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杀之谜:杀人犯的脑内活动

2020-03-28林海

检察风云 2020年4期
关键词:睾丸素雷恩变态

林海

在英国,每年都会发生约600宗凶杀案。全球范围内,每小时有50人被杀。凶杀让我们既害怕又厌恶,但也让人好奇,到底人们为何会杀人?有些人是生来就是杀人犯,还是受到了环境的驱使?Davina Bristow执导的纪录片《谋杀之谜》走进杀人犯的内心世界,希望弄清为何有人会杀人,并寄望了解杀人动机,在将来某一天可以阻止谋杀的发生。

杀人犯天生就异于常人吗 

对于罪犯大脑的研究从19世纪就开始了。1871年11月,科学犯罪之父隆布罗索医生在研究臭名昭著的意大利盗贼比耶拉的头骨时发现,在他的头骨连接脊椎的地方,有一处明显的凹陷,与低等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相同。隆布罗索确信自己发现了犯罪者与非犯罪者大脑不同的证据,属于返祖现象。隆布罗索的判断是一个伟大想法的雏形:即犯罪者,特别是杀人犯,与我们其他人的大脑存在差异。他的研究用今天的标准看可能很可笑,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但这之后近一百年,人们才开始对谋杀犯的心理进行真正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脑部扫描仪诞生,心理学家终于可以精确检测出谋杀犯脑内活动情况了。纪录片中提到,首个扫描杀人犯大脑的研究是英国神经科学家艾德里安·雷恩医生进行的。一个名为唐塔·佩奇的罪犯,在年仅21岁时残暴地奸杀了24岁的佩顿·塔特希尔。受害者回家时撞见他在偷盗,二人发生了激烈的搏斗,之后佩顿试图自保并挣脱了出来,但凶手没有就此停手,他赶上去用刀不停地捅她,最终酿成惨案。

唐塔·佩奇为何如此残暴?雷恩医生扫描了他的大脑。雷恩医生在纪录片中解释道,一个正常非暴力的人的大脑,其扫描图通常呈现红色和黄色这样的暖色,代表大脑活动正常。而唐塔·佩奇的扫描图显示他的大脑活动异常,颜色多为冷色。通过扫描图可以看出,唐塔·佩奇的前额皮层功能比非暴力的正常人要弱许多。雷恩医生及其团队扫描了14名凶手的大脑,所有的扫描结果都显示出前额皮层功能较弱。前额皮层负责控制我们的情绪冲动。与此同时,雷恩医生还发现大脑的情绪制造中枢,例如产生攻击冲动情绪的杏仁核,在杀人犯脑内都过度活跃。由此看来,杀人犯的大脑似乎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同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正常人要弱。

纪录片采访了大卫·克鲁格。克鲁格是一名典型的连环杀人犯,与百分之九十的连环杀人犯相似,他呈现出精神变态的心理症状。年仅17岁时他残忍杀害了三名幼童,在杀死两名男孩后,他没有任何的愧疚,“很遗憾两个男孩死了,但我感觉自己成了神,拥有凌驾于凡人之上的神的权利。在扼杀孩子的时候,我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快感,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成就感”。显然大卫·克鲁格对他的受害者漠不关心,而这是精神变态的主要特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罗伯特·黑尔博士认为,精神变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缺乏同理心,不是说一般性的缺乏,而是基本对所有人都没有感情,对他人麻木不仁,也不会产生负疚感。这个连环杀人犯对自己杀死两男一女的行为发表的骇人发言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我当时没感到任何后悔或内疚,我只想追求数量上的平衡,我已经杀死了两个男孩,也许还应该杀个女孩。”

为了解为何这些连环杀人犯会如此缺乏同情心,罗伯特·黑尔教授开始研究精神变态者的大脑:“我们给实验对象看了一系列图片,其中有些图片是中性无害的,而有些是恐怖的,那些图片会使大部分人感到不适。”正常人看到暴力图片时,大脑扫描有一块红色区域,这意味着杏仁核很活跃;相比之下精神变态者的杏仁核基本没有活动。看到他人受苦时,杏仁核缺乏情感反应,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精神变态者对其受害人缺乏同理心。大脑扫描还显示,与应激型杀人犯不同的是,精神变态者的前额皮层工作正常,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但正是自我控制与毫无同情感的结合使他们尤其危险:他们可以精心策划袭击行动,且不会因同情受害者而产生丝毫犹豫。

杀人犯的大脑如何失去控制

根据这一系列研究,纪录片让观众们了解到,大脑中有两块区域,一块是产生情绪的,一块是控制情绪反应的,杀人凶手大脑中的这两块区域都工作异常。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进行了与这些失常相关的生化研究,他们试图了解,是否是内分泌的失调影响了杀人犯的大脑 。

首要且最明显的研究对象是雄性激素睾丸素。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康涅狄格州,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迈克尔·罗斯说,他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伤害女人的强烈而不可抑制的冲动,这种冲动来得毫无预兆且没有任何理由。经诊断,罗斯有远高于正常水平的睾丸素水平。为此,纪录片找到了心理学家詹姆斯·达布斯教授。他收集并檢验了上百名罪犯的唾液样本,发现具有较高睾丸素水平的狱囚更有可能发生暴力犯罪。不是所有睾丸素含量高的人都是凶手,但含量高确实更易导致暴力行为。纪录片还揭示了一项最新研究:提高普通男性的睾丸素水平,会使他们的杏仁核变得更活跃。这可以解释睾丸素与暴力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调查了另一种可能与凶杀相关的生化元素,那就是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对前额皮层功能起到重要作用。最早的线索来自于猴子实验。行为生物学家迪伊·希格利博士观察发现,低血清素的猴子会出现所谓的反社会行为,其他猴子不敢靠近这些猴子,因为它们会殴打别的猴子,或是会做出很不友好的举动。因此科学家们怀疑人类可能也是如此。

血清素可以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刹车机制,因此血清素较低的人可能会情绪失控。血清素水平越低,实施暴力的可能性就越大。神经科学家弗雷德古德温医生的这一发现是科学研究的转折点:会不会是低血清素含量导致人的杀戮行为?

纪录片中,迪翁·桑德斯残忍杀害年迈祖父母的行为,进一步证明了血清素与谋杀行为存在关联。在监狱里,迪翁的医生发现他的血清素含量超乎寻常得低,这就导致迪翁总是处在脾气失控的边缘,会突然采取放肆的暴力行为,甚至会杀人。

童年遭遇会让人变成杀人犯吗

杀人犯与普通人之间存在诸多生物性差异,但这些差异从何而来呢?是基因所致还是全由环境决定,他们是天生杀人狂,还是后天所致?

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几项实验。科学家们首先研究的是成长历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猴子实验证明了母爱对于幼猴的正常心理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这项实验颇具争议,科学家把一些幼年期的猴子置于孤立环境中达一年之久,所有这些小猴都表现出严重失常的状态。缺乏父母的关照,很明显影响了猴宝宝们的情感发育,而这在人类身上也同样适用。

另外,许多杀人犯都有着充满暴力而没有爱意的童年。1961年一项开创性实验解释了暴力对幼童产生的影响。一个四岁的儿童,第一次玩充气不倒翁玩具,他玩了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攻击玩具的想法。在实验中,工作人员安排孩子们观看一名成年人暴力攻击玩具的样子。这名四岁孩童不仅没有什么暴力倾向,而且从未学过拳击,但当孩子再次拿到不倒翁时,他不仅迫不及待地开始击打不倒翁,而且还出人意料地准确模仿他刚才看到的方式,这在当时是一项革命性的发现——见证暴力会导致孩童行为更暴力。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还发现,有的人可能是童年时期大脑受创,长大后成为杀人犯。耶鲁大学司法精神病学家桃乐茜·路易斯博士认为,这样的孩子多数有过被扔下楼梯,撞在墙上和被殴打的经历,因此他们的大脑受到损伤。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艾德里安·雷恩教授认为,前额皮层很脆弱,如果父母使劲地摇晃婴儿,婴儿的大脑就会在头颅内前后晃动,那么颅骨内的大脑会撞上颅骨坚硬的骨架部位,而大脑的前部,也就是前额皮质的部分就会受损——如前所述,这可能会让他们在长大后更具暴力倾向。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既然我们能深入地了解社会因素及生物因素与杀人行为之间复杂的关系,那么人们是否可以降低杀人犯再犯罪的风险 ,或是预防他们作案呢?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利用药品来治疗潛在杀人犯,降低他们犯案的风险。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可以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有效控制病情。药物治疗在与睾丸素相关的犯罪方面特别有效。

除了药物干预,科学家们还尝试使用心理学办法治疗杀人犯,这的确让许多罪犯减少了暴力行为,但是对精神变态的治疗却让人警惕。有案例显示心理疗法事实上让精神变态者病情更重。寄希望以生理心理治疗代替犯罪防控与刑罚,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睾丸素雷恩变态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散打冬训期间部分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
爱吃辣的男人性能力更强
母亲的惩罚
变态混凝土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有趣的惩罚
对一变态青年的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