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区情境的西溪湿地游客环境破坏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2020-03-28潘丽丽蒋祝雅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西溪草坪景区

潘丽丽 蒋祝雅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受到极大的挑战,诸如“乱扔垃圾”“采摘花朵”“涂鸦”等游客破坏环境的行为较为常见。虽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研究多集中在环境友好行为、亲环境行为等,对“环境破坏行为”多体现在早期对旅游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直接针对游客环境破坏行为及其治理的研究较少。

环境破坏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对社会环境或实质环境有所伤害的行为(Clark et al, 2009)。国外关于游客环境行为的研究以实证为主,主要从行为者环境态度(LIN, 2018)、利益(Bazerman, 1999)、道德(Fennell et al, 2007)等内部因素,以及环境设计(Abhishek, 2017)、景区设施(Abhishek et al, 2016)等外部因素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了探讨分析。国内关于环境破坏行为的研究侧重于成因和治理的分析。学者从游客道德、景区管理等不同角度分析了环境破坏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景区监控(刘椰滨, 2011)、政策约束(刘晓琴, 2015)、教育引导(周荣秀, 2009)等治理措施以减少环境破坏行为的产生,但治理措施实施较少。

公众环境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情境因素控制对治理环境行为具有实际效用。Guagnano 等(1995)在提出的ABC模型中指出在环境态度和情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产生环境行为。社会规范(Bamberget al, 2003)、政令法规(Imran, 2014)、物质诱因(Guagnano, 1995)、环境设施(De, 1990)等情境因素也被证明对个人的环境行为产生作用,旅游领域对情境因素和情境控制的关注较少。为此,本研究以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探索基于景区情境因素的游客环境破坏行为治理对策,对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天目山延伸段,是集农业湿地、城市湿地、人工湿地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并于2009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溪湿地作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以其天然的环境景观著称,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西溪湿地所遵循的发展原则,但随着到访游客增多,游客与景区环境的矛盾突出,践踏草坪、采摘植物、乱扔垃圾等环境破坏的行为亟需治理。

1.2 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景区情境因素和游客环境破坏行为两个部分,根据环境行为研究及旅游景区特性设计景区设施、景区氛围、自然环境、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政策5个方面的情境指标。根据文献研究及案例地实际观察记录设计乱扔垃圾、破坏景观、破坏陈列物、破坏动植物和践踏草坪5个方面的游客环境破坏行为相关题项,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7年3月25日至4月9日在西溪湿地公园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9,有效率89.83%。

2 结果与分析

2.1 游客环境破坏行为分析

以Liket五级量表进行评分,1~5代表行为从“极少”到“总是”的发生程度(表1)。各破坏行为发生频次均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环境破坏行为在西溪湿地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调查表明破坏景观类和践踏类环境行为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均值最高的为“与标志景观合照”(3.16),其次为“倚靠或触摸标志景观”(2.31)、“在草坪、花丛中间拍照”(2.27)、“在草坪上野餐、露营”(2.23)、“从小路两旁草坪抄近路”(2.16)、“坐在陈列桌椅上休息”(2.02),这些环境破坏行为发生率较高。而“采摘”“捕捞”“攀折”等行为均值分未达到2,发生频次较少。破坏景观类和践踏类环境行为发生概率相对高,“与标志性景观合照”的“经常”和“总是”发生的百分比达到41.7%。

2.2 景区情境评价结果

游客对西溪湿地景区情境的评价均值均大于3分,表明游客对景区情境的评价总体良好(表2)。其中游客对景区自然环境和景区氛围两类情境因素认同程度较高,反映了游客对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和轻松休闲氛围的认可和满意,尤其是“国家湿地公园”“自然环境” “悠闲氛围”得分在4分以上。游客对景区设施、服务质量和管理政策等开发属性的情境因素评价相对较低,其中“服务人员友好热情”一项均值最低,为3.34。

表1 西溪湿地游客环境破坏行为表征Table 1 Characterizations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Vandalism in Xixi Wetland

表2 景区情境评价结果Table 2 Evaluation Results of Scenic Situation

2.3 景区情境与游客环境破坏行为的相关性

从相关性来看(表3),“景区氛围”与游客乱扔垃圾行为、破坏动植物行为以及践踏草坪行为呈负相关;“自然环境”与乱扔垃圾、破坏陈列物、破坏动植物和践踏草坪呈负相关;“服务质量”与破坏景观和破坏动植物呈负相关;“管理政策”仅与乱扔垃圾呈负相关;而“景区设施”没有被证明与游客破坏环境行为相关。

3 基于情境控制视角的西溪湿地环境破坏行为治理对策

调查表明游客在西溪湿地游览过程中存在环境破坏行为,这些破坏行为与景区情境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景区情境因素的提升和完善对游客环境破坏行为进行调控。

3.1 加强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西溪湿地作为杭州的“城市之肺”,景区拥有数量丰富的湿地动植物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要素是湿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西溪湿地自身的环境特质会对游客乱扔垃圾、破坏陈列物、破坏动植物以及践踏草坪等环境破坏行为均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景区的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地方特质对游客的环境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增加游客的环保意识,从而减少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为此景区应加大对西溪湿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升湿地的主题自然要素,丰富湿地的动植物种类,使游客在感受西溪湿地自然环境要素美的同时,抑制自身破坏环境的行为。

表3 景区情境与游客环境破化行为相关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cenic Situation and Tourists'Environmental Vandalism

3.2 加强湿地公园的宣传力度

西溪湿地的国家公园属性在情境因素中的游客感知度最高,游客在出游之前对西溪湿地的资源属性具有高度评价,对其环境破坏行为具有极高的抑制作用,越是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越是激发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西溪湿地应通过各方面的宣传途径将西溪湿地的自然环境及其重要性展现给游客,如以西溪植物园、绿堤、莲花滩生态保护区、深潭口以及虾龙滩保护区为主题,拍摄高质量的湿地生态记录宣传片,并通过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推广,以使游客了解西溪湿地特有的自然生态,增加国际重要湿地、5A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级别属性的宣传,增加游客对西溪湿地环境及知名度的感知,以密切游客与景区自然环境的联系,加深对自然环境的依恋,通过地方感的树立抑制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率。

3.3 加强景区管理建设

管理政策与游客乱扔垃圾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如果景区管理水平较高,对游客乱扔垃圾行为有强制的政策约束,游客会自觉采取守章行为,乱扔垃圾的现象有所减少。针对游客乱扔垃圾的问题,需要景区展开标准化、监督化的控制管理,对于其他环境破坏行为,也有必要通过管理机制来有效约束游客。主要做法有:

(1)建立惩罚机制。针对游客乱扔垃圾等环境破坏行为,采取直接管制的方式,通过景区管理机制有效约束和引导游客。针对游客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行为,景区应分级管理,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制定游客行为守则、游客须知等书面文件,明确规定在景区禁止的行为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在西溪湿地各检票口处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可考虑与宣传相结合,将园区现有或潜在的环境破坏行为以清单形式制成宣传手册,并明确根据环境破坏的程度,实施相应的处罚,如罚款、曝光等。

(2)完善环境监测与监督。西溪湿地园区游览面积较广,要成立全覆盖的环境监测与监督网络,杜绝游客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可考虑人员巡查与宣传,也可以与宣教设施相结合,融合于解说系统之内,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尤其是游客到访率相对低的景点,加强巡查、宣传与监控设施建设。

3.4 营造干净舒适的景区氛围

景区氛围与游客乱扔垃圾行为、破坏动植物行为以及践踏草坪行为呈负相关,表明景区干净整洁的环境氛围会对游客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使游客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在环境行为管理过程中可以从游客视角出发,营造干净舒适的景区氛围,减少游客乱扔垃圾、破坏动植物以及践踏草坪等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主要做法有:

(1)加大卫生管理的投入。及时清理景区地面、草坪、湖面的垃圾、采摘的植物等环境破坏行为遗留的痕迹,营造清洁的景区环境,以避免“破窗效应”发生。

(2)合理调控客流量。西溪湿地目前存在旅游高峰期局部空间容量超载的问题,拥挤的环境氛围不仅会降低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还会出现垃圾桶数量不足、草坪小路过于拥挤等问题,从而导致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在旅游高峰期,应通过分流及限制游客容量的措施,局部景点实施门票预约制度,限制游客总量,并且在河渚街、深潭口、蒋村慢生活街区等游客集聚景点设置实时客流量检测统计系统等,使景区内部容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3.5 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游客对景区服务质量的评价较低,而景区的服务质量会影响游客的景观破坏行为以及践踏草坪行为的发生。因此,景区需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以减少破坏景观、动植物等行为的发生。

(1)合理规划服务设施。充分分析游客行为的需求,在对服务设施规划的需求中设计与游客需求的耦合性。如针对游客破坏景观的行为,在周家村景区“非常勿扰”景观处设立最佳拍照点,以避免游客攀爬景观拍照;在景区设置涂鸦墙、许愿板等设施,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表达情感、留下足迹的需求。针对采摘、捕捞湿地动植物行为,可在西溪湿地三期设置采摘园等以满足游客的采摘需求。

(2)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数据显示在景区的服务质量方面,游客对服务人员的态度、热情等评价最低,因此,景区在提升员工服务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热情。一方面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为游客提供细微化、人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整体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调查西溪湿地公园游客环境破坏行为的现状,分析景区情境因素与环境破坏行为的相关性,定量评价了游客环境破坏行为与景区情境的相关性。基于景区情境的视角提出西溪湿地的环境破坏行为应通过自然环境保护、湿地公园宣传、景区管理建设、景区氛围营造、景区服务提升5个方面进行治理。该研究结论对国内众多湿地公园的游客破坏行为管理具有一定启示。我国湿地旅游及其他自然类景区长期以来实施以“宣传教育”为主导的治理策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但治理多集中在游客层面,没有考虑景区层面的影响因素,并且实施治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改善。

本研究提出景区环境破坏行为的治理应充分建立在合理引导游客行为特性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环境氛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引导游客自发减少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辅之以景区管理政策为规定的综合性管理办法。多维度引导游客环境行为的正向发展,这对于推动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西溪草坪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草坪理发
某景区留念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我们都爱大草坪
西溪掠影
黑白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