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其经济后果综述

2020-03-27黄爽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管理者

黄爽

摘要: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四大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也已成为公司行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界定、度量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整理,并对现阶段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局限,尝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行为

一、引言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已有三十年之久,作為行为金融学的成果之一,它对公司行为研究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文献迅猛增加,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已有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围绕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融资、盈余管理、创新投入、并购行为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行为的相关研究在近年来的涌现尤其频繁。因此,结合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研究主题在理论及实践上的重要性,本文对国内外管理者过度自信已有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尝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其经济后果进行综述,期望能为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做出贡献。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2.1概念界定

过度自信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指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对于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倾向更为突出。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也有着不同的表述,Roll(1986)首先开创性地提出管理者“狂妄自大”假说(Hubris),Heaton(2002)使用了“乐观”(Optimism)概括其含义,Malmendier等(2005)则直接引用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一词。Moore和Healy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可分为过高估计、过度精确和过高定位三种类型,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对此,张明等(2019)进行了综述:过高估计是指个体高估自身实际能力、表现、控制水平和成功几率;过度精确是指个体对于自己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或精确性具有极高的确定性;过高定位是指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表现要好于其参照对象。三种类型互不相同、各有所指,但又紧密联系,既可独立又可共同发挥作用。

2.2度量方法

在公司研究领域,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方面的研究,研究使用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盈利预测偏差法将企业预测盈利水平的与企业实际盈利水平进行比较,作为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检验。Lin等(2005)、余明桂等(2006)及姜付秀等(2009)先后在研究中使用该方法。

Hambrick等(1997)发现管理者薪酬比例越高,控制力越强,就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于是最先采用高管相对薪酬法,用CEO薪酬与管理者中第二高薪酬的相对比例来衡量过度自信。

Malmendier等(2005)首次提出持股状况法,以管理者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或股票期权的数量在行权期内是否净增长为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的度量,管理者在行权期机会较好的情况下继续持有股票期权而不选择行权表现了其对企业发展持乐观态度。郝颖等(2005)、饶育蕾等(2010)也对此方法进行了应用和改进。

此外,还有多种方法,如余明桂等(2006)曾使用企业景气指数法,Oliver(2005)曾使用消费者情绪指数法,Malmendier等(2005)提出了媒体评价法等等。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中有不同的观点,研究者各抒己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许多学者将管理者的个人特质视为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之一,如姚宏等(2011),归纳了个人特质如性别、专业知识、文化差异、经验等,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Bem(1965)认为由于自我归因偏差,管理者自我说服,高估自身能力对成就的影响,而低估其他情景因素的综合作用,偶尔的成功往往助长了过度自信。其次,决策特点,如Griffin等(1992)提出决策难度、Kahneman等(1993)提出决策内容及环境、Zakay等(1998)提出决策速度也影响着管理者过度自信。另外,Thakor(2000)等建立模型,探讨了个人被选为领导者的过程和领导者的属性。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所有的管理者在竞争领导力时都会选择更高级别的项目风险;其二,过于自信的管理者被选为领导者的概率要比另一个完全相同的理性管理者高。

综上,在企业中,高层管理可能有着过度自信倾向。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经济后果

公司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决策团队在公司管理中处于决策地位,对于公司的重要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Mason等(1984)的“高阶梯队理论”考虑了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结果的影响,认为组织结果与组织中那些高权力个体的价值观和认知基础有关,管理者的特质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进而影响了企业的行为。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也可视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企业投融资、盈余管理、创新投入、并购行为这几个方面:

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投融资。郝颖等(2005)在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中,得出高管人员过度自信行为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姜付秀等(2009)首次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企业扩张速度和扩张方式,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扩张速度,且与企业的总投资水平、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余明桂等(2006)基于行为金融研究,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激进的债务融资决策的关系,证明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影响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江伟(2010)进一步考察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指出过度自信行为越强的总经理更少地利用外部融资;另外,何瑛等(2015)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偏好使用负债融资。

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盈余管理。张荣武等(2008)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过度自信,且长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何威风等(2011)的实证研究,也再次印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创新投入。王山慧等(2013)在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的基础上,进而考察行业和企业所有权性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仅存在于高科技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在非高科技和非国有企业影响并不显著。林慧婷等(2014)则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的这种影响在环境高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的结论。

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并购。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管理者“狂妄自大”(Hubris)假说,认为过度自信管理者往往高估并购收益,自负地认同并购积极效益,从而促成许多不必要的并购活动的发生。随着并购热潮的掀起,涌现出大量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决策、并购绩效等。谢玲红等(2012)基于群体决策视角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的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而吴超鹏等(2008)在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提出管理者可能因首次并购成功而过度自信,若管理者充分学习,则可避免并购绩效的逐次下降;宋淑琴等(2015)则指出相关并购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显著提高并购绩效,非相关并购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显著降低并购绩效。此外,近年来许多学者已以实证研究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溢价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王雪(2017)指出,产权性质和债务容量对此关系的调节效应;路苗(2019)提出分析师关注能够弱化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溢价水平的正向关联;王楠(2019)检验了支付方式的调节作用,发现采用股票支付会强化这种正向关系,而采用现金支付则会弱化这种正向关系。

五、总结与评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概念、度量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对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经济后果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首先由国外学者提出,为公司行为研究开创了新课题,国内学者继而也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入公司研究中,采用并改进度量及研究方法,得到许多的研究结果。部分学者还将一些调节变量加入到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经济后果的研究中,得出更为充实的研究成果。系列研究丰富了管理者与企业行为关系方面的相关理论成果,对公司治理及其他实践活动也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现阶段,从数量和涉及领域上看,相关研究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本文经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局限:

信息披露不完整可能影响相关研究的准确性。由于部分企业信息披露不完整,研究数据缺失相对较多,导致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中样本数量受限,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度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内研究采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一些数据的获取限制,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指标较难直接以定量方法度量,只能通过寻找替代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水平。而现有研究中,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还有待进一步考量和改进。

综上,本文认为在研究方向、度量准确性等方面,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Mason H P A .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2):193-206.

[2]Roll R .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 59(2):197-216.

[3]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05):144-150.

[4]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08):104-112+125+172.

[5]张荣武,刘文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1):72-77.

[6]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44(01):131-143.

[7]谢玲红,刘善存,邱菀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基于群体决策视角的分析和实证[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31(01):122-133.

[8]王山慧,王宗军,田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05):1-9.

[9]张明,蓝海林,曾萍.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02):17-29+138.

猜你喜欢

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学会卓有成效
如何培养更好的管理者
感悟
管理者如何做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窗口和镜子
买一匹马之前(外一则)
学会倾听,控制愤怒
送高帽儿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管理者授权问题的十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