在辽代中期的墓里均未见出土三彩器,可见辽三彩器是辽代晚期才出现的,并且是判断辽墓分期与族属的主要依据之一。

(2)建平博物馆馆藏的辽三彩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这在北方诸省市县(区)博物馆的藏品中是首屈一指的。我们将馆藏的17件辽三彩器资料全部发表,目的是让考古资料大家共享,以期推动有关辽三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3)馆藏的辽三彩提梁鸡冠壶虽然是征集品,但属辽代真品无疑,为辽三彩及鸡冠壶的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4)关于三彩埙的定名,三彩埙是一种辽代乐器(吹奏器),出土多件,既有三彩器,也有绿釉或黄釉单色釉器,但名称不一,有称球形器的8刘冰:《赤峰博物馆典藏》,远方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也有称三彩人面纹砚滴的9张桂凤:《朝阳博物馆藏的几件辽三彩》,《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17年,图版六。,笔者以为还是应称三彩埙为妥。三彩埙较好地保留了中国埙所具有的古朴、厚重、典雅的音色,反映出契丹民族对中华民族乐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三彩建平县底径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乌海市三坝汉墓群发掘简报※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建平县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唐三彩”是哪三彩
巧借“三读”,写出”三彩”
建平县杂粮产业调研报告
中国三彩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概念问题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
三彩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