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020-03-25柳建国刘金根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宿州市环境保护垃圾

柳建国,刘金根

(1.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 234100; 2.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分区域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路径,符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1 理论研究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社会主导模式,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模式[1]。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实现途径、评价体系、障碍因子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变征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耦合[2-3],要求对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制度安排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绿色转型[4-5],构建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起步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区划和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6]。

围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张红霞等[7]认为,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张月昕[8]认为,农民必须转变“农民落后”的伦理观念,否则很难实现农村生态文明;陈叶兰[9]认为,政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杨霞霞等[10]研究提出政府生态履责不足;张燕[11]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必须优化。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农村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12-14],王丹华等[15]研究认为,城镇化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欠发达城市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短板。郑华伟等[16]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满意度最低。于法稳等[17]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为抓手。

2018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2018—2020年)》,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包括空间布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4个子体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村庄空间布局、生态农业、农村环境质量与防治、农村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3个层次或梯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器物、制度和观念。我国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处层次也不同,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制度和观念层面,经济欠发达省份尚留在器物或者制度层面,因而决定了安徽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方面,不能照抄照搬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模式。

2 宿州农业发展情况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农业大市,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4县1区,面积9 787 km2。宿州共有94个乡镇(乡23个、镇71个),1 259个村(行政村1 170个、涉农居委会89个),1.06万个自然村,129.6万农户,总人口383万,9 038个规模农业经营户。宿州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214.95万人,其中女性104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53.87万人,36~54岁100.30万人,55岁及以上60.78万人。2017年宿州市城镇化率41.56%,在安徽省排名仅高于亳州。宿州市具有农业区典型特点,即农村区域面积大、农业人口多、经济总量不足、经济欠发达。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生态县,1个省级示范县,24个生态镇和80个生态村。

3 宿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入户调研等形式,以问题为导向,了解掌握研究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对照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宿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村庄数量过多,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化率低;农村农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农业刚刚起步,生态经济发展乏力;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生态意识薄弱,良好的生态文化未形成。

3.1 生态农业建设评估

据调查,宿州市土壤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pH值平均下降0.5,碱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碱土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和酸化土壤面积增加。近年来,宿州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2016年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3 g·kg-1,属中等水平。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09家,共有301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8家,共生产产品10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30家,共生产产品168个;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10家,共生产产品2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企业1家,共生产产品2个。宿州市有机食品数量与基地偏少,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偏小。2012—2016年,宿州市年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为42.29 kg·hm-2,居全省第3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603.17 kg·hm-2,居全省第11位;宿州市农药和化肥用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2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3.2.1 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宿州市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对宿州市部分乡镇农村生活垃圾进行调查发现,30%的村未进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70%村设置有垃圾桶,但大部分未安排专人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多是就地消化填埋。调查显示,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生态村在村庄主要区域设置有垃圾箱,村口建有垃圾中转站,配备有专门保洁人员负责清运垃圾。大部分村垃圾箱形同虚设,居民的生活垃圾基本依靠天然消化,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下水道排出的污水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农村沟河、农贸市场周边污水、垃圾污染严重。

3.2.2 畜禽粪便污染严重

2015年宿州市共出栏牛、马、驴、猪503.0万头,羊388.8万只,家禽5 661.8万只。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所有养殖数据统一换算成猪的养殖当量值。具体换算办法:1头猪=0.1头奶牛=0.2头肉牛=0.333只羊=20只鸭、鹅=30只蛋鸡=60只肉鸡[18-19]。采用年排污量法来计算粪便的产生量,每头猪年排粪便875~1 825 kg,取中间值1 350 kg计算。如表1所示,2013—2015年,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逐年扩大,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高,但仍低于国家生态示范区资源化利用率要求(大于85%)。据不完全统计,宿州市2016年规模养殖企业2 192个,已建成污染治理资源利用企业1 136个,还有许多小型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大户未配备畜禽粪便处理设施。

表1 2013—2015年宿州市畜禽粪便资源利用

资料来源: 2013—2015年《宿州市统计年鉴》。

3.2.3 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宿州市境内15条主要河流的11个国控监测断面和17个省控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为IV类,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小流域县界断面水质常年为Ⅴ类或劣V类,存在污染现象,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和总磷。

3.3 农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评估

2017年5月,组织高校学生就农民环保意识到宿州市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农村居民。共发放问卷1 233份,收回1 220份,有效问卷1 212份。

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小学以下学历占18%,小学及初中占72%,高中占6%,专科及以上占4%;16~45岁占20.3%,50岁以上占79.7%。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仅10%的调查对象愿意自觉遵守环境保护行为,大部分居民还是停留在关注了解层面,缺乏积极保护环境意识,在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中重需要轻环境。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不高,69%的农村居民不愿意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支付费用,87%的居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农业从业人员环保思维滞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思维严重滞后,90%的农场经营者没有系统学习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知识,农场经营还是凭经验或跟风,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加之地租居高不下,经营者把眼前利益作为最大追求,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性,缺乏可持续发展思维。

4 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要想尽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采用以下路径。

一是构建“器物、制度、观念三位一体”的立体建设途径。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可用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费有限,照搬照抄发达地区模式,资金缺口比较大。与此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生态意识相对滞后,要以生态环境美化为抓手,以环保制度建设为引领,以生态观念建立为目标,全面立体式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和促进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文明观念的形成可以节约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成本,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农民对生态文明制度的自觉遵守。

二是优化村庄布局,推进城乡融合。2017年宿州市城镇化率为41.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个村平均有8个自然庄、1 029个农户、3 037人;行政村及涉农居委会数量偏多,每村实际农户和人口偏少。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现有农村重新规划布局,对人口少、资源少、环境差的村实行拆迁合并,人口向城市转移,对于资源多发展条件好的村,逐步建立农村社区或具有社区功能的行政村,保留有特色的自然庄,没特色的自然庄分阶段拆迁整改,整理后的土地复垦用于农业生产,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人才振兴为支撑、生态振兴为内涵、文化振兴为动力、组织振兴为保证,振兴农村。

三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打造生态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急需解决的是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流、露天蹲厕臭气等造成的污染。应彻底清理农村陈年垃圾,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治理美化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和环保意识;应划定专门养殖区,对未进行污染物处理的养殖企业限期整改,不达标的全部拆除。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用养结合,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管控结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生态养殖,防治畜禽粪便污染。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区,在示范区内种养协调发展。

五是建立农村社区,弘扬文明乡风。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发展农村旅游、建立农村社区等形式,增强村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宣传生态文化。

六是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府经济责任。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中,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城乡一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资金向农村倾斜。政府在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投资,设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优化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增加乡镇村垃圾处置点,在每个乡镇集中建立垃圾中转站,配备专用清运车辆,在一些偏远行政村建立垃圾中转站,村庄按规定放置垃圾桶等垃圾收集设施,有条件的镇就地处置生活垃圾。第三,把农村环卫工作纳入城管局统一管理,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双重管理模式。

七是实施问责,夯实政府监督责任。政府必须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纳入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大气、水环境质量目标、总量减排目标、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水源地保护等约束性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健全政府监督机制,全面落实政府问责制度。一是环境纳入发展成本,建立环境违法企事业单位责任延伸追究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严格执法,禁止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二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环保模范等形式,约束村民日常排污行为,激励村民日常环保行为。三是制定宿州市农村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不力责任人的问责,对负有主要责任的乡镇负责人可以就地免职。

建立市、县、镇(乡)、村四级环境保护制度。乡镇政府设环境保护站,编制2~3人,村设环保员1~2人,负责本村镇环境保护宣传、监测、监督等工作,村环保员、镇环保站、县环保局均隶属市环保局垂直领导。

猜你喜欢

宿州市环境保护垃圾
环境保护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百褶裙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垃圾去哪了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